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謠》:走進詩與遠方的90年代,重溫青春與憂傷的歲月戀歌

他來到杜梨樹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們當年坐過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針正指向兩年前的那個時刻:一點四十五分。

指針沒有在那一時刻停留。時間繼續走向前去,永遠也不再返回到它經過的地方了……

孫少平在杜梨樹下停立了片刻,便悄然地走下了古塔山。

------《平凡的世界》

我們總會有某一刻想要停下匆忙的腳步,在時間的洪流裡面按下暫停的按鈕,也許記憶是生命裡不可捉摸的收藏,它曾經鮮活的存在於過去的某個年代,而如今卻只能被塵封於瓦礫灰土之下,等待一個未知的瞬間,被悄悄的開啟。

有人說,記憶是一道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四季的輪迴之中,它把世間的美好沉於腳下的沃土,帶著希望蜿蜒前行。有人說,記憶是一道光,它是穿越時空的翅膀,讓我們在身在江南也可遠望北方,讓時間化為逆行的手臂,回到過去的青春歲月裡,去觸摸那個也曾年輕的自己。

那是我們都曾享有的青春,那是一去不返的時代光影,我想帶著你們回到日曆上蒙塵已久的歲月,向前翻動光陰的記事本,直到我們看到那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數字“90”

那是一個多麼讓人懷念的時代,它有獨屬於自己的色彩,青春的激盪和愛情的萌芽依舊是永恆不變的時代主題,那些年輕的人們,在屬於他們的90年代,在白衣飄飄的“象牙塔”裡,尋找著青蔥歲月的理想和愛情。

90年代的高校校園,還依然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沒有被社會上斑駁陸離的世俗所侵蝕,還不需要付出高額的學費,畢業後不用直面千萬人搶過獨木橋的就業壓力,不用去為高物價發愁,不用走出校門就要去揹負“房奴”的重壓。於是風華正茂的學子們,汲取文化知識的同時,依然能夠在課餘之外,在詩與遠方的夢想裡盡情的揮灑著青春。

校園民謠,是90年代的大學生無法迴避的話題,走進這個時代,去探尋這些年輕的生命和靈魂,在青春與愛情的碰撞裡,總有些溫暖生生不息的流淌在歲月的長河裡。若干年之後,當我們回憶起過往,有幾首歌曾經莫名的觸動過年輕的心,有一些文字,依然還在時間的消磨下感動著自己。

校園民謠:青春與愛情的歌者,憂傷與遺憾的送行人。

青年是多麼美麗!發光發熱,充滿了彩色與夢幻,青春是書的第一章,是永無終結的故事。

——朗費羅


《校園民謠》:走進詩與遠方的90年代,重溫青春與憂傷的歲月戀歌

2019年的夏天,由愛奇藝製作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沉寂多年的中國搖滾樂重新推向了前臺。當眾多網友在為“痛仰”、“盤尼西林”這些新老搖滾組合而瘋狂,談論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的真性情,為小樂“裝不裝”大打口水仗的時候,我卻把視線投放到了兩個“老人”的身上,他們曾是90年代校園民謠的領軍人物,巧合的是,他們一個代表了開始,一個卻親歷了曾經的輝煌走向落日。

他們是老狼和朴樹,都曾是校園民謠裡低聲吟誦的詩人,透過他們的眼睛,我彷彿看到那些宛如少年的歌者,在吉他的伴奏聲裡,向我們輕聲的訴說,無論你的青春在校園繼續,還是已然散場離去,用心傾聽,都能在這簡單的節奏裡,讀到青春的羞澀,讀到淡淡的憂傷。

1.校園民謠的發展史

1968年,日本音樂人品川彌二郎創作了一首《阿宮先生》,被視為是校園民謠的雛形。70年代中期,校園民謠在中國臺灣興起,候德建的《龍的傳人》,葉佳修的《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1982年,羅大佑為張艾嘉製作的專輯《童年》,將寶島民謠推上巔峰

八十年代後期,寶島民謠之風漸漸吹到了內地。校園裡,抱著吉他的年輕人,在草坪上輕聲的歌唱,圍坐的是青春的共鳴,而這些簡單的旋律,構建了校園民謠純真而又質樸的基調。

說起《校園民謠》,就不能不提到沈慶,儘管當時他沒有老狼、高曉松、鬱冬那樣高的知名度,卻是校園民謠興起的關鍵人物

1989年9月,沈慶考入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同年創作出了歌詞《寂寞是因為思念誰》,四年後由同學逯學軍作曲,95年被歌手巫啟賢更名為《思念誰》,成為廣為傳唱的流行金曲。

1992年創作錄製的《青春》,成為後來里程碑式的《校園民謠1》發行的契機。

90年代初的北京校園,有很多為了理想和青春歌唱的學生,如今的“大佬”宋柯曾是清華校園音樂的風雲人物,高曉松曾調侃“他一人就佔據了清華姑娘資源的九成!”而同時期的北大,吉他協會活動也是進行的如火如荼,它的創立者正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之一徐小平。

沈慶想為這些草坪上的歌手發表一張屬於校園音樂的唱片。於是他把四處蒐集到的歌曲小樣送到各個唱片公司,可是都沒有被他們所認可。直到1993年,時任大地唱片公司製作部主任的黃小茂聽到了這盤小樣,一下就被沈慶的《青春》戳中了心窩。1993年沈慶大學畢業加盟大地唱片,首份工作就是做“校園民謠”系列的企劃,後來大名鼎鼎的《校園民謠1》裡面,多數的文案都是出自沈慶筆下。


《校園民謠》:走進詩與遠方的90年代,重溫青春與憂傷的歲月戀歌

《校園民謠1》

1994年4月,《校園民謠1》發行,開啟了校園民謠的黃金時代,專輯中收錄了1983年至1993年十年間優秀的校園音樂作品,譬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

而在那之前,來自清華電子工程專業的高曉松組建了“青銅器樂隊”,主唱是老狼,可那時的他們還只能困於酒吧為躁動的顧客們獻唱,之後樂隊解散,老狼做起了電腦工程師,而高曉松遠赴廈門成了流浪歌手,直到他們遇到音樂路上的“貴人”黃小茂。

老狼、丁薇、鬱冬、沈慶、……這些名字,開始從校園走出,被無數人追捧

自此,“校園民謠”這個嶄新的名詞,也隨著專輯的發行而被人們認識。那時候的黃小茂、高曉松、老狼等人,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在創造一個流行音樂的歷史,而1994年,也成為了校園民謠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2.校園民謠與青春的紀念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誰看了你的日記

誰把你的長髮盤起

誰給你做的嫁衣

高曉松在某次訪談中曾提到,《同桌的你》這首歌是他在給初戀女友“紅”梳理頭髮時產生的創作靈感。1990年,高曉松與女友“紅”相識並相戀,有一天早上,高曉松正在為紅梳頭時,突然來了靈感,因為來不及再去找紙,就在一本書的封底上,寫下了這首歌的初稿。

《校園民謠》:走進詩與遠方的90年代,重溫青春與憂傷的歲月戀歌

老狼

青春的腳步,是不期而遇的瞬間心動,是放肆揮灑的勇氣。那時當你走入黃昏的校園,看夕陽下的草坪之上,總會有男孩彈起吉他唱著《青春》,女孩兒只是安靜的靠在男友背後,那一刻如果定格下來,就是純真而又浪漫的校園愛情。

青春就是不被傳統所束縛,青春是勇於表達的舞臺。那時候追女孩子很少有人送花,手機還是昂貴的如磚塊般的“大哥大”,蠟燭圍心形的橋段還沒有流行,勇敢的男生會在女生宿舍前彈起動聽的歌曲,以此來表達對心愛女孩的愛慕之情。這個時候被表白的女孩就成了全宿舍樓的焦點,喜歡湊熱鬧的看客們,從不吝嗇自己的助攻,“答應他”的呼聲此起彼伏,直到表白者被保衛科帶走。

“每一次你仰起慌張的臉,看雲起雲落變遷,冬等不到春春等不到秋,等不到白首。還是走吧甩一甩頭,在這夜涼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風裡面,你還在懷念。”---《白衣飄飄的年代》

青春終將褪去青澀的稚嫩,成長也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留下鮮明的痕跡,有些人註定會成為生命中的過客,他們陪伴的行程會在某一個路口戛然而止,與他們有關的所有喜怒哀樂,都將在歲月的腳步裡漸行漸遠。於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一次次的離別,

青春的這一杯酒,少不了離別的傷感,總有這麼一天,我們會在熟悉的校園裡,對著過往說著“再見”。

3.校園民謠的漸行漸遠

人世間凡事由盛及衰,好象是一種自然規律,而校園民謠也沒有逃離這個“魔咒”。

從名聲大噪的《校園民謠1》,到經典延續的《校園民謠2》,再到已是落日餘暉的《校園民謠3》, 那些歌唱著青春的歌手們,也在青春裡成長著,他們畢業走向了社會,成為簽約的職業歌手,可是一旦脫離了音樂初生的土壤,校園民謠也彷彿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力量。

當然並不是說創作者們就已經“江郞才盡”,還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1994年高校並軌收費,畢業後國家不再統一安排工作,面對著未來的不確定性,往日沉浸於音樂與文學裡的大學生們,被從象牙塔裡“拖拽”出來。高校擴招收費和就業的壓力,嚴重瓦解了校園民謠的創作根基,

他們不再只是詩歌裡的遠行者,民謠裡的傷感和浪漫也不能替代現實的難題,大學生們不得不把更大的注意力轉移到學業和社會實踐上去。

每一種事物的出現往往都反映出時代的特質。有了國家安排崗位的根基,校園裡的年輕人才有足夠的精力去談古論今,在文學裡的海洋裡盡情的遨遊,他們用手中的筆寫下校園的故事,用民謠來歌頌青春和愛情,就像古人中的那些遊吟詩人,吟詩賦詞大都是士大夫的喜好,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底層民眾,哪還有談論什麼風花雪月的興致。

但是9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大學文憑再也不是當初的鐵飯碗。面對畢業之後激烈的社會競爭,身處校園的年輕人也無法再把全身心投入到音樂創作裡,為了以後的生存考慮,學業與求職成為了未來的主流,理想中的浪漫與幻想,也不過是一場空夢。

1999年1月,由張亞東擔綱製作人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我去兩千年》,羞澀的朴樹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專輯裡的

《白樺林》、《那些花兒》都成了傳唱不休的經典。2003年11月發行專輯《生如夏花》,之後也開始了漫長的沉寂。

2000年,來自清華的水木年華組合,給當時已顯疲軟的校園民謠注入了一絲精氣,2001年,水木年華髮行專輯《一生有你》。由於創作理念的不同,次年李健選擇了單飛。盧庚戌則拉來了繆傑與姚勇成為三人組合,2003年姚勇離開,水木年華剩下盧庚戌與繆傑兩人組合。

《校園民謠》:走進詩與遠方的90年代,重溫青春與憂傷的歲月戀歌

水木年華就如同校園民謠落日中的一抹餘暉,在斜斜的光影之下,像是我們所有曾經年輕過的人們,那些當年炙熱的青春夢想,也在某一個時刻,走到了結束的歲月。

相聚總會有離別,青春總會散場。那些屬於校園民謠的青春時代裡,高曉松還是稚嫩的少年,遠沒有現在那麼大的臉盤,老狼還是沉靜的大男孩,沒有在網絡跟人互懟的衝動,朴樹還是陽光的歌者,不是自嘲年紀大了晚上要早睡覺的中年男人。

在如今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很難再有靜下心來安靜吟唱的歌者,校園民謠隨著那一代人的老去,也逐漸的被記憶封存。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裡,所有的詩意和浪漫,都是青春留給我們美好的東西,所有定格的瞬間,都有著無法遺忘的旋律。

回憶起那段歲月,高曉松曾經說過:現在已無法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確切模樣,只記得那些書包裡的詩集,還有女生們收集的寫滿小詩的書籤,那是個白衣勝雪的年代,四周充滿才思和彪悍的風情。

我們都曾年輕如少年,都會經歷時代的變遷,在生命旅程中每一個感動的節點上,我們都會記住,有些人曾是我們前行的同伴,有些故事就那樣真實的發生。而當我們回憶起那個遠去的90年代,有太多的故人與往事都恍如昨天,卻也遙遠的如詩歌中的遠方,但是曾經被校園民謠帶來的感動,卻如同一顆種子,埋在了過去與未來的心河之中,生根、發芽,放肆的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