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位于陕西东北隅,"七山一水二分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

住建部

韩城,位于陕西东北隅,


一、基本情况

韩城,位于陕西东北隅,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天堑龙门雄峙于北,战国魏长城横亘于南,西、北为山,中部及东、南为川道、台塬和滩涂,地形、地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1984年撤县设市,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沿革

隋代始设县制,初有县衙,建有土城池、城门;唐代相继建设了庆善寺、圆觉寺、文庙,实行里坊制居住模式,主要街巷(南北大街、西街、东街等)既已形成;宋、金、元间的更迭与战争曾对韩城造成较大破坏,金代初步奠定了古城的基本格局,有了四面城门与城墙详实的记载,建设了保存至今的金塔;元代形成古城的基本格局,直至明清未有大的变化,同时城内建筑大增,今日城内仍有大量元代建筑;明代城墙始有砖砌,明清城市格局延续元代,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民国时期的韩城的城墙不再修缮,而是逐步颓废;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表现为拆除城墙、拓宽马路。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一)历史文化价值

1.毓秀龙门,自然景观、人文传说交相辉映的华夏胜迹。

韩城龙门是最能代表中华母亲河——黄河雄浑、壮阔特征的自然景观;是史传的禹凿龙门之地,是华夏民族心理上最重要文化地理标记之一;是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之处,是激励古代读书人的重要精神图腾。

2.溥彼韩城,韩梁故都、先秦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韩城境内史前遗址众多,是人类长期繁衍生息之地;是古韩侯国、梁伯国、北芮国的分封之地,是韩姓、梁姓、芮姓之源;是春秋、战国时期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地。

3.山陕咽喉,扼守黄河天险、兵家必争的交通隘口和军事要冲。

地形地貌和独特区位赋予了韩城山陕咽喉的地位,历代皇帝从韩城东渡黄河祀汾阴后土,逐渐成为山陕大通道的重要节点;韩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从韩原大战、少梁之战之后,战争不断,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司马故里,崇儒重教、文风昌盛、名人辈出的文史之乡。

韩城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数家司马迁的故乡;自古崇儒重教,卜子夏、王通先后授业于此,书院众多、文风昌盛,自古有“解状盛区”的美誉;历来人杰地灵,以汉代的司马父子、北魏至隋的薛族祖孙、清代状元和四库全书编纂王杰为代表的先贤众多,明清时期五品以上者达130多人,素有“官半陕、陕半韩”的说法。

5.藩篱陕北,星火燎原、红色史迹众多的革命故地。

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南下韩城传播革命火种、星火渐燎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改变抗日战局,白求恩辗转韩城彰显国际友谊;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率领部队两次解放韩城,为西北解放奠定良好基础。

6.富甲关中,矿冶悠久、农贸并重、货殖四方的经济重镇。

汉朝在韩城设铁官、宋朝在韩城置铸钱监,其采煤业繁荣至今;韩城农业历史悠久,南部地区农业发达,花椒特色农业突出;商贸活动历来发达,明清时期已经成为通衢陕晋、货殖四方的商贸重镇。

(二)地方特色

1.防御特色鲜明,遍布城乡郊野的寨堡体系。

(1)北魏时期,韩城就开始修筑堡寨,金元之后,特别是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促成了韩城地区寨堡的修筑进入高潮,到解放前韩城保留近200座古寨堡,至今尚存51座寨堡。

(2)韩城古寨堡选址一般为地势险峻且易守难攻之地,或三面临崖而建、或依临山顶削壁加之筑墙而建、或依水临崖(沟)建寨。村落和寨堡相互犄靠构建独特的村寨关系,主要有一村一寨的单一寨、一村多寨的复数寨和数村一寨的合建寨三种类型。

(3)韩城古城外围修建了18座密集的古寨堡群,构成韩城古城第一道防线,素有“环城十八寨”之称;古城周边较近的陡坎之上修建有赳赳寨、安居寨、赵家寨、庙后寨、城古寨5个寨堡,形成寨堡拱卫城池的城寨格局。

2.城池选址科学,格局风貌突出的千年古城。

(1)韩城古城彰显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理念,遵循了“折中”思想,发挥了扼守区域要害的军事与交通区位优势;反映了“地利”之说,享有充足农业供给和方便水利之用;体现了“风水”理念,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观意向和生态环境。

(2)韩城古城空间意向和格局的特色鲜明,古城形态、空间布局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影响;历史街巷数量和命名、牌坊和碑林都是韩城深受传统礼制文化影响的佐证; “城外五寨”“城内五营”“五座望楼”的布局充分体现了韩城古城军事战略要地的特点。

(3)韩城古城风貌十分完整,清朝时期形成的街巷系统基本得到完整保留;古城内外保留众多的古建筑使古城的整体风貌得以展现,金城大街两侧保留众多传统商业店铺,古城内保留大量明清古民居和众多的寺庙等公共建筑。

3.元代遗存众多,明清民居瑰宝的建筑遗产。

(1)韩城集中保存大量的元代建筑遗存,占陕西四分之一以上、占全国六分之一。始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照寺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是目前全国研究元代绘画的珍贵材料,是陕西省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博物馆,是韩城元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2)韩城明清建筑壁画数量众多,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重要实例。典型代表有昝村镇普照寺大殿与高神殿三殿壁画、金城城隍庙德馨殿壁画、金城东营庙壁画、周原村大禹庙壁画、芝川镇薛氏祠堂壁画等。

(3)韩城明清合院民居众多,素有“小北京”美誉。韩城民居格局鲜明,中为院落,外不开窗,安全适用。古城中有几十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院落,代表院落有万字院、相国故里、父子御史故居等。古城北部的党家村保存十分完好,已经被作为山陕古民居的代表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4.地域特色鲜明、活态缤纷传承的民俗文化

(1)韩城楹联文化涵古盖今,彰显文史之乡的人文底蕴,主要用于宣扬韩城文化、讴歌圣贤先哲、歌颂正义与爱国志士、文人相互馈赠。无论是深宅大院、知名商号,还是寻常民居、普通店铺,重大节庆均要撰写、张贴楹联,风俗文化延续至今。

(2)韩城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重仁明义、刚直不阿的民风。春秋后期,韩城人韩武四世孙韩厥、程婴共同参与了营救“赵氏孤儿”、成就“三义千古”。韩城境内广为存在的“九郎庙“, “三义庙”、“三圣庙”、“仁义巷”等多处遗迹都是韩城重仁明义的鲜活见证。

(3)韩城是多元宗教文化共融之地,具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中国儒、释、道三大教义在韩城和谐共处、相互交融的特点。古城内及城周保留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庆善寺、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各类宗教建筑。

(4)韩城传统饮食文化是历史上长期处在农耕、游牧文化交汇之地的产物。宴席以“八大碗”、“十全”席、“十三花”、“八大八小”为代表,风味小吃中的羊肉胡卜、羊肉饴铬、红甜面、臊子馄饨、酸辣拌汤、风干馍等享誉山陕两地。

(5)韩城的民间艺术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被誉为“社火之王”的“耍神楼”当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唱秧歌”曲调古朴且极富地方特色,融打击乐和舞蹈为一体的“黄河行鼓”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社火表演中的艺术奇葩“背芯子”堪称渭北一绝。

四、名城文化保护情况

韩城人杰地灵,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境内南有司马古墓,北有龙门古渡,东有党家村古村落,中有明清古城,民俗民居,内涵丰富,独具一格,韩城古建筑占有突出地位,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皆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特别是元代建筑保存最丰,居陕西之最。

(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

1986年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时,据统计全市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及革命历史纪念地18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8处。至2010年底韩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共登记文物点已达947处(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处),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8处。2004年底发现的梁带村遗址,规格之高,遗存之丰富,全国罕见,2006年梁带村遗址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韩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共计216处。历史建筑175处,其中古城黄牌保护古民居142处和古街房33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市定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57项,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即韩城行鼓、韩城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除列入国家级2项外,还包括东庄神楼、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黄河阵鼓、韩城“谏公”鼓吹乐、韩城古门楣题字、韩城围鼓6项;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除列入国家级、省级的8项外,还包括狮舞杂技、棉沟祖传整骨疗法、高龙山宋辽古战场传说、韩城背芯子、独泉民族秧歌、司马迁传说、韩城印花技艺、韩城羊肉饸饹制作技艺、韩城丧葬习俗、坪头锣鼓、北涧背芯子、鲤鱼跃龙门传说、韩城剪纸、韩城蒸食面花、韩城土织布制作技艺15项;韩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