01.03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巴林左旗有個蜘蛛山

◎礪石

我在這裡走過千趟,望過千回,

看不厭,那山、那水、那人,

還有那金色的稻穗……


那山


1、蜘蛛山

蜘蛛山石拱橋右邊的一座小山。山體圓潤山頂黑褐色的岩石如同蜘蛛脊背上的剛毛,堅硬無比,如果叢空中鳥瞰,此山狀如蜘蛛無疑。因其坐落在烏力吉沐淪河與沙裡河兩河交匯處,故稱其為“二龍戲珠”。1965年修建國營灌渠,渠首就建在蜘蛛山上,俗稱“二龍灌渠”,後改為“二隆灌渠”至今。1927~1949年,人們不知道福山地、黃家營子在哪裡,但一說蜘蛛山沒有不知道的。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敖包山

黃家營子西溝的南山。此山是王家灣、頒佈家拉嘎、黃家營子的分水嶺,因早年山頂有蒙古族建的敖包,幾個村子的人們都去祭拜,故得名敖包山。敖包山猶如一尊大大的彌勒佛,背靠西南、面向東北、雙手扶膝、懷中坐擁三座自下而上、從小到大的“敖包”。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或六月二十四為傳統的敖包祭日。領祭人最初為薩滿(男稱博,女稱伊都幹),多以“咒祭”;後為喇嘛以“經祭”。咒祭以牛奶、酒、果品代之。喇嘛祭祀念甘珠經,吹大型銅號。鑼鼓齊鳴。祈禱人畜平安,無病息災。

3、四角山

黃家營子西溝的西山。山體高大、怪石嶙峋、溝深壁陡,南北蜿蜒7華里,東西走向5華里,山頂四處制高點,宛如藏族氈房的四個角,因此得名“四角山”。四角山東側有數條深溝,形如“雞爪”當地人俗稱“雞爪子溝”;四角山西面有一帶狀山谷,山石陡峭,東南北三面環繞,狀如馬蹄,只有西面有一緩坡為出口,當地人稱“四不露”。就是這座大山,在計劃經濟年代卻養育了全大隊3000多隻羊、100多匹馬、400多頭牛、100多頭驢騾。寒冷的冬季每逢星期天,撿牛馬糞的孩子比牛多,跑得比馬快,就是這些孩子在為大人分擔家務,延續著家家的炊煙……


那水

1、烏力吉沐淪河

“烏力吉沐淪”系蒙古語,意為“吉祥的河”。發源於巴林左旗境內大興安嶺餘脈南麓,多條溪流在富河鎮沙拉哈達一帶匯入浩爾吐高嘞,稱“烏力吉沐淪”。下游匯入的支流有碧流臺河、花加拉嘎河,在遼上京臨潢府附近有白音高勒河匯入。

“烏力吉沐淪”遼稱狼河,金稱金粟河,元稱“青狼河”。 “烏力吉沐淪”貫穿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在哲里木盟扎魯特旗境內注入新開河,河流總長近400公里,流域面積4209平方公里,是巴林左旗境內具有代表性的一條著名河流。它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巴林左旗全境,流經九個鄉鎮、在左旗全長一百二十公里;總長四百五十八公里,總彙流面積兩萬七千九百一十七平方公里。

2、二隆灌區

1965年6月興建,總投資112.2萬元,動用土方33萬立方米,石方13萬立方米,渠首位於蜘蛛山,為國營灌區。二隆引水樞紐採用雙側引水型式,東干渠通過原白音溝鄉鳳凰山、衙門廟、直至隆昌鎮的大廟村,總長18公里,總灌溉面積12000畝;西乾渠沿烏力吉沐淪河西側二級臺地邊緣而下,從福山地開始,經友好村、張家店村、老燒鍋村、進步村,總長25公里。實灌面積為25000餘畝,主要受益地區為原白音敖包鄉和福山地鄉。

3、蜘蛛山石拱橋

蜘蛛山石拱橋是單孔、四拱石拱橋,1959年開工建設,1960年10月1日竣工。石拱橋具有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顯示了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

蜘蛛山大橋是巴林左旗第一橋,是內蒙古著名的石拱橋之一。優美的雄姿、堅固的特點,樸實的外表給福山地人乃至巴林左旗人以沉穩、堅定、自信和欣慰。每逢端午節、重陽節,人們把紀念屈原、登山望遠都演變成祭橋日。人們把鮮花、蘋果、粽子、酒水從橋上撒下,虔誠的拜祭者人山人海、絡繹不絕……


那人


前進的評劇團

團 長:胡振發

副團長:辛化廷 李振才


第一批成員:(60~66年)劉秀蘭 辛鳳嵐 趙玉梅 胡振發

王作伍 鹿守才 李振財 辛化廷 辛志廷 劉賀文 範永和

古德海 叢景芳 高宏賓

樂 隊:辛化廷 陸 喜 李振財 李鳳明

化妝師、道具師:劉賀文 高宏賓

演出劇目:

《鍘美案》、《打龍袍》、《借女弔孝》、《羅鍋搶親》、《香

草》、《茶瓶記》《打麵缸》、《老兩口學毛選》等。


第二批成員:(66~70年) 陸 喜 李鳳明 辛有廷 陸風琴

王景珍 郎鳳祥 辛鳳雲 辛鳳琴 王海霞 張風雲 鹿守雲

李國武 李桂榮 範桂蘭

演出劇目:

《小放牛》、《小姑賢》、《牧羊圖》、《白毛女》、《紅燈記》、

《沙家浜》等。

第三批成員:(71~76年)胡玉霞 胡玉梅 胡鳳蘭 胡鳳雲

王海蓮 王智蘭 李桂香 金國雲 薛風山 王殿江 陳寶泉

王學樹 鹿春明 鹿春楊 李樹華

演出劇目:《姐妹喜曬戰備糧》、《逛新城》、《奪 印》、《戲曲

聯唱》等。

前進的燈會

前進村的燈會從60年代開始,每年春節、元宵節評劇團成員都要扮上多出評劇相,手持各式各樣的豐收、吉祥燈盞,宛如一條火龍到各家各戶拜年。還要到福山地自然村、王家灣村、大新莊村、塔溝村等拜年;70年代達到高潮,擁有60人的服裝道具,燈會拜年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之前。前進評劇團成員一直承擔著主要扮演者。文化的傳承、教化著民眾、民風淳樸、鄰里和睦、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福山地村文化室局部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那山、那水、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