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明清石拱橋,東西連接青石板古街,站在橋上可看灕江和磨盤山


1、清澈寧靜的灕江河上,一條小舟徐徐而來,船尾划槳的青年後生叫阿牛哥,佇立船頭遠眺前方的年輕姑娘叫劉三姐。船行快到一座石拱橋下,劉三姐亮出她美妙的歌喉唱道:“山頂有花山腳香,橋底有水橋面涼。”唱罷回過頭深情地去看了看自己的心上人。這是電影《劉三姐》拍攝的一個場景。鏡頭中的那座橋就是大圩古鎮赫赫有名的萬壽橋。隨著《劉三姐》風行海內外,這座古橋也廣為人知。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2、大圩萬壽橋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位於古鎮東段,橫跨在馬河之上,東連泗瀛街,西接鼓樓街。據橋西頭碑文《重修萬壽橋福崗嶺涼亭碑記》記載:該橋“創自前明,多歷年所矣。迄光緒十□□,鄉輩重修,以為三拱。未幾,十餘年遂被侵橫木所損。”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3、由於此橋為上下通衢的必經之路,當地人又於光緒二十八年捐資重建,重修後的萬壽橋為一拱。橋全長29.6米,跨度16米,拱高8米,橋面寬6.5米。橋身全用青色大石料砌成。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4、橋上兩邊為石護欄,橋兩端石柱上各立著兩隻栩栩如生威嚴雄壯的石獅子。橋孔與水中倒影相連,遠望似青龍臥江,近看橋影如月。整座橋設計科學精細,造型美觀。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5、古樸的石橋,清澈的河水,加上青灰色的古民居,在綠樹繁花的映襯下,便有了曲作家馬致遠筆下“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它是大圩古鎮著名景點。除橋本身造型優美、結構堅固、古樸雄壯之外,橋四周景色十分秀麗迷人。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6、為了確保此橋不被洪水沖毀,地理先生還在橋拱正上方石縫裡插了一把劍,名曰斬龍劍,意為斬妖除魔永固我橋。大圩萬壽橋是大圩古鎮一張名片,它在大圩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如同象鼻山之於桂林。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7、站橋上,憑欄而望,便可以清楚看見“千年流不盡,萬年磨不完”的灕江河與磨盤山。身後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它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踏著青浪款款向萬壽橋走來,它的一處源頭便是傳說中神龍潛淵棲息之地——— 土地潭。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8、萬壽橋是大圩商貿發展的產物,也是一段大圩經濟發展史的見證人。明清至民國,大圩古鎮商業最為繁榮,最熱鬧的街市在鼓樓街。未建萬壽橋之前,秦岸、伏荔、草坪以及潮田等地的村民來趕大圩,都是從鸞洲經萬福橋穿福星街進入鼓樓街。鑑於萬壽橋在大圩古鎮的特殊意義,靈川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7月28日將該橋列為靈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9、建好萬壽橋之後,趕圩的人改由泗瀛洲過萬壽橋就可以直接到達鼓樓街。他們進入鼓樓街之前,往往會在泗瀛洲歇息片刻。一些有識之士發現了這裡的商機,便在此開店經商。逐漸的商鋪店面從萬壽橋開始,由西往東延伸,到了民國中期基本建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街,稱作“泗瀛街”,也就是今天東方街的前身。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0、抗戰時期,當時的大圩鎮鎮長莫如松更是把圩亭搬到了街尾。商貿中心隨著橋的建成由鼓樓街往泗瀛街西移,橋成了河兩岸經貿交流的紐帶。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1、因為橋歷史悠久,景色迷人,因而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也引來了眾多電影電視劇劇組到此取景。著名電影《劉三姐》、《拔哥的故事》、《花轎淚》,電視劇《石達開》、《桂北剿匪記》、《風雨桂林城》等曾經在此拍過外景。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2、從橋下看去,馬河與灕江匯流,一派清新。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3、大圩古鎮萬壽橋屬於虹式單孔拱石橋,它單拱昂立,東接泗瀛洲,西連青石板街,遠望似青龍臥江,近看橋影如月;與兩岸古樸的民居相依,具小橋流水的典雅嫵媚。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4、古橋新貌,相映成趣,更是孩童玩耍的好地方。它也成為了古鎮人的童年美好記憶。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5、一條棉被在冬日暖陽下晾曬,讓古橋有了家園最溫情的景緻。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6、橋東連接的是泗瀛洲古街。建好萬壽橋之後,趕圩的人改由泗瀛洲過萬壽橋就可以直接到達鼓樓街。他們進入鼓樓街之前,往往會在泗瀛洲歇息片刻。一些有識之士發現了這裡的商機,便在此開店經商。逐漸的商鋪店面從萬壽橋開始,由西往東延伸,到了民國中期基本建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街,稱作“泗瀛街”,也就是今天東方街的前身。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