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幸福。
在生活中,沒有遇到一個不離不棄的愛人,不能在合適的年齡結婚。在工作中,自認為技不如人,看不到任何升職的希望。
也許這就是命運,很多時候,我都是這樣安慰自己。
但當我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之後,我改變了自己的認知:
- 我感覺自己過得不幸福,不是因為命中註定,而是我總在逃避人生中的問題,習慣躲起來欺騙自己,其根本原因就我的心智不夠成熟。
相信大家的身邊一定圍繞著這兩種類型的人:
- 第一種人,生活得富足幸福,人生看起來非常順遂,沒遇到過什麼苦難。
- 第二種人,日子貧困潦倒,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彷彿這一輩子都在與“不幸”作伴。
很多人會把“幸運”和“不幸”歸咎於“命運”二字,其實,這種想法不過是自我逃避,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
你不會拒絕幸福,那麼就不能拒絕成熟。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成熟呢?《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掌握解決人生問題的工具,學會如何去愛,樹立真正的信仰,始終走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最終獲得愛和幸福。
01 用自律解決人生問題,走在心智成熟的路上
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不得不去面對人生的種種苦難。
美國黑人作家艾爾德里奇·克里佛曾說過一句話: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迴避問題和逃避痛苦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作者認為,解決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即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要做到自律,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
書中有一個例子,一位有拖延症的30歲財務專家,她總是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先完成容易和喜歡的工作,而剩下時間裡就一直在迴避棘手的問題,所以她感覺每天上班都很痛苦。
她是這樣解決的:調整工作的順序,先完成相對不太容易的工作,然後再去做容易或喜歡的工作。
這就是推遲滿足感,即重置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先苦後甜,最終解決了拖延症。
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
要想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勇於面對問題,去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幾乎人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傾向,而經常逃避責任的人,便是患了人格失調症。
人格失調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其患症根源是原生家庭。
- 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父母之間吵架,有的父母會經常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媽媽)離婚了!”
父母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孩子身上,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遇到問題後責任全在別人身上。
所以,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正向的榜樣,教會孩子勇於承擔,幫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
第三個原則,忠於事實。
忠於事實就是實事求是,杜絕虛假。
如果把我們對現實的觀念看作成一張地圖,地圖上繪製著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我們就必須保證這張人生地圖信息的準確性,才能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繪製人生地圖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需要不斷地更新觀念,彌補殘缺,勇於自省,忠於事實。
第四個原則,保持平衡。
在我們的成長中,一直伴隨著選擇和放棄,比如放棄童年的依賴感,放棄舊有的觀念,或者放棄個人舒適圈等等,只有放棄才會得到新生。
為了不在放棄的時候,被外界的某些干擾導致抑鬱,我們就要有讓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的能力。
“兼容包並”,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來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
勇於提前接受痛苦,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不斷修正人生地圖,不害怕放棄和新生,堅定地走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從而獲得愛和幸福。
02 愛的力量,促進心智成熟
提到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男女之愛、父母之愛,手足之愛等等。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首先,愛是一種意願,通俗來講,“意願”就是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慾望。
其次,愛的目的是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
所謂自我界限,是一個人對自我能力的侷限性的認知。
就像嬰兒在一歲左右的時候,伸出手去拿放在不遠處的玩具,在經過幾次努力拿不到玩具以後,他就會意識到自己胳膊的長度。
拓展自我界限就是要打破自身的侷限性,使自己獲得成長。
再者,從愛的結果上來看,愛不僅會促進自己的心智成熟,同時也會幫助對方的心智走向成熟。
- 所以,愛是需要付出的,既要自尊自愛,也要愛他人。
有些人會把對別人的依賴感誤認成愛,比如輕生來威脅對方:“我失去了丈夫,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這種過分的依賴感在本質上其實只是想獲取對方的關注,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從不願意付出,既不關心自己的心智是否成熟,更不關心別人的心智成不成熟。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
有這樣一對年輕夫妻,他們總是刻意去追求人生的多姿多彩,生活極為放蕩不羈,由於二人無法長期忍受自律帶來的壓力和痛苦,這使得他們的婚姻越來越糟,最終分道揚鑣。
人不應該被感情所控制,而是勇敢去做感情的主人,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03 真正的信仰可以幫助心智成熟
人人都有信仰。
基督教徒信仰耶穌,佛教教眾信仰釋迦牟尼,無神論信仰科學,孩子的信仰來自於父母的信仰。
如果只把信仰定義為宗教,未免過於狹隘,而實際上,對於人生的認知也屬於信仰的範疇,也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大宇宙的歷程,以科學的信仰來代替父母的信仰,更正人生觀與世界觀。
而要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擴展對世界的認知,去突破自我界限,修正我們的人生地圖,也就是走心智成熟的旅程。
心智成熟就意味著走出迷信,但作者認為,上帝是存在的。
我們的潛意識就是上帝。
我們的心智成熟可以看作是潛意識的成長,人的壽命有限,但是潛意識的生長是無限的。
當有一天我們的潛意識到達了上帝的高度,上帝便會經由我們的意識,衍生出新的生命形式,去影響他人甚至世界。
以上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精華內容。
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勇於面對,學會愛,學會如何運用自律去解決問題。
當問題不在了,生活自然平順。
作者說:
假使人生的目標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過且過,不必尋求精神和意識的發展。但是不經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靈魂的超越。
心智成熟的這條路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如果你想要持續的獲得愛和幸福,那麼一步一步勇敢地踏上這個旅程就是我們的選擇。
閱讀更多 青爭書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