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陶藝人制作一件錐形陶器,它的用途有兩種說法,看是啥


寧夏涇源縣大灣鄉牛營村45歲的李治明,家裡祖祖輩輩以製作陶器為生,製作陶器的手藝傳到他的手上已有百年的歷史,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製陶手藝,長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耳聞目睹加上他天資聰慧,從小就練就了一雙巧手,製作出來的陶器花樣繁多精緻別樣,從選料、拉坯、雕刻、製作模具、上釉、燒製等每道工序都由他親自把關,在他的帶動下兩個兒子完成學業後也跟著他學起製陶手藝。

近年來,人們開始注重古建築的保護,加大了對古建築的修復和維護,他的陶器製品市場也隨之擴大,常常接到些訂單要求花樣越來越多,民用和建築用的陶器品種也在日益增大,他和家人越來越忙。

他初中畢業就回家務農,沒有高深的文化,不懂得歷史,可他的仿製古藝術品高達90%相似度,文物部門曾多次請他修復文物,他的五分多的院子裡處處擺放著各種陶藝品,咋一看好像進入了考古工作現場,給人以穿越千百年前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固原市找到他將一堆碎瓷器交他修復,他不但憑著精湛的手藝很快將其修復好,他還模仿只做了一件,他就此受到了啟發從此不斷學習鑽研仿製古藝術品,2010年至今他的製作仿古藝術品手藝更加嫻熟,千年的陶器只要他看一遍即可逼真地仿製出來,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吸引了陝西、河南等地的陶藝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圖為他在清理剛從窯裡拿出的陶器。

李治明有他的做人原則,他從不復制古文物,他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刻苦鑽研,精湛的手藝外,更重要的是當地有豐富的紅膠泥土,適宜製陶器的氣候和水資源,他的仿製陶藝品主要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為主。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兩個兒子繼承祖先傳承下來的老手藝發揚光大,把更多更精美的陶藝品奉獻給大家。


這是他燒製出來的精美陶藝品。他的幾個房子裡擺滿了燒製的精美陶藝品和各種模具。

進那個如他的家裡猶如進入了陶器世界。

就連院牆也用各種陶製品擺砌而成具有濃濃的古藝術味。

李治明打造的長錐型陶瓷罐,關於這個長錐型陶瓷罐,他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古時候為了防止挑水的人偷懶,專門燒製的水罐,水罐底尖,讓挑水的人沒法把水罐放在地上休息。另一種說法是,為了讓罐子在井裡取水而專門製作的錐形底。他說他也不懂歷史沒有做過研究,究竟哪種說法合理他也不知道。你認為哪種說法更合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