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過了四十歲後,人生的一切都應該是減法,所以對於我來說,宅家文化是我所推崇的,躲在家裡呆一呆,比在外面進行所謂的應酬要有意義得多。

年輕的時刻,我們會有很強烈的物慾,有很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很多希望表達的慾望,所以渴望和人交往,和不同的人之間建立關聯的同時,好像我們自己也獲得了對世界的支配權利一樣,也因此會讓我們流連忘返,會對那些漂亮的東西產生非常強烈的購買慾望。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然而,過了四十,很多人會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不一定需要那麼多所謂的朋友了,有一兩個好朋友能聊得來就已經很不錯了;也不太需要那麼多的物品,反而是極簡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更為簡單和健康,所以身邊熱衷於“斷舍離”的朋友越來越多了。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極簡生活方式頗為流行,這也是宅文化的一部分

網上有句話說:“真正厲害的人,總在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深以為然。人生走到了某一個階段,更多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給人生做減法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種選擇。人生的夢想,家人的溫暖,事業的拼搏,兒女的前途……可選擇的事項千頭萬緒,我們只能有一種活法,所以,論輕重緩急,給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排一個位置顯得尤為重要。

人生做減法,才是一種處變不驚的圓熟狀態

年輕的時候,更希望和朋友們在外面“浪”,所以齊秦的《北方的狼》才會以悽迷的調子把“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輕人們迷得一塌糊塗。

但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人就開始明白人生這趟單程線,還有餘下的幾十年,應該開往哪裡才不至於浪費,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重要事件的排序方法。

能不再過多考慮別人,而是隻為自己認真率性地活一把,才是圓熟狀態人們最大的奢望。

所以,人生能夠做減法,說明了選擇人是處在處變不驚的圓熟狀態,無需太多的物質刺激,也不要受別人看法的太多的干擾,只要跟著自己的內心,靜靜地找尋自己就好了。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跟著自己的內心,靜靜地找尋自己就好了

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用受別人的干擾,這需要一種定力

人生僅此一次,我們在年少之時,會對未來充滿好奇和憧憬,也會看到不同的人生選擇會帶來什麼不同的後果。

一輩子能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也是給人生做減法。過了四十業餘時間多宅在家裡,不再浪費時間在各種不靠譜的虛擲時光的瑣事中,也是給人生做減法。

那年寫下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辭職信的教師顧少強,選擇了和先生做一家民宿,旺季靠著民宿掙點錢,淡季關了民宿外出旅行,拍照、寫文章,也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選擇。她的宅在家裡的那段時光,就是圍繞了自己所關注核心點忙活的時光。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家人的相伴,深情都在一餐一飯中體現出來

宅在家中,如何在精進自己的各種事務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所在,就是宅家文化中的減法了:喜歡和狗狗在一起,就大可不必考慮別人的眼光;喜歡寫點文字,也不用理會別人說你這寫得多麼多麼不好的評價,反正也是熟能生巧,也是一種積澱,也許很快你會迎來表達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本來嘛,不堅持做自己的話,馬雲不會擁有阿里巴巴和淘寶;你也找不到此生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宅家,也是自己內心的選擇

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宅家文化”指一種對於私人空間,專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於形式的文化,是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亞文化現象。它是在現代政治經濟形勢下,以消費文化的一定發展水平為前提而出現的新文化。

“宅家文化”,貌似在世界上正悄然成為一種時尚。

“每天家―――辦公室―――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沒有人打擾,也不用看人臉色,打開電腦,一切都有了……”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網絡讓“宅家文化”成為現實

網絡和人工智能,讓“宅家文化”越來越成為渴望給自己人生做減法的人們的新選擇。

宅也是一種潮流丨過了四十,人生本應該是減法,宅家文化應運而生

快遞、外賣給“宅家文化”解決了後顧之憂

相傳六祖惠能在給弟子講經時,忽然起了一陣風,旗幡隨之輕輕飄動,這引起了聽講法的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弟子說是風在動,一個弟子說是旗幡在動,惠能插口解釋說:

“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自己心在動。”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我們都可以忠於自己內心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就好比說顏寧教授面對別人對她不結婚的疑問,她可以堅定地回答說:“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我們也一樣,選擇人生的減法,宅在家裡,享受人生的圓熟喜悅,也不需要跟任何人做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