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金價近期暴漲暴跌竟然是有人在背後操縱?

對沖基金通過大量拋售訂單,將金價降至某個位置,然後觸發止損位,自動賣出,使金價進一步走低......慢慢地,這種拋售就會傳染至普通的投資者,他們也開始賣賣賣。

近期金價跌宕起伏,且在市場恐慌之際竟然下跌,讓很多交易員直呼看不懂,甚至開始懷疑是有人在操縱。那麼金市到底存不存在操縱?又是怎麼發生的?美國金融學家詹姆斯·裡卡茲(James Rickards)通過與多位業界資深人士交談,得出了結論。

裡卡茲與情報界、國防界和IMF的資深人士都進行過交談,並採訪了在全球著名對沖基金(他未提及該基金的名稱)中工作的統計學家,那個統計學家研究了十年來COMEX(黃金的主要市場)的黃金開盤價和收盤價。

統計學家指出,這是他見過的最明顯的操縱案例。他說,如果你進入售後市場,在收盤後買入,在每天開盤前賣出,你將獲得無風險的利潤。從統計學上說,除非存在操縱,否則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金價操縱到底是如何操作的?

當前,黃金由兩個地方定價:倫敦現貨市場(由包括高盛和摩根大通在內的六大銀行控制)和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旗下的黃金期貨市場(由大型清算銀行控制)。儘管這些大型西方銀行沒有絕對持有實物黃金,但實際上,它們壟斷了金價。

黃金操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COMEX期貨。因為期貨具有巨大的槓桿作用,可以輕鬆達到20:1,所以若在收盤前一刻大量拋售訂單,就會使投資者因害怕而壓低他們的買入價。而當金價降至很多倉位的止損價位時,就會促使對沖基金拋售更多的黃金。由此,金價毫無原因的持續下挫引發越來越多的拋售,直到最終觸底、買家進場為止。

舉個例子,對沖基金作為現在金市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在建立交易頭寸時,一般都會根據自身能承受的最大損失設立止損位。一旦止損位被觸發,系統就會自動賣出,即使他們打算長期持有黃金。

對沖基金通過大量拋售訂單,將金價降至某個位置,然後觸發止損位,自動賣出,使金價進一步走低。然後下個對沖基金也如此操作,拋售、觸發止損、價格走低......慢慢地,這種拋售就會傳染至普通的投資者,他們也開始賣賣賣。

另一種操縱方式是通過黃金租賃和“未配置遠期交易”黃金。

“未配置”是黃金市場的一個流行語。當有買家想要購實物黃金時,他們會致電摩根大通、匯豐、花旗或者其他一些大型的黃金交易商。

他們會在電話中說明需要黃金的數量,並向銀行匯款,之後銀行便會提供一張按照標準形式編寫的書面合同,上面指明買家持有“未配置”黃金,這就意味著買家並沒有實際持有金條。

實際上,未配置黃金這種形式允許銀行將十倍同樣數量的黃金出售給十個不同的買家。

這就類似將現金存在銀行。銀行手頭上的錢並非像存款賬戶顯示的那麼多,他們更多是把錢借出去或者購買債券。一旦每個存款人都取款,銀行是沒有辦法支付的。那麼就只能寄望終極貸款人——美聯儲可以加印鈔票緩解所需。但金市並沒有“美聯儲”。

如果所有的黃金持有者都要求銀行兌現黃金,銀行是無計可施的。但大多數買家,考慮到涉及的風險,類似如果是自己保存的成本、運輸及保險成本,還是希望將黃金存在銀行。直到基本面的發展推動金價不斷走高。

那麼投資者該如何抵禦金價操縱帶來的風險呢?

從短期而言,交易員是無可奈何的。但從長期來看,操縱者最終會用完所有的實物黃金,或者通脹變動導致價格飆升至連政府都不能控制的程度。

歷史上,那些長期操縱的交易都會失敗。就如上世紀60年代倫敦出現的黃金搶購潮、70年代美國的通脹刺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期的央行為應對互聯網泡沫採取的措施,令金價由1968年的35美元/盎司暴漲至2011年的歷史高位——1900美元/盎司。

而另一個通過租賃、對沖基金和未配置黃金遠期交易的操縱方法,也都總是失敗的。因為任何紙面交易都需要至少1%的實物黃金,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增持黃金,市面流通的實物金急速減少,進一步抑制黃金的紙面交易。

因此,裡卡茲(James Rickards)建議,投資者最好是多瞭解金價波動背後的動態,明白即使金價短期走勢不利也堅持持有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