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清早起来,外面在下雨,一片朦胧。

我又开始纠结,究竟是开车上山,还是搭乘大巴。对山路原本就充满敬畏,再加上绵绵细雨,安全因素需要考量。

向酒店酒店服务员打听路况,他们给了我很大有信心,决定按计划开车上山。

登峨眉山有三条路线,没有一条能走遍全部名胜,途中需要有许多折返,这还是经过了旅游开发者和游客们长期优化的结果。因此,不要说赏遍阴晴雨雪,就是这些景点全走一遍,也要一周的时间,这对于习惯了打卡和快餐的当代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奢望。

传统的路线一般是从报国寺步行到万年寺,再从万年寺登金顶。这条路是专为登山发烧友设计的,中途要住宿一夜,第二天才能达到金顶,一路上的风光最美,寺庙、文物也最多。

如果早几年的话,我肯定会选择这条线路步行,但人到中年以后,已经少了那种锐气,首选开车进山的路线,一来是时间更快,二来是怕体力不支,三来是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行程,还有,开车穿过风景,也别有一番趣味。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细雨峨眉处处烟

从车行入口驶入,一公里左右的平坦之后便开始盘曲上山。

两侧的山体高峻,树木葱茏而茂密,谿谷流泉奔涌,公路依山势而婉转,随水流而回环,几十米就是一道弯,每转一道弯就会展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车行其间,如游画中,再加上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感觉清远幽深,有时候甚至想,随处停下车子,喝一杯茶,品一品这静谧的画意。

风景让人心神舒畅,也就减轻了对山路的不安。点上一支烟,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收音机调到一个四川本地的频道,信马由缰一般匀速前行,看着眼前林木、山石、溪谷、雨雾倏然而过,仿佛白驹过隙,隐隐又生起一些感叹。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人生几十年,被时间裹挟着向前、向前、再向前,有时候想停下来少息片刻却身不由己,许多的风景交臂之间即成往事,等到回首怅望,早已遥不可及,渐行渐远渐无穷。佛说,世间万象,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真相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却看不破,即使看不破了,也舍不得,放不下,这就是所谓的执迷不悟吧。

佛法要修,更要行,行得多,走得远,有时候就会顿悟片段,那种体会与文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就像是穿过雨雾看到晴天,破了文字障,心地里也会豁然开朗起来,而这种豁然开朗正是渐悟的积累,如我这般下根下智之器,正需要由这点点滴滴的积累,才能汇成智慧的流泉,就如同这漫漫的细雨,从天空落下,从山坡汇聚到山谷,由山谷穿行溪涧,直到山下奔涌而出,才能形成大江大河的滔滔不绝。

由于天空阴沉,山路又不停地盘绕,在车里根本辨不清方向,凭着老司机的感觉,大致先向北蜿蜒,然后开始渐行渐高,好像绕到了山后。

路边还有一些村落,农家乐之类的屋舍也不少,与各地无异,毫无特色。

车速很慢,大约四五十码的样子,走了近一个小时,翻过一道较大的山梁,转入向偏南的道路,不远处就是风景区的真正入口——零公里。

从山梁由上转下的那一刻,眼前的风景一片开阔,真的是豁然开朗。连绵的细雨被甩在了身后,漫天的云雾也无影无踪,晴朗的天空蔚蓝而高远,一团团浓重的雨云在蓝天下正卷甲而行。

零公里是一块山间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空旷而平坦,经过刚从从山下上来的一段雨雾天气,到这里仿佛就进入了神仙境界,感觉别有洞天。极目远眺,盆地谷底的似乎被一层浑浊的烟雾笼罩着,那大概就是所谓的红尘了。

从这里向下,是重浊的娑婆世界,向上就是华严圣地,这或许就是零公里的寓意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零公里起步

在零公里处买票,这才真正进入峨眉山风景区。收音机的信号变得十分不稳定,而路边的风景却更加新奇明丽。

有很长一段路,一直能看到右边山谷盆地的风景,而左侧的山坡也变换了树装,高大的乔木比山下更加挺拔,灌木渐渐稀疏,使目力所及的景深更有层次变化,地表的青苔则处处可见。

峨眉的盘山路其实非常平缓,大部分路段都是两面依山,即使从零公里以后,很多路段仍然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基本没有特别陡峻的崖壁,所以,只要保持低速上行,既赏心又悦目,人的精神会随着景物的转换越来越兴奋,就像天工在你眼前慢慢展开一卷画轴,移步换景,渐入无穷之境。

又走了大约四十多分钟,眼看着自己穿越了云层,一开始可以平视远处的云朵,再走不远,白云已经在山路之下了。

那种感觉确实很好,超凡脱俗,看着云团覆盖着山谷和盆地,红尘已远,青天在望,身在青云之上,飘飘然若游仙界。我游历过五台、九华、普陀,只有在峨眉山中,体会到了那种超脱红尘、直上青云的境界,那种感受无以言表,却又历历分明。

刚刚有了一点飘飘然的感觉,就已经到了雷洞坪。这是游客驾车的终点,再往上就要全凭脚力了。

从雷洞坪登顶

外面山风十分清凉,原本只穿了一件T恤,不得不再罩一件衬衣。

雷洞坪是一块人工开出的平地,无论走哪条路上山,都要在此汇集,由此向上前往接引殿,可以选择乘坐观光缆车,最后到达金顶。

开了近两小时的车,决心步行登顶,享受一下登山之乐。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到达雷洞坪之前,天色就变得明朗起来,大概是从山后转到山前的缘故,阳光灿烂,天空碧蓝,白云纯净无瑕,与山下完全是两个世界,这在今人看来已经反差巨大,对于经历更加崎岖险难山路的古人来说,当然有天壤之别,基于这样的反差而产生神仙之想,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了。

沿着石阶山路,穿过一段摊贩丛林,各种小吃的味道扑面而来,感觉有些重浊难忍。山上的空气太清新,山间的景色太清逸,这种人间烟火的味道就显得有些粗恶,只好快行而过,迅速登上接引殿。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从前,朝山的人们大约要经过两天时间,才能步行至此。到达这里,表明普贤圣境已经不远,也说明香客的虔诚可嘉,修一座接引殿既可以让人歇脚,得到普贤菩萨加持,然后再接再厉,走向金顶华藏。

过了接引殿,便是一段段的石阶,看上去十分陡峻,只登了不足百数,浑身已经开始发汗。

脱去衬衣,重新换上T恤,仍然汗流浃背,每登三十级左右就要停下喘喘气,擦擦汗。

从运动卫生的角度来说,运动出汗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垃圾和毒素。而从传统医学来说,在大汗之后,要防止山风侵入,否则反而有百害。站在修行的立场,出汗排出的还有种种杂念,可以让人把心思完全专注于登山,制心一处,念头不乱,在山下还种种滋生的杂念,在攀登的过程中完全空掉,只有一个念头,向上、向上、精进向上,执此一念,就已经臻于普贤境界。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接近山顶,天空越加湛蓝,幽远深邃,透过高大的林木,阳光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云团已经变成光鲜的白色,完全遮断了山下的红尘。空气新鲜,能感觉到周围的树木在布施充满蓬勃活力的氧气,每一次呼吸都让人气机充满,尽管山路难行,却并不感觉疲劳,反而有一种力量被激发,推动着自己奋力的前进,每登上一段石阶,就会感受到一种升华,整个生命都变得兴奋而愉悦。

峨眉主峰海拔三千多米,而从雷洞坪到金顶的距离也有一千米左右,加上山路曲折,山路陡峻,走了将近九十分钟分钟,感觉用尽了全部的气力,肚子里空空乳液,脑子空空如也,所有的杂念都被排空,整个人几乎都空掉了,这时,终于看到了光华四射的金顶。

古人将普贤菩萨的道场修建在这里,从山下一步一步上来,小雨洗去浮尘,清新的山间空气涤除心肺间的积淀,一路的大汗淋漓又荡尽种种尘劳,喝的是山间清泉,吃的是粗茶淡饭,怀着一颗求道之心,不辞劳苦到达金顶,整个身心已经洗濯一新,虽然未必能脱胎换骨,却也称得上洗心革面,猛然抬头,望见金顶上普贤金色宝相,心底会油然产生一种如归的激动,就像游子看到了久别的父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这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此前游历五台、九华、普陀,虽然也感觉无比殊胜,获益匪浅,但只有这次来到峨眉金顶,看到普陀金身晃耀的时候,激动得要流泪,就连此刻写下这段文字,仍然满怀感恩,充满对普贤境界的向往。

在内心充满感动的那一刻,我看清了自己这几年积累的成绩,读经、朝山,在那一瞬间仿佛得到了普贤菩萨的印证,说明已经走上了正修正念之路,人生的方向已经校正到朝向普贤境界,这就更坚固了对普贤菩萨愿行的信心。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金顶华藏

来到金顶,仰望普贤菩萨金身,沿着三重玉石台阶恭敬礼拜。

石阶两侧,雕塑有白象和法轮,蓝天白云映衬,松柏花木烘托,每向上一步都如登三十三天,单纯到只有礼敬普贤一个念头,心口念念不离普贤十大行愿,直到金顶平台普贤像前。

普贤菩萨金身晃耀,端坐六牙白象,宝相四面,象征普度十方,头上出头,示人别具法眼,面含慈悲,仪态庄严,不管阴晴雨雪,云卷云舒,坚固不动,以无量方便善巧,接引娑婆有情。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最早深入了解普贤菩萨行愿是十几年前,南怀瑾先生著述的《修佛者的基本信念》,完整地阐释了《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奥义,在我心中植下了向往普贤境界的种子,并且发心读诵《华严经》。

后来,在北京西山八大处请回一部《华严经》,不久又请回一部注释本《华严经节本》。次年,读诵了《华严经》节本,全本华严至今没有满愿。

这次游历峨眉之前,从春季就开始诵读《入法界品》,以清净身语意。如今站在金顶之上,满怀对普贤菩萨及十方三世诸佛的感恩、赞叹,恭敬礼拜,圆满了礼敬普贤菩萨道场的心愿,也圆满了朝拜四大菩萨道场的大愿,福报无比殊胜。

在普贤菩萨前礼拜之后,顺时针绕像七匝,心口不离普贤菩萨的名号和十大行愿,感觉身心轻安,天空中祥云踊跃,仿佛十方天人同来参礼,齐声赞颂普贤功德。

普贤菩萨的功德,四大菩萨的功德,乃至无量无边佛菩萨的功德,无不获得十方诸佛齐声赞叹,尽未来劫不能穷尽,赞颂普贤的功德,乃至赞颂一切菩萨、十方诸佛的功德,也因此无比殊胜。

绕像七匝,然后朝礼华藏殿。华藏殿通体鎏金,金碧辉煌,门匾蓝底金字,是朴初老所题,庄严而醒目。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在华藏殿行礼,佛前供养了一方岫玉,是特地带来供养普贤菩萨的,但愿以此微博的供养,与峨眉山、与普贤菩萨永结法缘,生生世世得普贤菩萨加持、护佑,早日圆满普贤行愿。

华藏后殿是一组高台阶,供奉着十方佛菩萨,神秘而庄严。峨眉山有密宗的文化,普贤菩萨与密宗有大因缘,因此,这里大概也借鉴了密宗的供养法。

华藏殿后面,是一座鎏金四方亭,那就是金顶。普贤菩萨像、华藏殿、金顶殿,这一组建筑全部鎏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金碧辉煌,彰显出华藏世界的高贵、富丽、殊胜。

金顶的设计是一位现代设计大师的杰作,那位大师也是南怀瑾先生的学生,致力于庄严道场,有许多功德巨作。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在金顶四方亭下,席地而坐,打开《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恭敬读诵。这是最为难得殊胜的一刻,在峨眉金顶,普贤菩萨道场,诵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我相信这就是前生前世累积的福田,否则,决不能有如此殊胜的果报。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首《开经偈》是唐朝武则天女皇所作,当时《华严经》刚刚译成,武则天凭借深藏于阿赖耶识的智慧作此偈颂,千百年来引导着善男信女,深入经藏,寻求一真法界。

在金顶上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心一意,念诵的声音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入阿赖耶识,随着清风白云传遍十方法界,与十方人天同此一念,同此一心,同此一声,赞叹普贤菩萨,赞叹十方诸佛。

那一刻,清清楚楚地证得了与普贤菩萨的无尽因缘,发愿生生世世朝礼普贤菩萨。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华严经与普贤菩萨

《华严经》,全称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汉传佛教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后汉以来不断有节译传入我国,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经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祖成道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含摄一切法门。

据唐代华严宗祖师法藏和尚《华严经传记》记载,《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传回人间的。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华严经,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与中部卷帙浩繁,偈颂无量无边,非凡力所能受持,因此,隐而不传,只讲其中的第三部带回人间,这就是包含十万偈、四十八品的《华严经》。也有一些大德为了帮助世人理解,将世传的华严经称为上部与中部华严的纲目。

华严经虽然出自于古印度,但影响并不十分广泛,直到传入我国,受到皇家尊崇,华严宗以此经为根本,才使教义发扬光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句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国流传的《华严经》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实叉难陀受武则天女皇之请,从于阗携《华严经》梵文本入唐,从武周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长安遍空寺开始翻译,至圣历二年十月完成。

翻译期间,武则天亲自光临译场,题写品名,为华严的翻译提供了无尽的皇家支持。

八十华严的汉译本,文辞流畅,义理周详,武则天亲自创作《开经偈》,以示尊崇,再加上法藏祖师的弘扬,因此,流通极广,也成为华严宗的主要经典。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四十华严只有《入法界品》一品,这一品占了《华严经》的四分之一,其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广为流传,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广泛。

《华严经》所讲的华藏世界,有三位圣者,即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称为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代表法身。普贤菩萨,居于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邻于极圣,故称贤,因此,普贤菩萨的道场才建立在峨眉之巅的金顶之上,这本身就蕴含着佛法的妙义。

普贤菩萨的行愿最为广大,所以一般尊称为大行普贤,主要就是依据《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讲的十大行愿: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宝;第七、清佛驻世; 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若能按照十大行愿次第相续,力行不辍,就可以完成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如同从山下不断攀登,最后直到金顶,见到无限风光。

普贤十大行愿之所以流传广泛,就在于易于实践,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也许不能始终行愿全部完满,但总有几条能够做得到,这对于普通人的修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比如我这次峨眉之行,就包括了李敬诸佛、称赞如来的功德,虽然没有那么光大,但点点滴滴的积累,就会汇成无尽的宝藏。

峨眉山的烟雨,普贤菩萨的行愿


圆满

诵经完毕,在金顶之上悠然漫步。天空湛蓝悠远,四周白云翻涌,浩瀚如海。

平时看云,都是从下向上仰望。在金顶看云,是从上向下俯瞰,向远处眺望,能够清楚地看到,云层由下向上升腾奔涌,有时凌霄直上,有时陡立面前,变幻莫测,气势磅礴。

随着云层陡然立起,舍身崖外的云雾越发浓重,很快就变成茫茫一片,将山林隐没在无边的云海之中。这云雾升腾变幻的景象,恰似如来演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若过眼烟云。

刚刚还晴朗的天空很快阴下来,空气中湿漉漉的,皮肤能感觉到水汽清冷,又一场甘露法雨即将降临,这就是普贤菩萨幻化出的法雨,让我们悬崖止步,回头登岸。十方世界,处处都是华严藏,处处都是华严法。

拜别金顶,雨雾更浓,依依回望,普贤金身渐远渐朦胧。

来到缆车站,已经开始落雨。坐上缆车,穿行在雨雾中,能见度最多三五米,有时候遇到浓雾,只看到灰蒙蒙一片,连下面的树影也看不到。

其实,娑婆众生生都是行在云里雾里,看不清方向,也看不清本来面目,糊里糊涂地轮回于六道火宅,就像此刻雨雾中穿行,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也不能自己做主。

这种时候,要我们自己心下明白,要离这个苦,找到自性的光明。

从雷坪洞登顶走了近两个小时,下来只用了十分钟,真是从善如登,下行如流。

回到雷洞坪,雨下得正密,向上再望金顶,早已一片茫茫。又回到了凡间,刚才还明明白白、轻轻明明的心境渐渐消退了,那种纯一无杂的普贤境界也淡了,心中有些怅然若失。

过去修道的人一定要入深山,就是要让内心始终保持那种空灵、淡薄,直到那种境界完全成熟了,不再褪失,才算修成,才能下山,才能度众。

在金顶的时候,眼里是普贤,口中念普贤,心里想普贤,念念都在普贤,呼吸的空气都是清凉的。下到雷洞坪,又是熙来攘往的众生,叫卖的商贩,兜揽生意的导游和私家车主,普贤菩萨的灵明境界就保持不住了,只能努力提起念头,努力保存心中那一念灵明。

开车下山,很快就下穿云层,山谷里的人间烟火味又渐渐浓起来,那种重浊的烟火气非常强烈。

峨眉之行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