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明明說好房間等自己回去了再收拾,但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先幫你收拾好;明明說好下了火車自己打車回家就好,但他們總是早早地就在車站外面等你;明明回的是自己家,但每次爸媽都像接待幾年不見的客人,好吃好喝放你面前,端茶遞水切水果,忙個不停……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不知道從何時起,離家遠走奔赴夢想的你,突然就熬成了爸媽那個家的客人。我們每一次的出發與到達,僅僅是一張車票的事,但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場大陣仗。

我們隨口說的一句話,自己轉眼就忘了,但父母卻記在了心裡,甚至不惜反覆折騰。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有個朋友,發朋友圈說想念雲南的汽鍋雞,也就是隨口說說,沒想到過年回家還真吃上了。

後來他才知道,為了這一頓汽鍋雞,他爸爸專門託人從雲南寄來汽鍋以及配料藥材,他媽媽根據網上的教程試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成這道美味。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在父母眼裡,孩子身上沒有一件小事。哪怕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也會被他們當成心願,無論費多大周章,都要幫你實現,這是屬於他們愛的倔強。

年末回家,就如同倦鳥歸巢,能安然放下滿身疲憊,鬆弛緊繃的神經。因為只有在父母面前,我們才能不設防,才能感到安全與溫暖。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父母真正的生活是從你回家那刻起才開始的。對他們來說,過年從來不是具體的某一天,子女回到家的那天就是他們的節日。經常子女人還沒回去,父母就已經在家忙開了,提前幾天買好雞鴨魚肉、火腿肥腸、肘子排骨,堆滿整個廚房。

看到一個上大學的女孩和媽媽的聊天記錄,她媽媽說:“寶貝,你的屋子被弟弟佔用了,你回家住爺爺奶奶的小屋,我已經給你鋪好電毯,衣櫃也擦乾淨了,等著你回家。你想吃我包的餃子嗎?麵粉已經買好,準備下星期一包”。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讀完心裡很暖,我們所有心安理得的享受,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準備。很多人在家,儼然是個“廢人”,冷了父親就把電暖壺湊在一旁,餓了母親就把飯菜遞到嘴邊,不用為工作、學業煩憂,也不擔心吃穿用度。

甚至不少人說,每次回老家,爸媽都恨不得將所有的家鄉美食,用短短几天全部塞進孩子的胃裡。還有人說,從來不敢輕易說自己愛吃什麼,一旦說了,無論怎麼難父母都會設法做到,並且接下來天天都會吃到這道菜,吃膩了都不好意思說。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對於父母來講,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對於孩子來講,這樣被人寵溺著的生活,一輩子可能再沒有別人能給。

一位作家曾說,他是故鄉的囚徒,但“一個人想要忠誠於內心的使命,就得學會獨自遠行。”每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背井離鄉,在他鄉或異國踽踽獨行,每個人都忙碌得無暇顧他。

為了生活,很多人早就學會了冷暖自知,早就收起了心中的熱情。好在有一個港灣,只用一張小小的車票就能抵達,並能獲得溫暖並補給能量。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對於父母來講,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對於孩子來講,這樣被人寵溺著的生活,一輩子可能再沒有別人能給。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不以佔有和索取為目的,從不以放手和分離而消存,也從不以距離和歲月而濃淡。”父母的愛一直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而消減半分,反而在不斷地相聚與別離中變得厚重。

人到中年,也越來越能理解這樣一段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後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在聚少離多的現實處境中,父母把所有的愛,都濃縮在一次次聲勢浩大的準備中,無論是相聚還是別離。

之前有朋友問我,“什麼是安全感?”我想,安全感大概就是,我們一句“買好票了”,父母就開始以他們的大動干戈回應:“等你回家。”

走遠的孩子,都熬成了爸媽的座上客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