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2016年夏天在中國內地上映的俄羅斯奇幻愛情影片《他是龍》是導演因達爾·詹杜巴耶夫的處女作,由馬特維·雷科夫和瑪利亞·波茲哈娃主演,一經上映便得到眾多觀眾的好評,不僅口碑爆棚,更是取得了6000萬的票房成績,成為俄羅斯近幾年打入中國市場比較成功的影片之一。

影片講述了公爵女兒米拉與龍族後裔阿爾曼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米拉居住的國都曾經被死亡的陰影籠罩,為了保護一方土地的人民,他們不得不在特定的日子將待嫁的年輕女孩獻祭給惡龍,直到一位屠龍者為了心愛的姑娘斬殺惡龍,一切才得以恢復平靜。隨著時間流逝,惡龍和屠龍者的故事已經成為傳說,曾經殘酷的儀式也變成了婚禮習俗。

在米拉嫁給屠龍者之孫伊戈爾時,參加婚禮的人又一同唱起了古老的“龍之歌”,不料沉睡的惡龍後裔被喚醒,殘暴地擄走了米拉。在荒無人煙的龍島上,米拉同阿爾曼由剛開始的敵對,經過朝夕相處,互生情愫。影片的結局,米拉完全放下防備,坦誠面對阿爾曼和自己的心,兩人終成眷屬。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相比於國內外大多數愛情題材電影離奇曲折的人物關係以及複雜多變的故事情節,《他是龍》顯得格外奇幻浪漫。電影以唯美細膩的表現手法、精緻動人的視覺特效、羅曼蒂克的故事情節,藉助中俄文化元素的碰撞與融合,實現了故事情節與藝術美學的高度融合。今天,我想以《他是龍》為例,通過對影片內容和畫面色彩進行分析,探尋奇幻傳說在愛情電影中的運用與體現。下面我主要會從3個方面進行展開。

01、鏡頭語言:生動細緻地刻畫人物,以有限的鏡頭激發觀眾無限的想象力

米拉以及其國民生活在一片嚴寒冰封的大地之上,寒冷、壓抑、沉悶、孤獨是其代名詞。導演在對人的空間場景進行描摹時,多用俯視的鏡頭。當對大場面多人物時又常以遠景拍攝的方式呈現,顯得場景格外宏闊。在這種飽受束縛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往往性格溫順。可是主人公米拉對自由仍有著異於常人的追求,她的玩具大多為飛行類的,足見其對飛翔和自由的渴望,同時也暗示了後來米拉對愛情的選擇。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和在嚴寒的國都呈現出的靜止不動畫面不同的是,阿爾曼生活的小島則是處處充滿溫馨,米拉和阿爾曼從被人遺棄的船隻中尋找精美的配飾和有用的工具,將荒島改造成美麗的“世外桃源”。兩人在水邊自由嬉戲,躺在沙灘上玩沙子,用飛揚的花瓣看風的身影,站在崖邊欣賞絢爛的煙花,這些都是和沉悶的大地迥然不同的美好景象。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02、色彩運用:通過不同色彩的渲染和不同場景的刻畫,表現人物不同的內心情感和外在環境

作為視聽語言重要的組成元素,色彩是電影塑造現實生活場景離不開的符號形象。通過對其藝術化的表達與處理,電影色彩往往起著展現劇情背景、營造氛圍、揭示主題、展現人物精神世界等多種功能屬性。

《他是龍》在色彩運用方面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值得注意的是,導演在米拉的兩段婚禮和之前的儀式中,重點使用了白色和紅色。影片中新娘的婚紗充滿了傳統的俄羅斯風情,整體呈莊重素雅的白色,身體被緊緊包裹在層層刺繡和珍珠的厚重白紗下。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提起白色,我們大多想起純潔,但它也多寓意人的離世,而紅色在西方文化裡多代表熱情、流血、殺戮,加上這一場景使用的晦暗不明的配樂:“待嫁的姑娘等待著丈夫,如同等待死亡的時刻。她通身純白,彷彿穿著白色的斂衣,她註定死亡,婚禮的鐘聲響起”,預示了人物心理的灰暗和即將到來的不幸。

對於愛情,想必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是本片的導演巧妙的將“愛情”和“死亡”聯繫在一起,用死亡這個殘酷意象比喻婚姻。當阿爾曼選擇將米拉送回屠龍者之孫伊戈爾的身邊時,他的內心其實是絕望的。沒有米拉的阿爾曼找尋不到活著的意義,他選擇帶著對米拉的愛死去。但米拉最終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在婚禮儀式上她緩緩地唱起了《龍之歌》,悠揚的歌聲裡滿含著深深的愛慕和憧憬,有情人終成眷屬。

03、意義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既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道具,又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歷史性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趨勢的日漸加強,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僅頻繁地出現在國際化的舞臺,也常作為重要道具出現在西方電影中。《他是龍》作為一部愛情片,運用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以幫襯故事情節的敘述和人物心理刻畫。

①皮影

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創造。皮影又稱“影子戲”,是一門融合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蹈、表演、影像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巧妙地利用了光與影的發明和創造,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的幕布後進行表演的戲劇,充滿神奇與夢幻,被譽為世界上最早供人欣賞的“幕影”藝術,國外學者稱中國皮影為後世電影的先驅和開山之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皮影通常表現那些記憶裡珍藏的趣事和難忘的畫面。在影片《他是龍》中多次出現皮影敘事的畫面,在影片的開頭,導演將皮影作為一部分旁白的背景畫面,用皮影敘事的方式講述古老的惡龍傳說,以推進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電影裡屠龍者殺死惡龍的過程,米拉走後阿爾曼的心靈獨白以及結尾當上爸爸的阿爾曼為孩子講龍的故事,都是通過皮影畫面推進的。導演將中國文化元素成功地融入了影片的敘事過程,為影片增添了歷史神秘感,讓故事情節更加引人人勝、妙趣橫生。

②風箏

中國傳統風箏是我國有著漫長曆史淵源以及深厚文化積澱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閒活動,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中重要的藝術品之一。風箏起源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為木或,三年而成,輩一日而敗。”墨子製造的這隻“木或”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我國風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著很強的祈願性,表達了古代先民的美好期盼。例如,在清明節到來之時,人們將對親友的思戀情緒寄託在風箏之上,然後放飛風箏將這份思戀傳達給已故的親友。將風箏放飛,一方面表達了人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另一方面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理想的追求與願望。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在電影《他是龍》中,米拉多次放飛風箏,起初是想要通過風箏來吸引來往的船隊,盼望她的未婚夫伊戈爾來解救她,帶她離開龍之島。後來在跟龍的接觸過程中逐漸發現阿爾曼內心的善良以及他想要成為人的渴望,他們再一次放飛了風箏。

③壎

壎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閉口吹奏樂器,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屬於吹孔鳴樂器,製作材料是陶土,也稱為陶壎。關於壎的產生,歷史上存在不同說法。《世本》載:“塌,暴辛公所造”;《拾遺記》載:“包犧灼土為壎”。一些學者認為,壎可能是由原始社會用以狩獵時投擊或模仿鳥類鳴叫、誘捕鳥獸的工具逐漸衍變而成的。據史料記載,西漢已經能製作七孔壎。《後漢書·歷志》載:“笙以木刻而不弛,壎亦木為之。”可見這時還出現了木製壎。


《他是龍》: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因愛而涅槃

壎要用手捧著吹奏,音色悠然美妙,極具莊重、古雅,既帶有一絲神秘,又有一種悲悲切切之感。影片《他是龍》中出現的壎的畫面,細膩之處又與我們平時所見到的壎的樣子不是完全相同,但吹奏的音色是相似的。米拉教吹奏壎,並將壎送給了他。阿爾曼一直無法控制自己的龍性,在影片最後阿爾曼跳崖化身為龍時,苦苦掙扎,全靠手裡緊握的壎儘量壓抑自己體內的龍性,伴隨著悠然的樂聲,慢慢平靜下來。

結語

“無論你是人身,還是龍身,我都愛你。”一邊是美麗的公爵女兒,一邊是食人惡龍的兒子,是什麼讓他們發展成一對戀人,最終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想到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許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講好它,如何將“人”和“龍”之間的愛情故事編織得巧妙合理,讓觀眾在道德和情感層面完全接受。

《他是龍》在處理米拉與阿爾曼相戀的表現手法上唯美細膩。電影用了大篇幅細緻地展現了少女如何在荒島上與龍相愛。他們在沙灘上曬太陽,一起收拾“房間”,整理生活用品,在懸崖邊一起放風箏...... 這些細節的處理讓觀眾逐漸感受到了米拉和阿爾曼的愛情是幸福甜蜜的,是值得肯定的。在觀看電影的同時,觀眾也收穫到了導演對於愛情的獨到理解:“如果你愛上一個人,你不必在乎外面世界的喧囂,只需聽從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