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在俄國海軍中,庫茲涅佐夫這個名字恐怕是和烏沙科夫、彼得大帝以及戈爾什科夫並列的。我們都知道,現在俄羅斯海軍唯一一艘航母就被賦予了這個名字,那麼,庫茲涅佐夫這位將領到底有何功勳,能在俄軍中享有如此的地位和殊榮呢?如果說彼得大帝打開了俄國人走向海洋的大門,烏沙科夫引領俄國海軍走向了浴血搏殺的戰場,那麼庫茲涅佐夫則在20世紀用自己的一生去奮力扣響屬於俄國的海軍強國大門。如果沒有他,那麼戈爾什科夫時代那支全球第二、和美國海軍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爭奪的強大海軍,是不可能出現的。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庫茲涅佐夫號

庫茲涅佐夫1920年參軍,20年代初戰爭結束後,成為了新海軍的一員,並在一艘驅逐艦上服役。30年代成為艦長,而隨後歐洲、亞洲地區的戰火則給了他平步青雲的機會。他先是以顧問的身份來到西班牙,在西班牙內戰中指揮海軍作戰,並負責保護從俄國南部到西班牙的海上物資運輸線。很多人還端坐在辦公室或是教室內通過書本、文字學習戰爭的時候,他已經第一次投入到了戰火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庫茲涅佐夫

這位表現優秀的海軍指揮員迅速得到高層的青睞,得到晉升,成為艦隊司令被派往遠東地區。在30年代末俄國與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兩次衝突中,他指揮河區艦隊和海軍步兵參加了戰鬥,表現出了十分頑強的作風。年輕、實力相對弱小的俄國海軍內沒有什麼論資排輩的慣例——因為根本沒人敢稱自己是老資格,是海軍作戰權威,這反而給了庫茲涅佐夫這樣有為敢闖的年輕軍官前進的便利。35歲的他在30年代末被任命為蘇聯海軍總司令,官至上將。這在世界海軍歷史中都是極其罕見的。在很多國家,一個35歲的軍官可能還是一個艦長,甚至只是軍艦上一個部門的指揮軍官而已。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當年比較弱小的俄國海軍

衛國戰爭爆發後,統帥四大艦隊的年輕將軍再次展現了自己的能力。面對德軍的突襲,海軍是最早做好戰鬥準備的;海軍航空兵在司令員的親自指揮下,甚至冒險突擊了敵人本土;俄國海軍的艦艇雖少,卻全力參加了沿海地區的戰鬥,沒有軍艦的水兵們編為海軍陸戰團和海軍陸戰旅,在陸地上打得比正規陸軍還要厲害。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俄國海軍陸戰隊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二戰結束後強大的美國艦隊


1945年戰爭勝利後,庫茲涅佐夫沒有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認識到:俄國海軍已經落伍了。要知道,作為戰後最大對手的美國人,已經擁有了幾十艘航空母艦,數千架海軍飛機,在4年的太平洋戰爭中和日本人打了多次艦隊會戰,而俄國海軍的主力還是驅逐艦、魚雷艇甚至是岸防炮,完全是一支近海海軍。他向上級疾呼,要發展遠洋海軍,發展航母,但迎接他的卻是無情的撤職:因為他的要求與優先發展陸軍的做法不符。

35歲當海軍總司令,堅持造大航母被兩次撤職踢出軍隊

70-80年代走向頂峰的俄國海軍必須感謝庫茲涅佐夫的付出

50年代初,他官復原職,併成為元帥,但他“沒有吸取教訓”,在1955年再次提出要發展航母編隊,並且遞交了5萬噸艦隊航母的設想圖。這次他再次觸怒上級: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用核彈和導彈就可以解決戰爭問題,海軍就是活靶子。這一次,他被連降4級為了少將(俄國有大將軍銜),一年後乾脆被找了個理由踢出軍隊,永久性退役。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說法是正確的。他後來在回憶錄中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為俄國海軍做出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