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專業偏見]: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

朋友的老公大周,最近迷上了經濟學。不僅逢人就輸出他學到的經濟學知識,還總是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一切。

大周的“走火入魔”,讓我想到了《奇葩說》的薛兆豐教授,許是出於節目效果,薛教授真的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一切,無論是家庭、事業,還是教育後代的方式,亦或是人生方向的選擇。——總之,對於《奇葩說》節目中的薛教授來說:

萬事萬物皆可經濟學。

專注自己的專業,並追求不斷的進步,這沒什麼錯,相反它還能讓我們爬上專業領域的金字塔尖,與其他的競爭者拉來絕對的距離。但,從認知、思維和決策角度來講,單調地、粗暴地用專業知識去解釋一切,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專業偏見]的陷阱。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就比如,一個人在事業、家庭和人際方面總是遇到挫折——

學了姓名學的人會認為:這個人的名字有問題。

心理學專家則會判斷:這個人的童年不大幸福。

資深作家則會說:這個人讀的書太少。

——以上種種解釋和判斷,都有道理和可能性,但它們也有各自的侷限。而做出解釋和判斷的人,卻都會對自己的結論深信不疑,這就是所謂的[專業偏見]。

陷入專業偏見的人,善於用專業知識解釋或判斷一切,這種方法雖然簡單直接,但弊端也十分明顯:

“解釋一切”的後果,就是聽不進他人的觀點,繼而出現人際關係問題。

“判斷一切”的後果,則會導致決策失誤,從而引發連續性的負面事件。

馬克·吐溫的那句名言——“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用來形容“專業偏見”再合適不過。

[專業偏見]:可得性啟發與路徑依賴

正如前文所說,專業人士傾向於用自己專業領域的思維模式,去解釋或解決所有問題。

這種行為背後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

一是可得性啟發,二是路徑依賴

可得性啟發指的是:

人們往往根據認知和記憶的易得性,來解釋或判斷事物。

而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近期或長期記錄在我們的大腦當中,是最容易被調取的。因此,當某件事發生,我們會傾向於用最容易調取的信息去解釋或判斷。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經過反覆的強化,這種調取可得性信息來判斷事物的方式,就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指的是:

個體一旦選擇了某種行為或思考方式,就會一直沿用這種方式,就好像具備了某種慣性一樣。

從我們選定思考方式,到形成路徑依賴之間,正是[可得性啟發]起著關鍵性的過渡引導作用。舉個例子:

本文中的大周,最近痴迷於經濟學,當他見到某種社會現象,第一次使用經濟學思維去解釋時,這就相當於“選定了某種思考方式”。當大周繼續學習經濟學,並反覆多次的用經濟學思維去思考問題時,經濟學這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在大周的認知和記憶裡,就成了可得性的信息

根據[可得性啟發]原理,我們在看到某種現象或遇到某個問題時,會調取最容易調取的信息去加以解釋,因此,大週會傾向於選擇最近正在學習的經濟學知識(可得性信息)。

多次應用和反覆強化便會讓大周形成一種路徑依賴,由主動調取經濟學知識,逐漸變為了自動調取經濟學知識。

這種思考方式的路徑依賴,會讓我們困在專業陷阱裡,難以更改思維“航線”,嘗試新的思考方式。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專業偏見]:因專業知識和熟悉信息所產生的優勢心理

除了思維方式上的自動化過程,專業偏見還與優勢心理有關。

優勢心理來源於知識優越感和對知識的熟悉感

公眾號作者粥左羅在《真正會聊天的人,懂得把優越感留給對方》一文中提出建議:

你有的,對方沒有,少做展示。

這句話的意思是:少展示你所擁有的、擅長的、專業的,應該把這種展示機會讓給對方。

羅振宇在說到如何讓孩子多讀書時,直言不諱地指出:

告訴孩子多讀書,知道的多了,就能比別人更有談資。

這說明,掌握的知識、擅長的專業是能夠讓我們產生自信和優越感的。畢竟,讓對方聊他的專業知識,就是在滿足對方的表達欲,這樣才算是高情商。而羅振宇之所以會用“談資比較”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多讀書,也恰恰就是因為知識能讓人產生優越感。

因此,儘管很多人將“愛學習”歸結於興趣使然,或是自律的表現,但不可否認的是,驅動著我們去學習的,還有通過學習所能獲得的知識優越感。

此外,對知識的熟悉感,也強化了我們的優勢心理。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心理學上有一個居家效應,指的是:

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產生一種優勢心理。

熟悉的環境既包括外在的“硬件”部分,比如,場所、人,也包括內外的“軟件”部分,就比如,知識、信息。

對知識的熟悉感,會讓我們更加從容,這種心理反應與知識優越感強強聯合,讓我們對用專業知識去解讀事物這個行為,無比留戀。

但越是留戀,我們就越無法放下優越感,去涉足新的領域。而如此一來,我們也更難走出專業陷阱了。

如何才能終止慣性的力量,跳出專業偏見的牢籠?

01.警惕思維本能

正如前文所說,經過反覆使用和強化的專業知識,會讓我們產生思維上的自動化過程。即:看到一些事物都會不自覺、無意識地用專業知識去解讀,這就相當於形成了思維本能

終止思維慣性的關鍵動作是:保持警惕,監視自己解讀事物的思維過程,看看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專業偏見。

每一次對思維過程的關注,都相當於給我們的大腦安置了一個“監視器”,有了這個“監視器”,即使我們還是會用專業知識去解讀事物,但至少這個解讀行為已經從自動化變為有意識了。

自動化是盲目的,而有了意識,我們才能試圖去控制和調整。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02.反本能思考

當我們能夠關注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可以先放任大腦沿用過去的方式,用專業知識去解讀事物。

思考行為結束後,我們可以試著練習反本能思考。正如前文所說,對於受專業偏見所困的人來說,無意識地用專業知識去解讀問題,就是一種思維本能。而反本能思考則是指拋棄原有的思考方式,用替代性的角度去思考。

這個角度,可以是從感性出發,也可以從心理學出發,亦或是從批判性的角度出發。

如果你說,我的知識有限,找不到其他專業的角度,那也沒關係,你可以問問身邊的其他人,看看他們是如何解讀一件事的。

無論你用什麼知識、從哪個角度去解讀事物,只要你放下出於本能的專業性評判,你就已經在往開放性的方向前進了。

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警惕你的“專業偏見”

03.學習不同領域的核心知識,建立自己的微型柵格系統

股神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有著世界上最頂級的投資大腦,他判斷事物的方法是依賴於強大的[柵格系統],即:

學習各個領域的思維模型,然後安置在柵格里,遇到不同的事物和問題,就用相應的模型去解讀和解決。

巴菲特的柵格系統非常強大且複雜,普通人難以達到,但我們可以減少數量——涉獵少數領域的核心知識,然後建立自己的微型柵格系統。比如,我們可以學習心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和我們關係比較密切的領域,以填充我們大腦中的柵格,遇到相應的問題,我們就調取相應的知識和思考模式,如此,我們便能獲得更加開闊和多元化的解讀視角,而專業偏見也就不存在了。

〖寫在最後〗:專業偏見其實就是過度依賴專業知識的副作用,我們要明白,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其侷限性,只有正視這種侷限,我們才能有意識地對思維加以控制,然後跳出來,看到其他領域的閃光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