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煤,光耀百年

一塊煤,光耀百年

一塊煤,光耀百年


一塊煤,從荒寂中站起,光耀百年。

  這是一片寬闊的沉積盆地,歷經承壓、聚合、褶皺、斷裂,自然的力量詮釋滄海桑田的神奇。

一塊煤,光耀百年

這是一片歷史的風水寶地,舜耕於此,八公論道,《淮南子》成,淝水之戰寫就眾多成語,南塘救駕留下優美傳說,這裡,有故事,有精神,有情懷,有靈魂,它最初的名字叫淮南煤礦。

煤,一種可燃的黑色沉積岩,作為燃料,是我們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之一,人們離不開它,便有了開採利用的時代記錄。

  淮水之南,有煤可採,山出煤炭,有文記載,明清以來,舟車載運,百里不絕。1897年,淮南地區第一座近代煤礦——大通煤礦誕生,歷經民營、官辦、日軍侵佔、官商合併,苦難的歲月在一面旗幟的指引下,迎來了黎明前的第一縷曙光。

一塊煤,光耀百年

  1949年元月,第一縷曙光在淮南煤礦上空徹底放亮,這是共產黨人的勝利,這是新制度摧毀舊壓迫的勝利,這是煤礦工人挺起腰桿站起來的勝利,自此,淮南礦區掀起了第一次大規模開發建設熱潮,大通、九龍崗、新莊孜換了新顏,隨之陸續建起謝一、謝二、謝三、李一、李二、畢家崗、孔集(含李嘴孜井),望峰崗選煤廠、望峰崗機電修配廠、八公山水泥支架廠。自東向西“百里煤城十礦三廠”成為那個年代淮南礦區的名片。

一塊煤,光耀百年

一塊煤,光耀百年

  時光荏苒,洗淨年華無限,在那段動盪的歲月尚未滌清之際,1973年的隆冬,“兩淮”——作為指揮者、建設者、參與者,在淮河以北的廣袤田野上拉開了潘謝礦區大會戰的序幕,潘一、潘二、潘三、謝橋相繼建成。1996年盛夏,一群建設者在特殊困難時期自帶乾糧奔赴鳳臺縣西南一片荒僻之地,他們紮起帳篷,風餐露宿,日夜鏖戰,用了4年零3個月時間,建成潘謝礦區開發建設的標誌性礦井——張集煤礦。

一塊煤,光耀百年

  資源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歷經改革陣痛之後,淮南煤礦人賦予特別能戰鬥精神新的時代內涵,2002年,率先推進煤電一體化創新,建設新型煤電能源基地,以張集為起點,這期間,張北,顧橋,丁集,顧北,望峰崗井,朱集東、潘一東8對大型礦井在本土建成,蒙西煤炭基地初步建成。與上海、浙江牽手,以成立淮滬、淮浙煤電公司為標誌,實施辦大電戰略,均股、參股、控股、全資,煤電一體化模式打破行業壁壘。做資本,在探索金融資本運作上初試“牛刀”。治瓦斯,從重災區成為全國治理典範。蓋房子,安居工程告別了數十年遍佈礦區的“趴趴屋”,生態修復礦區重現“白鷺銜晚霞、湖水映山色”的美麗宜人環境,車子、票子、房子,生活品質逐年提升,煤礦工人不再是“傻大黑粗”。

  新常態須走出新路子,新常態須經受新考驗。2014年,新一屆領導班子面臨經濟運行困難期、物流事件處理特殊期、轉型發展關鍵期“三期疊加”的複雜嚴峻局面,他們以一顆常態之心保安全、降負債、去產能、轉機制、轉方式、調管控、謀改革,一系列精準“診治”加快企業轉型發展;做強做精能源主業,做特做大服務產業,做好做優金融資本,以能源為主軸,服務金融為兩翼,構建“一軸兩翼”協同發展新格局。

一塊煤,光耀百年

  這是一塊煤的歷史,這更是一群煤礦人的奮鬥史,在血與火的焠煉中,一張張面孔鐫刻成一塊煤的豐碑,他們是:豐緒然、李元廣、門傳永、牛發彬、王洪長、汝蘭喜、李建新、孫自霞、張憲文、巫慧琴、陳友清、陳黎、趙承恩、胡長安、徐鳳桐、曹靜……,還有更多閃光的名字,他們的名字穿過百年長河,凝聚成一種精神:忠誠、敬業、堅韌,開放、創新、協同。憑著這種精神,他們把一塊煤成長的高度推向新的高地——

一塊煤,光耀百年

  現在,它的名字叫淮河能源,藍紅綠三色水滴,寓示煤電氣三大主業的健康肌體,三色水滴循序漸進,沿著三大主業的產業鏈、服務鏈、價值鏈,奮力打造現代大型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整體上市、管控調整、薪酬改革、運營能力、黨的建設,新時代的煤礦人繪就了淮河能源新時代的美好前景;本土煤炭,電力產業,西部煤電,清潔能源,港口物流,科研技術,金融服務,生態健康,一篇篇宏章抒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一塊煤,光耀百年

  一塊煤,飽含幾代煤礦人的故事;一塊煤,涵養幾代煤礦人的精神。

  一塊煤,光耀百年,它將秉承站起來的初心,繼續光耀百年、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