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完結篇,萬宗華比海軍陸戰隊大兵差在哪裡?

可能看完《葉問4》的朋友有這樣的疑惑:

場景一:葉問和萬宗華在唐人街武館切磋,兩人互相N個回合,止於地震,沒有分出勝負,彼此幾乎毫髮無傷。

場景二:萬華宗和海軍陸戰隊軍官在軍營裡肉搏,剛開始幾個回合還互有損傷,接下來,萬宗華直接被打成肉餅。


《葉問4》完結篇,萬宗華比海軍陸戰隊大兵差在哪裡?


因為我在中國和澳洲都接觸到健身文化,也堅持了七年健身,今天不從武術角度談萬宗華比海軍陸戰隊差在哪裡,僅從我接觸到的東西方健身文化來講。

在中國,健身起步本身比西方晚很多,大部分中國人健身還停留在跑步,一部分開始了力量訓練。開始了力量訓練的,大部分也是停留在局部做組。

可能中國被西方的大塊頭,健美健體比賽影響,更多的健身的小夥伴更注重形體上的美感或者追求肌肉維度,而忽略了健身的本質。

僅僅追求形體上的美感或者肌肉圍度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體現一個人身體健康指標的,除了力量,還有耐力,韌度,協調性,敏捷度,平衡度等等。

就像中國籃球和足球來說,我們往往看到在上半場可能還能和歐美強隊僵持,但是到了下半場就潰不成兵。


《葉問4》完結篇,萬宗華比海軍陸戰隊大兵差在哪裡?


萬宗華同樣也是,我們看到,剛開始,他打了美國大兵10拳,大兵幾乎沒有多大損傷,但是大兵每一拳,每一腿落在萬宗華身上,都是肉到肉的將萬宗華越打越弱。因為,體力,韌度的巨大消耗,專注度大大削弱,所以越打差距越大,到最後幾乎是大兵碾壓性的勝利。

因為萬宗華在美國大兵這樣的力量維度下,身體無法承受,而在葉問這樣的力量維度來講,身體可以承受。

單從身體的層面來講,我認為,葉問和李小龍是將身體力量、耐力、韌度,協調性,敏捷度等結合得最好的武術家。


《葉問4》完結篇,萬宗華比海軍陸戰隊大兵差在哪裡?


最後,拿自己的經歷來說一下,為什麼有這樣子的看法。

去澳洲之前,我在國內也跑步健身了4年,那時候也是追求形體上的美啊,想雕刻自己肌肉線條啊,但是澳洲的工作經歷讓我徹底的打破了這個觀念。

澳洲,我在農場工作,有一個季節的工作就是提裝滿番茄的桶,具體是怎麼工作的暫時不介紹,大致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就是,負重20KG~30KG,連續8小時~12小時,快速的行走,中途有15分鐘和30分鐘休息時間,如果換算成半馬的速度,在2小時20分能夠完賽吧。

在國內自以為身體不錯的我,第一週我就想辭職放棄了。每天大概在5:30分開始工作,到中午12:30分的時候,感覺還是比較良好的,但是到了下午1:00之後,就會發覺體力不支了,腿根本不想動,肩膀和手臂在提桶過程中根本無法忍受。

幸運的是,我堅持了下來,突破了身體的極限,到後來,每天的工作對我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回到家休息一個小時還可以去健身房加練。

我想說的是,過去的我,過去的訓練,可能只注重了身體的力量訓練,力量僅佔身體很小的一部分,我忽略了肌肉耐力,忽略了在力量強度下的耐力,忽略了協調性等等。

其實,在澳洲,很多歐美揹包客朋友,並沒有大塊頭,但是力量和耐力結合得非常的好,就像李小龍,葉問一樣。

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次就是,我和以為德國的小哥在芒果地摘芒果,摘下來的芒果必須馬上放入車上的一個塑料的大水箱,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要換水,需要把水箱裡面的水卸下來,動作類似於硬拉,需要從水箱的一端提起,水從另一端卸下來。

第一天我就遇到困難了,因為是輪流著卸水,對面的德國小哥,一身精瘦,看不出什麼肌肉,但是很輕鬆的就可以把水卸下來,而到了我,我第一次相當的費勁,但是,我的塊頭看起來比他大多了。

從那時候讓我意識到了,塊頭並不代表力量,那個卸水的動作其實更強調全身的力量和爆發力,下肢和腰背力量要求更高。

所以,後來,我的訓練也更加追求實用,如果有翻閱我之前的回答或者文章,可以看得出我一些健身理念。

我們中國人的健身也是在起步階段,我們健身的目的真正是什麼,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真正的是為了形體的美感嗎?

我認為,一切不能對生活長期有益的健身,生活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的,不能綜合訓練力量,耐力,協調性等身體指標的健身都是偽健身。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會認為如何健身是個人喜好,但是就我們普通個體而言,我建議,我們更加務實點好,萬宗華差,很大程度就差在高強度力量下,身體的承受能力太弱了,之所以和葉問打還可以,就是在那種力量維度下面,身體還承受得起。

今天,說得很片面,覺得有道理的部分,大家採納,僅供參考。歡迎繼續關注“小曾兒說事”,給大家帶來更多獨到的健身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