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導語

戰爭就是一場賭博,要麼大贏,要麼大輸——山本五十六

公元1942年6月4日,日本帝國海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海域爆發了一場以(航母)艦載機為突擊核心的現代化海洋戰爭。最終,日本帝國海軍以損失4艘航母的高昂代價(日本海軍在戰略和戰術層面均失敗),徹底削弱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控制權。

由此,中途島海戰也被軍史學家冠以“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稱號。那麼,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乃至控制整個西太平洋海域的日本帝國海軍又是怎樣在中途島海戰中走下神壇的呢?同時,作為最高戰略統帥的山本五十六和戰術統帥南雲忠一究竟出現哪些指揮失誤呢?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

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從指揮體系(歸屬戰略層面)和戰鬥系統的兩個角度來剖析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慘敗的背後真相!

作戰目標不明確的失敗之一(指揮體系)

首先,為便於大家清楚日、美海軍的攻防力量差異,我特意將日美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部署的作戰編隊進行簡明講解。

主力艦隊(位居後方)

  • 航母:鳳翔
  • 戰列艦:長門、陸奧、日向、伊勢、扶桑、山城、大和
  • 輕型巡洋艦:川內
  • 雷擊巡洋艦:大井、北上
  • 驅逐艦:吹雪、白雪、初雪等艦

機動艦隊(一線艦隊)

  • 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
  • 戰列艦:榛名、霧島
  • 輕型巡洋艦:長良
  • 重型巡洋艦:利根、築摩
  • 驅逐艦:磯風、浦風、濱風等艦

北方艦隊(進攻阿留申群島,牽制太平洋艦隊)

  • 航母:龍驤、隼鷹
  • 重型巡洋艦:摩耶、高雄
  • 輕型巡洋艦:阿武隈、多摩、木曾
  • 驅逐艦:雷、電、響等艦

登陸艦隊(一線艦隊)

  • 航母:瑞鳳
  • 戰列艦:金剛、比睿
  • 輕型巡洋艦:由良、神通
  • 重型巡洋艦:愛宕、妙高、鈴谷、最上、羽黑等艦
  • 驅逐艦:雪風、天津風、時津風等艦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中的日本航母

美國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派遣了16特遣艦隊(下轄企業號、大黃蜂號航母戰鬥群)和17特遣艦隊(下轄約克城號航母戰鬥群)支援中途島。

從相關數據顯示,美軍的整體水面戰鬥艦艇單位為44艘(3艘航母+13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而日本海軍(位居戰鬥一線)的水面戰鬥艦艇單位為48艘。

總體來說,日本海軍處於戰鬥前沿的艦艇數量高於太平洋艦隊,艦隊的武器裝備也處於相對優勢。換言之,日本海軍的主動攻擊效果會更加出色。

不過,日本海軍的作戰計劃卻並不明確。這就容易造成艦隊在後期作戰中容易發生艦艇配合不當或者警戒幕出現漏洞的狀況,從而貽誤戰機。

據資料顯示,1942年5月5日,日本海軍部下達的“大海令”明確表示:戰略目標為攻佔中途島。但是,陸海兩軍協定的作戰任務卻是:攻佔中途島,防止敵艦從夏威夷方面向本土發動軍事襲擊,發動攻擊時,注重殲滅敵軍艦隊。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日軍突襲中途島作戰示意圖

這裡就產生一個戰略目標的悖論,日本海軍到底是佔領中途島還是殲滅中途島附近海域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當然,山本五十六更希望殲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力量。從戰爭格局來看,即使日軍佔領中途島,島嶼防區所需的軍需供給都需要從外部運輸,必然會耗費大量財力、物力。

如果軍需供給得不到持續輸送,日軍對於中途島的作戰目的必然不是長期佔領。畢竟“艦艦對戰”和“艦島作戰”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前者(艦艦對戰)的作戰目的是消滅敵方艦隊,那必然要隱藏自身實力,而後奇襲取勝。即使日軍的電報密碼已被美軍提前破譯。但是,位居一線的日本海軍完全可以憑艦隊火力優勢和太平洋艦隊正面對戰取勝。

同時,後者(艦島作戰)的作戰目的如果是攻佔島嶼或者其他定點的軍事目標。那麼,作為進攻方的日本海軍就必須展示對附近海域的控制權威,從而加大對中途島美軍的心理作戰負擔,便於快速拿下灘頭陣地,攻陷中途島。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美軍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攻擊日軍航母

當然,兩份截然不同的作戰任務勢必造成艦艇在實際戰鬥中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泛指艦隊的縱深攻防體系呈現差異化)。同時,這也衰弱了日本海軍的集中攻勢力量,從而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逐漸調整至最佳的戰鬥狀態。

上層軍部對於作戰任務的不明確定位,導致下層艦隊無法攻擊有效軍事目標,成為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的誘因之一。

作戰思想陳舊的敗筆之二(指揮體系)

其實,日本帝國海軍把中途島作為佔領目標並沒有錯。畢竟,中途島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與舊金山和橫濱的直線距離均為5000公里。日本海軍一旦佔領中途島,便可以憑藉周邊島礁的配合作為攻擊夏威夷的橋頭堡,十分利於日本海軍的進攻防線向東擴張。

但是,日本海軍的中途島進攻計劃卻存在作戰思想陳舊的問題。首先,匯聚日本海軍精銳去進攻兩個相去甚遠的島嶼(注意:一個為阿留申群島,另一個為中途島),違背了兵家倡導的“集中原則”(優勢兵力的集中運用能夠快速打破戰爭僵局,提高戰鬥效率)。

雖然在戰略層面擴大了日軍的攻防範圍,卻虛弱了日軍的戰術突擊威力。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參戰的航母

換言之,日本帝國海軍的北方艦隊雖為牽制太平洋艦隊,但是卻給兵力有限的兩隻機動艦隊都樹立了太多的戰術目標,使後期戰局逐漸陷入僵局。(注意:山本五十六一開始想憑藉“偷襲珍珠港”的奇襲戰術迅速佔領中途島,但是投入到北方的兩支航母戰鬥群的決策卻導致中途島航母戰鬥群防衛兵力短缺,從而降低了日本海軍進攻速度,使太平洋艦隊逐漸構建完善的中途島海空立體作戰體系)

同時,山本五十六的作戰思想還暴露了一個致命問題。日本海軍的中途島作戰方陣是以潛艇部隊作為突擊先鋒,並以航母作為核心打擊力量。換言之,潛艇部隊是為航母戰鬥群掃除水面及水下的戰爭壁壘,從而提高航母戰鬥群的戰場火力壓制及機動規避炮火的能力。

不過,這樣的作戰佈局卻無法將主力戰列艦的炮火優勢展示出來(注意:在中途島海戰前期統籌時,山本五十六再次把艦隊劃分為戰列艦艦隊和航空母艦艦隊,從而弱化了航母的整體攻擊力)。除開前鋒突擊的潛艇及巡邏部隊,日本海軍艦艇被劃分為無法相互支援的6支戰鬥群,航母與戰列艦分隊以及其他機動艦隊的距離偏遠,無法形成集中攻勢。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日軍航母遭受攻擊

即使航母可以憑藉艦載機的優勢,在離艦200至300英里處和敵方航母編隊或者其他機動編隊發生戰鬥。但是,作為支援的戰列艦作戰半徑卻遠小於航母。以“大和”號為例,其主炮最遠射程為26英里,以最高的27節航速馳援日本航母戰鬥群至少需要2個小時。由於航母之間的對抗時間又十分短暫,也許戰列艦趕到航母戰鬥海域時戰役早已結束。

從個人理解來說,即便戰列艦的攻擊效力在主炮射程外,也必須和其他機動艦隊一致行動,並隨時保持進攻姿態,否則戰列艦就失去重火力攻擊及防衛的現實意義。對於主力艦群採用航母、戰列艦以及其他機動艦艇分離的戰鬥配置,山本五十六這一做法實在令人費解。

同時,南雲忠一作為中途島航母打擊部隊的最高指揮官,也同樣存在一項戰術錯誤。由於日軍偵察機對於美軍航母編隊的偵查過於模糊,空中偵查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作為,導致南雲忠一對於中途島的戰略決策難以權衡。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日軍水上偵查機


為何會提及日軍偵察兵毫無作為?我特以一組中途島戰爭期間,日軍偵察兵的信息反饋作為參考。

6月4日8時9分,日本偵察機答覆外界艦艇為5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

8時20分,日本偵察機再次答覆艦隊後方“好像”有航空母艦

日軍偵察機對於偵查目標的反饋前後突兀,並且在更新偵查信息時,以“好像有航空母艦”傳輸情報,導致一線艦隊無法精確備戰。同時,當日軍機動編隊超過岸基偵察機的偵查範圍,編隊居然得不到預警情報。

由於偵察機的反饋信息比較模糊,使南雲忠一陷入究竟是攻擊中途島還是美軍航母的戰略囧境,乃至出現在艦載機上反覆換裝航彈和魚雷的滑稽場面,浪費了進攻中途島的戰略先機。中途島海戰後期,赤城號航母便率先被美軍的SBD俯衝式轟炸機擊毀,從而奠定了日本海軍落敗中途島的戰爭格局。(注意:赤城號內部創傷面正是由於魚雷和炸彈的無序堆放造成的)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SBD俯衝轟炸機


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南雲忠一作為中途島戰場的一線指揮官,沒有清晰的戰略縱深意識,攻擊目標隨偵察機的信息反饋而頻繁改令,無法給航母戰鬥群提供清晰的作戰指令,從而使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難以取勝。

從個人理解來說,如果南雲忠一的目標是美軍航母,那麼全艦的艦載機就應全備魚雷等待航母出現並進行武裝突襲,從而切斷中途島美軍和外界的軍事聯繫。如果目標是攻佔中途島,那麼,全艦的艦載機就應該配備足量的航彈炸燬美軍在島上部署的火力點,從而為登陸部隊搶佔灘頭陣地掃清障礙。作為一名指揮官,絕對不能受客觀時局把控,必須明確一條作戰線路,從而凝聚戰鬥單位的戰鬥力。

雷達系統落後的敗筆之三(戰鬥系統)

眾所周知,雷達以及雷達對抗系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廣泛運用。1942年底,英、美共同研製的釐米波雷達便可以實現對單架戰機的晝夜引導以及對海空作戰時的火炮進行精準瞄準。

在中途島戰役期間,美軍的主力艦艇(以航母、戰列艦為主)便擁有先進的對空搜索雷達系統,並以索敵機進行探測範圍外的機動偵查。由於盟國對於日本的軍事科技封鎖,日本海軍無法在短時期內構建一套完善的對空對海搜索系統,以至於南雲忠一的機動航母艦隊無法對周邊美軍進行有效偵查。日本海軍想要進行對空對海搜索只能靠索敵機以及安全度並不出色的飛行艇來完成,其必然會暴露日本海軍的攻擊路徑。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配備CXAM對空搜索雷達

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受珍珠島事件影響,便將中途島的巡邏範圍擴大至700英里以上。但是,南雲忠一卻受之前的空中信息偵查,認為美軍在中途島的巡邏圈僅在500英里以內。換言之,南雲忠一的機動艦隊完全暴露在美軍索敵機的監控範圍內。

由於美軍的艦載雷達系統覆蓋範圍更廣,即使日本海軍的水面艦艇能夠規避美軍的空中打擊,雷達都能在數小時內精確日軍艦艇到達規避海域的時間。簡單來說,日本艦艇的攻擊方位早已被美軍雷達一覽無餘,日本的大多數攻擊指令都處於美軍的監控之下。並且可以在日本艦艇完全不知的情況下,使用艦炮和魚雷進行毀滅打擊。


從戰略角度入手,中途島海戰為何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歷史照片


所以,雷達系統的落後使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缺失戰略情報蒐集的能力,進而失去作戰先機,失敗自然也在所難免。

反思

由於日本軍部高層下達的作戰目標不明確,從而造成艦隊指揮體系出現臨戰攻防漏洞,日本帝國海軍也因此損失4艘主力航母,逐漸喪失對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控制權。

但是,中途島海戰卻使航空母艦的現代化作戰優勢逐漸顯現。由於航母裝備的艦載機具備有效作戰距離長、整體偵查範圍廣(並非指無限的偵查範圍)、對目標的協調度高等優點,成為海軍晝夜戰鬥的利器

簡單來說,“大艦巨炮”的時代早已過去,艦載航空兵才是符合現代化海戰的主流戰術單位。

文:歷史小記者,參考二戰史料,太平洋戰爭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