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你知道在異國,聽到從岸上飄來《歌唱祖國》的歌聲的感受嗎?你見過在他鄉,當地人民發自內心感恩歡送的場面嗎?這些中國海軍都經歷過。如果說,中國海軍戰鬥艦艇散發著雄性力量,那麼,“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則散發著一種母性光輝。這源自她的獨特使命,源自中國的溫和力量、大國擔當。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人生有幾個11年?這是李學周在這條“大白船”上度過的第11個年頭。

2008年接船時,這個“大塊頭”給他投了顆震撼彈:不是“船”嗎?怎麼比我待過的“艦”還要大?

那時的他只覺得,“有了施展拳腳的地方”。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他還沒意識到,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這條船將給他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變化。

在新疆出生長大的李學周在讀大學前,別說大海,就是大江大河都沒見過。

第一次看見蔚藍大海,他恨不得一個猛子扎進去遊一圈!在接下來的11年中,他不僅投入了大海的懷抱,更隨著“和平方舟”號投入了世界的懷抱——在3大洋6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留下足跡。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一次,《時代楷模發佈廳》的錄製現場,來到了停泊在浙江舟山的這艘萬噸級的“大白船”。

李學周的戰友們總是親切地稱她為“大白”,是因為船體絕大部分為白色,暖心的“大白”與“和平方舟”號的使命頗為相近:救死扶傷、傳揚和平。甲板上這個巨大的”紅十字”,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是中國海軍唯一一艘醫院船,是一艘超萬噸級的大型制式醫院船,是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

光一層就相當於10個籃球場的大小,而這裡上下一共有八層甲板,這就是一座海上流動的三甲醫院。

自2008年12月入列11年以來,航行24萬餘海里,到達過病毒肆虐的東非國度,去過受強颱風襲擊的菲律賓,抵達過深陷漩渦的委內瑞拉。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在信號班班長韓大林記憶裡,定格著這樣一幕:那天,汽笛拉響,船即將駛離秘魯卡亞俄港。突然,準備收起舷梯的戰士停下了動作。

這一停,是為了一對遲到的華人老夫婦,他們錯過了艦艇開放時間。

老太太嗔怪老爺子開車太慢,差點就誤了“見到親人的機會”。老兩口沒有別的要求,“只要在甲板站幾分鐘就可以”。老兩口在海軍戰士的攙扶下踏上舷梯,在甲板上,老爺子突然緩緩下蹲,然後跪下。

他將臉頰貼在甲板上,轉過臉,輕輕地親吻著甲板,淚水重重地掉落在甲板上。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一吻,他彷彿用盡了餘生所有的氣力。

汽笛再次拉響,老兩口揮手告別的身影越來越模糊,韓大林回到戰位,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

停泊在異國他鄉港口的“和平方舟”號,對這些華人華僑來說,就是祖國。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無論是進行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服務,還是參加多國聯合演習,“和平方舟”人漸漸懂得“祖國”這個詞的厚重,真切感受到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是如此緊密相連。


大白船上的海軍藍


或是海洋迷彩,或是一身素白,有3092名海軍官兵和醫護人員曾經在此工作和生活,是他們,撐起了這艘名揚海外的巨輪的浮力。

這艘醫院船就是他們在海上的家;走出去,他們代表祖國,這一方“流動的國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理念。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既是”國與家”最直接而美好的代名詞,也是“和平方舟”人肩上如山的責任。

李學周用彩筆圈出筆記本上的各國電話區號;“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政委陳洋陽的辦公室裡,泛黃的世界地圖上用筆標註了他所有到過的地方,二十幾個小黑點凝聚了他“當海軍,看世界”的夢想;

韓大林則會在到訪地買一枚當地特色的冰箱貼……這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國水兵,用自己的方式,標註“和平方舟”號的世界航跡。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每到一個國家,天還沒亮,就有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在港口排著隊、上醫院船就診。

麻醉醫生李鵬最愛攝影,他在巴基斯坦拍過一張排隊候診的照片,過道里人多到,他只能舉起單反拍攝,在他擠過人群的時候,他特別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不負重任。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在馬爾代夫,李鵬遇到一個10歲的孩子,是個孤兒,患有右手先天性六指畸形,手指的畸形讓他性格孤僻、眼神黯淡,說話也很少,讓李鵬覺得特別心疼。

當侯黎升主任幫孩子去除掉多餘的手指,術後孩子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了,開心地抱著侯醫生的脖子不撒手。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在2013年的任務中,最多的一天,李鵬一共做了23臺手術。

平均一臺手術是一個小時,這一天李鵬有23個小時都在手術間。

實在困到不行的時候,他就趁著手術接臺間歇,靠在牆上眯一會。

2013年8月23日,李鵬發了一條朋友圈:“凌晨2點48分,等待今天共23臺手術中的最後一臺全麻病人甦醒。”

有朋友問李鵬,平時在國內工作的時候,你就已經夠忙了,怎麼出了國,還給自己找罪受呢?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麻醉醫生李鵬

郭保豐,這位掌舵中國海軍唯一,一艘專業化醫院船“和平方舟”號的船長,卻依舊擁有閃閃發光的夢想。

大家都說,他是“最不像船長的船長 ”,他懂十幾種樂器,每次船上組織晚會,都會演個節目。

休息時,他喜歡和船員們掰手腕、比賽做俯臥撐。

戰友們一邊鼓掌加油,一邊感嘆“船長太牛,40歲的人,居然還保持著28歲的標準”。


2015年,郭保豐接手“和平方舟”號時剛剛36歲,是歷任船長中最年輕的一位。父親的軍人氣質深深地影響了郭保豐,他一直記著父親的一句話:“當兵的人,肩上扛的是國之大事。”

對郭保豐而言,“國之大事”生動而具體。它可以是一次次在異國土地的克服困難;也可以是一次次用坦誠消除外國人民的誤解。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作戰時,“和平方舟”號為中國軍隊傷病員提供海上治療,平時,為中國艦艇編隊和邊遠地區駐島守礁部隊提供醫療,以及提供國際人道主義服務,而人道主義災害的救援,最能體現“和平方舟”人的”剛與柔”。


來自菲律賓的緊急呼叫


有些地方,哪怕一輩子只去過一次,回憶起來,每一個細節還是那麼真切。

對韓大林來說,菲律賓萊特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他時常在想:6年前,他們刷在防波堤上的標誌還在嗎?

那個醒目的標誌是他和戰友們親手漆上去的——白底,上面畫著大大的紅十字,紅十字下方寫著“ARK PEACE”,也就是“和平方舟”號。


6年前的那場超強颱風,讓菲律賓塔克洛班市從美麗的海濱小城變成滿目瘡痍的災區。

韓大林駕著救生艇一趟趟往返於碼頭和“和平方舟”,防波堤上的“ARK PEACE”標誌處,正是救生艇停泊處。

而那些菲律賓民眾興許也記得,以它為標誌的那場生命營救,和那些給他們生命以希望的中國軍人,那艘停泊在萊特灣裡的白色大船。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2013年11月19日,“和平方舟”號處於休整階段,任務結束、從國外歸來的400多人已分散各地。

這天,時任海軍總醫院副院長孫濤正在出差,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他趕緊買票回北京。

“速回北京!!!”是電話裡的核心內容,可到底執行什麼緊急任務,孫濤仍然一頭霧水。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上飛機的途中,醫院告訴孫濤要派去菲律賓救援。

菲律賓救援?孫濤得知消息後心頭一緊。就在幾天前,超強颱風“海燕”席捲菲律賓中部,導致6300人死亡、28000多人受傷。

他明白,“和平方舟”號即將面臨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任務。

這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第一次參加真實的救援,以往“和平方舟”號組織一次有計劃的國際醫療救援,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

但颱風侵襲後的菲律賓受災慘重,人命不能等!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提供救援,海軍命令,剛剛完成“和諧使命-2013”任務、回國不久的數十家單位、400多名官兵迅速集結,從接到任務到完成一切出航準備,僅僅用了48小時。

在短時間內召集這麼多單位、這麼多人員,確確實實創造了一個奇蹟。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了第一時間到達菲律賓,“和平方舟”號橫穿了巴士海峽外圍7到8米的大浪區,人在床鋪上,都能被搖得蹦起來,“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沒有繞道沒有減速,途經了常年大風大浪的巴士海峽外圍,一路劈波斬浪,只用了77個小時,就到了菲律賓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萊特灣,成為當時第一艘抵達菲律賓的外國醫療船。

他們面對的這種人道主義災害的救援,是完全未知的。

眼前的景象出乎大家的預料。真的是滿目瘡痍,很亂。

天黑了,整座城市都沒有電,伸手不見五指。

電力中斷,首批醫療隊員摸黑四個小時,終於找到了周邊一家醫院,就在大家準備實施救治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情況又發生了。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受災後的菲律賓民眾心理極度脆弱,再加上通訊中斷、信息傳達延遲,當地人並不清楚會有中國救援船提供救治。

中國醫療隊員只能挨個和他們解釋,才勉強找到六位願意去船上治療的病人。

可等孫濤找到車輛要運輸病人時,有兩個病人又不願去了,這讓他苦惱,非常想幫助菲律賓的人民,但卻空有力氣使不出來。


一塊來自菲律賓的特殊尿布


眉頭一皺,計上心頭。

藉助當地媒體力量,開新聞發佈會,“和平方舟”號最大範圍地把消息傳開,與此同時,把近十噸的醫療物資轉移到陸地,在廢墟之上,也在百姓眼前,搭建起前置野戰醫院。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走鄉入戶幫他們消毒防疫,給他們派藥。

兩天之內,救援隊在殘垣斷壁上開闢直升機起降點,用飛機運送病人到“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治療。

前置醫院和救援船24小時運轉,前來就診的患者輻射到周邊200多公里。

兩週一共做了44臺手術,接診了2208人,還有四位在船上出生的“和平方舟”寶寶。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因為菲律賓萊特灣碼頭條件不好,“和平方舟”號只能在距離碼頭10海里處拋錨駐停。

韓大林和戰友們用小艇,一趟一趟地從醫院船上運送物資,另一部分船員就開荒拓土。

海嘯過後的菲律賓相當破敗,有倒塌的房子、泥沙、還有蛇有狗。


越是艱苦,越見真情,在海軍總醫院的院史館裡,珍藏著一塊尿布,這塊尿布有什麼特別之處?

颱風過後,菲律賓受災情況嚴重,可是,有四個菲律賓孩子出生在船上。中國護士就用一些床單被套做成尿布。

查房時,孫濤一進去就看見,孩子的爸爸舉著中國軍人做的沒捨得用的尿布,在上面寫著“感謝中國和平方舟”。

病房裡只要來一個人,孩子他爸就要舉起來給別人看。

一塊用床單做成的嬰兒尿布,見證了災難中兩個國家人民守望相助的濃厚情誼。


是求大局穩妥,還是冒著風險救人兩命?


在這艘“生命之舟”上,11年來先後接生了6位“和平方舟”寶寶。

其中有一位孟加拉國的女嬰,她的出生牽動了一艘船人的心。

2010年11月9日,孟加拉國。

一位孕期36周的25歲孕婦來到中國軍醫面前,她身體特殊,婦產科醫生陳蕾至今都記得頭次見她的樣子:走路喘,獨立都站不住,要靠在門上,一直靠在門上喘氣。

陳蕾聽她心臟,各種雜音都有,懷疑她有心臟病。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檢查結果一出來,把陳蕾嚇得夠嗆,連當時的心內科主任都震驚了。

那是一個接近於重度的心臟二尖瓣狹窄。“和平方舟”號醫療團隊,在國內近二十年,已經基本上沒見過這樣的病人了。

二尖瓣就像是心臟裡的一個單向活門,二尖瓣狹窄會使心臟血流不通暢,從而導致肺淤血或者肺水腫,

尤其是在生產過程中,這種病情可能會危及生命。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那次的“和諧使命-2010”任務,是海軍首次組織醫院船赴海外執行的人道主義醫療服務,孟加拉國作為首輪出征的最後一站,能否畫上完美句號,直接意味整個任務可否順利收官。

由此,一場手術有了不一般的意義,是求穩,還是冒著風險救人?面對眼前這位病情危重、手術難度極大的孕婦,中國軍醫該如何選擇呢?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中國媽媽”的孟加拉女兒


異國他鄉、條件艱苦、病情罕見,這麼多重因素影響下的一位高危孕婦,接下這臺手術,陳蕾需要的勇氣不一般。

做手術的前一天晚上,陳蕾抱著《威廉姆斯產科學》這本“產科聖經”度過。

作為孕婦的主刀醫生,陳蕾面臨自己從醫21年來的最大挑戰。

陳蕾跟孕婦談了8條手術併發症,這兩口子眼都不眨一下,閉著眼睛把字都簽了,這對夫妻對中國軍醫特別地信任。

11月11日下午2點,孕婦被推入手術室,此時手術間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剖腹產,當孩子順利出生,一個孟加拉女嬰的生命保住了,可是陳蕾一秒鐘都不能放鬆。

因為對於身體狀況脆弱的孕婦來說,產後的任何一個意外都有可能隨時致命,這次手術面臨的最大考驗,從這一瞬間開始。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陳蕾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母女平安。

女嬰父親安瓜爾·侯賽因喜極而泣:“沒想到中國醫生救了我妻子,也救了我孩子。”

他給孩子起名叫Chin,孟加拉語裡這是“中國”的意思。給女兒取名為“中國”,這是孟加拉人民對“和平方舟”號最質樸的感激。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和平方舟”號把生命至上的信條放在心裡。

醫者大愛。

面對罕見、高危、手術難度極大的孟籍孕婦時,陳蕾說:這手術,非做不可。

這是他們內心的篤定和對生命的敬畏。

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的錄製現場,請來了這例手術背後的軍醫團隊,陳蕾、盛睿方、費宇行。


2017年5月,“和平方舟”號時隔7年,再次訪問孟加拉國,在歡迎的人群中,就有“Chin”一家。

小姑娘呼喊著“中國媽媽”,舉著中國國旗,給了隨艦而到的盛睿方一個親密的吻,這一張照片,打動了很多人。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而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的錄製現場,Chin和她的小弟弟、爸媽從孟加拉被請了過來。Chin和家人一直對中國醫生的救治念念不忘。

這一刻,他們驚喜見面,這也是陳蕾9年來頭一次見到Chin。

當時剛出生的“小不點”,如今已成長為一身中國紅的漂亮小姑娘。

陳蕾頓時淚崩,哽咽著說:“我當初守在她身邊48個小時”。

對著鏡頭,對著滿甲板的中國軍人,這個見證中孟兩國友誼的小天使,甜甜地用中文說出“中國”二字。

Chin給中國媽媽帶來了一份禮物,是她手繪的中國國旗。

最後,Chin一家四口齊聲說:“我們愛中國。”


9毫米長的子彈背後的人生悲歡


這份對中國的愛,來的不是無緣無故,是有比較而得的。

2014年8月16日,大洋洲湯加王國。一位27歲的湯加小夥子大衛瑪卡上船就診。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體重270斤的他,左胸部嵌著一顆子彈,他曾經週轉新西蘭、美國等國就診,可醫生都害怕風險,不願給他動手術。

四年前的一次意外,讓他遭到手槍近距離射擊,這顆子彈正好停留在他的左胸壁深層,子彈不僅挨著心臟,而且距離左側肺部很近。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取子彈的手術難度之大,這是瑪卡輾轉不同國家問診,卻被不同醫生一一拒絕的原因。

一旦要損壞到心臟或者是血管的話,那就會相當危險。

暗藏在瑪卡心臟旁的這顆子彈,像是壓在他心頭的一塊重石,他帶著子彈生活了四年,也提心吊膽了四年。

這次瑪卡看到中國海軍救援隊來到家門口,便迫切地想要拿掉這個心頭之患。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了精準判斷子彈的位置,瑪卡做了6次X光照射,陪他的張劍醫生也被X光掃描了6次。

最後數據到手,張劍果斷做出選擇。

8月17日下午,瑪卡躺在了“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手術檯上。

按照原計劃,張劍給瑪卡採用了局部麻醉。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可是麻醉劑剛發揮作用,問題便隨之而來。

普通人使用麻醉劑後,身體肌肉出現鬆弛屬於正常現象,可是瑪卡體重過大,肌肉鬆弛導致的子彈位移完全出乎判斷。

第一個切開地方,沒找到子彈。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短短兩釐米範圍內,排布著人體成千上萬條交錯的神經和血管。

稍有不慎,子彈還有可能被推入胸腔或肺部,張劍的第二刀能找準子彈嗎?

這顆9毫米長的子彈,對瑪卡來說就好像是心臟旁的一顆定時炸彈,主刀醫生張劍更像是一位縝密細緻的排雷專家。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第二刀正好切在子彈上面,拿個鉗子把它拎出來,手術成功!

他頂著中國軍醫的名譽,靠著精湛醫術,在短短23分鐘的時間裡,張劍從瑪卡心臟旁取出一顆9毫米長的子彈,卸掉了瑪卡揹負4年的思想包袱,也為瑪卡帶來了重生的希望。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當時瑪卡非常激動,張劍把子彈拿給他看,突然發現瑪卡暈過去了。

張劍嚇了一跳,趕緊看瑪卡的心電圖,沒有任何異常,瑪卡醒過來了,他對張劍說:you change my life。

後來瑪卡專門給張劍發郵件表示感謝,他的家人也非常感謝張劍拯救了他的人生,他以後就可以看著他的孩子長大了。


取出子彈後,瑪卡過得怎麼樣?

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的錄製現場,張劍和瑪卡來了場遠程視頻連線。遠在大洋彼岸的瑪卡說,2014年前的那幾年,他每一天都在擔心,自己還能不能活到第二天,擔心自己無法看著心愛的女兒長大。

而張劍用了23分鐘的時間,為他打開了一扇人生的新大門。


中國軍艦帶來的不是飛機、大炮


國外的老百姓說,其他國家的軍艦過來,他們來是帶著飛機、大炮,但是你們中國的軍艦靠過來,帶來的是醫生和藥品,給我們送來健康。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每到一處,“和平方舟”號颳起中國風,離開的時候,當地民眾都會學著用中文說:“你好、朋友、謝謝、兄弟”。

在孟加拉小女孩兒Chin的心裡,在23萬餘被救治過的外國老百姓心裡,埋下了一顆名為“中國”的種子。

若干年後,它們會生根發芽、會開花結果,會把中國人民期盼友愛與和平的願望,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陪伴著“和平方舟”號遠行的,是醫院船上3092人次的官兵和醫護人員。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些穿著軍裝的和平使者,用他們的堅守與奉獻架起了一座座愛的橋樑。

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的錄製現場,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為時代楷模“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頒發獎章和證書。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2010年10月13日,“和平方舟”號首次訪問肯尼亞。距離上一次中國船隻來到這裡,已經過去了600多年——公元1415年,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抵達此地。

600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並不凸顯。

然而,當把這兩艘相隔6個多世紀的中國船放在一起時,

我們會發現:無論是600年前的鄭和船隊,還是600年後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都是懷揣著一顆友好而溫暖的心。


“沒有大炮,沒有導彈,沒有魚雷……它滿載著中國軍隊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和對生命的尊重,是和平發展的‘中國名片’。” ——中國駐東帝汶大使劉洪洋


為高危產婦接生,從心臟邊緣取子彈,這艘“大白船”上的“海軍藍”太酷了


這顆心跳動於藍色的海洋之上,跳動於許多陌生的外國民眾中間。

這張閃亮的中國名片。充分展現了中國溫和的力量、大國的擔當,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中國“紅十字”的身影和航跡進入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視線,世界紅十字會官員稱:“‘和平方舟’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讓我們再一次為中國軍醫的仁心仁術點贊,為中國海軍的無畏擔當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