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荊紫關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位於淅川縣西北部,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丹江穿境而過,是"南水北調"水源地。鎮政府所在地南距湖北白浪鎮5華里,西距陝西白浪鎮5華里。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荊紫關鎮形成於唐,興盛於明清,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成語“朝秦暮楚”充分說明了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稱“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臨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據權威人士言,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餘處,而獨有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這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長5華里的清代一條銜,700餘間明清建築錯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腳樓更具江南情調;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平浪宮等古建築群向人們展示著昔日的輝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剎法海寺(又名大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龍泉,懸崖絕壁上的千佛洞、萬佛洞,佛光照垂簾等勝景多處。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荊紫關鎮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唐代航運的發展讓處在丹江口的荊紫關成為全國交通中轉站,而明清的荊紫關登上了它的歷史巔峰,《舊志》中記載明朝前期的荊紫關是:“康衢數里,巨室千家,碼頭上百艇接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異常繁華。”清末的荊紫關更有“小上海”之稱。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荊紫關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古老的集鎮被山水環拱,且把南北的建築風格和自然特點有機地融為一體,顯得古樸而獨特.長約五華里的古街道蓋滿古香古色的房舍樓閣,修建了一座座豪華壯觀的館舍殿堂。各種房舍大都是畫粱雕棟,獨具風格。一街兩-連房,現存的700餘間明清建築,基本維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臨街的都是門面房,木板嵌成門面,晝抽夜閉,便於做生意。裡面多是一進幾個院落,兩側有對稱的廂房,廂房一般都是後牆高,前牆低,一個坡面,屋深很淺,便於利用狹窄的空地搞對稱建築,使其佈局嚴謹,結構合埋:每一院落的門面房兩側前坡都有兩米長的封火山高疊,意在阻斷意外的火勢,實際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觀程度.古街道上的建築群很多,座落有致,陪襯生輝。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荊紫關眾多古建築中位於荊紫關南街的平浪宮較為醒目。創建於清崇德三年(1637年)坐東面西,分前、中、後三宮,附耳房、鍾、鼓二樓,據說是當年行走丹江的船工們為祈求平安而捐資修建的又名楊四爺廟。平浪宮屬硬山式建築,前宮正門門楣上題“平浪宮”三字,南側有“風平”字、北側有“浪靜”字。或為南陽地區最早的空鬥牆建築。鍾、鼓二樓分別矗立在前宮南北兩側,屬四角攢尖,三重式建築。鐘樓頂端鐵叉上有“風調”二字,鼓樓頂端鐵叉上有“雨順”二字。鍾、鼓二樓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支撐,象徵著一年四季12個月風平浪靜、風調雨順。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尋古巷,庭花黃,深院高牆透暗香。階前古柳下,朱漆紅漸藏。幾經滄桑,今日懷古尋先跡。且惆悵,五里街短文化長。”

一腳踏三省--荊紫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