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死羊羊》是Gottfried Mentor執導的德國動畫短片,該片於2012年10月30日上映。影片以喜劇的形式,揭露了自由與禁錮、標籤與差異化都是存在的社會現象。

影片講述了兩個牧羊人帶著各自的羊群在荒地中尋找草原,為了找到的同一塊草地怒目相向。為了區分開自己的羊群,他們築起柵欄,結果一隻羊撞到柵欄而死;他們又築起柵欄加上鐵絲,結果一隻羊跳躍柵欄被鐵絲劃死;牧羊人拆除柵欄,築起石牆,結果群羊撞擊石牆,頭破血流;牧羊人以羊毛形狀區分羊群,結果群羊互相撞擊打架,群羊全部壯烈犧牲。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影片只有6分半鐘,劇情簡單易懂,我們從牧羊人和羊群的角度出發,可以解讀出不一樣的主題內涵。今天,我將從敘事技巧、表現手法、主題探討三個角度解讀《死羊羊》的魅力所在。

敘事技巧:採用重複性構建和反轉的敘事策略,使影片劇情構置更為精彩,內涵更有深度

《死羊羊》全程無對白,通過牧羊人對羊群的限制和羊群衝破牧羊人設置障礙,來推進劇情,表達影片的主題。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1. 採用重複性構建,使敘事結構更為完整。

由於短片要在有限的敘事時間內將劇情表達完整,就會利用上重複性構建的敘事方式,這樣不僅能合理推進劇情,還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短片中,當兩個牧羊人同時找到一塊只有幾平方米大的草地時,都希望自己的羊群能佔領這塊地。可羊群卻自己快樂的玩耍到一起去了,牧羊人為了區分羊群,做了不懈的努力,而羊群為了在一起快樂的玩耍,也做出了極大的犧牲。短片就是圍繞牧羊人區分羊群設置障礙和羊群為了一起玩耍衝破障礙而重複構建,以達成故事情節的完整。牧羊人築起柵欄,羊群撞開柵欄;牧羊人圍起籬笆加上鐵絲,羊群以血的代價衝擊鐵絲;牧羊人砌起石牆,羊群撞擊石牆。

影片對三次障礙的設置與衝破的重複構建,來展現牧羊人的對個人利益的執著追求,表現羊群對自由天性的嚮往。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2. 反轉的敘事策略的精妙運用,使影片更具內涵,增加故事的張力。

反轉的設置是影片敘事上的一大特色,通過前後截然不同的劇情呈現,帶給觀眾更深的觀影體驗。

  • 第一處反轉:牧羊人設置障礙與清除障礙。

短片中牧羊人為了區分自己的羊群而達成默契,三次設置了障礙來限制羊群的自由,從柵欄到柵欄加鐵絲網最後的石牆。雖然區分了自己的羊群,可是羊群為了自由而不停的進行自殺式的衝擊。衝破柵欄死了一隻,飛躍鐵絲網又死了一隻,為撞到石牆死了無數只。最終牧羊人為了保全剩下的羊群主動放棄設置障礙轉而清除障礙,還給剩下來的羊群的自由。

這種前後截然不同的做法,看似還給羊群自由了,可他們為了區分羊群的本質手段沒有改變。因為他們把羊群身上的羊毛剪成不同形狀,加以區分。這種所謂的自由其實是換一種方式限制羊群的自由,以貼標籤的形式看管羊群。

牧羊人的做法其實是隱喻現代社會人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傾軋,不僅讓自己失去了自由更讓利益生存下的其他人也失去了自由,成為他們利益的犧牲者。所以最終羊群全部死去,這種結果看似荒謬,其實正好反映了在利益面前社會的冷漠與殘酷。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 第二處反轉:羊群為沒有自由而自我犧牲,為有自由而自相殘殺。

短片中對於羊群的刻畫著墨較多,兩個不同的羊群在一起碰面,歡天喜地,進行著交流。為了突破牧羊人的封鎖,一隻羊撞斷了柵欄,為其他羊群自由在一起而犧牲了自己。又一隻羊為了與另外羊群自由交流而飛躍鐵絲,最終被掛在鐵絲上,鮮血淋漓。最後羊群為了自由,雙方一起撞擊那道堅厚的石牆,頭破血流,犧牲不少。在羊群的意識裡,沒有什麼比羊群自由一起交流更重要,所以,它們即使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當牧羊人為了保全最後的羊群時,他們拆除了障礙,給羊群剪了不一樣的圖形。一方是條形,一方是星形,於是所有的羊群愉快的在一起玩耍了。可沒過多久,兩種圖形的羊群劍拔弩張,擺開決鬥的姿勢。在一場混戰中,羊群全部陣亡,有了自由的羊群卻因為身上的圖形不一樣,而視對方為異類,展開自相殘殺。

羊群的這種有自由和沒自由的做法帶來的劇情反轉,讓人拍案叫絕,羊群用自己的行動傳遞這樣的信息:自由不僅是行動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以貼標籤的形式禁錮自由換取的最終是慘痛的教訓。

《死羊羊》以重複構建和反轉的特殊敘事技巧,形象的刻畫了牧羊人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禁錮利益產生者的自由,而所謂的自由則是以另類標籤的形式更高級的去禁錮他人自由,表達了沒有自由最終失去一切的深刻內涵。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表現手法:用黑色幽默的喜劇形式,展現影片內容的殘酷,刻畫現實世界的人性的醜陋

黑色幽默是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用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黑色意味著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現實,而幽默是有意志的個體對這種現實的嘲諷態度。短片採用這樣的表現形式展現劇情,反襯現實世界的人性之惡和社會之醜。影片沒有人物對白,竭力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來豐富劇情,以荒誕的表達方式闡述影片內涵。

1. 牧羊人的作死之舉毀掉了自身利益的生產者。

羊群為了自由在一起,牧羊人原本可以讓他們白天一起吃草一起玩耍,晚上各自回群。可為了各自的固執己見甘願犧牲羊群,可羊群正是他們的利益生產者,毀掉了羊群就毀掉了自己的利益。可牧羊人卻不願意接受羊群的自由意識,在他們看來,羊群產生自由意識後,會讓自己失去原本的利益,讓對方坐享自己的利益。所以,牧羊人寧願所有的羊群都死亡,也不願意看到羊群的自由。

築起柵欄,拉起鐵絲,砌起石牆,用看似有效的手段去禁錮羊群的自由,保全自己的利益所在,可換取的是更大的利益損失。牧羊人從三次失敗中都沒有汲取教訓,導演用詼諧幽默的表現形式展現牧羊人為設置障礙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到頭來是羊群的努力反抗,死傷無數。

而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牧羊人給自己的羊群身上剪不同的形狀,條形與星形,這種滑稽可笑的舉動,自以為這樣換得了羊群所想要的自由,進而保全了各自的利益。可諷刺的是這種貼標籤式的區分,反而加劇了羊群的反抗,帶來的是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相殘殺。

短片用這種簡單直接又帶有幽默諷刺的表現手法,諷刺了牧羊人的自以為是和禁錮他人自由的人性扭曲的醜態。他們毀掉的不僅是自我利益的生產者更是社會自由的維護者。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2. 羊群的自由之路過於較真,最終失去生命。

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羊群一定要去追尋那種看似可有可無的自由,和自己的羊群一起玩耍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和另外的羊群一起玩耍呢?就算有柵欄羊群還是可以隔著柵欄一起交流,即使隔著鐵絲還是可以自由交流,最後即使隔著石牆也還有聲音交流,為什麼一定要以性命為代價來換取那種無隔離的自由呢?

的確,這種看似可笑荒唐的羊群,它們為了無隔離的自由先後犧牲不少的羊。它們的舉動似乎難以理解,蹦跳的撞擊柵欄,飛躍鐵絲,撞擊石牆,義無反顧,內心充滿歡喜的信心,每一擊都充滿力量。可這種幽默的方式背後是沉重的死亡代價。

可就在牧羊人以另外一種方式來保全它們時,對於觀眾而言,剩下的羊群只是換了身不同形狀的羊毛而已。可它們卻否認了這種標籤式的自由,在它們眼裡,你的毛髮形狀與我不一樣,那就是異類,那在同一個羊群裡怎麼能存在異類呢。多麼可笑的理由,結果卻是同類的互相殘殺,彼此就是換了個馬甲而已,卻造成雙方全部斃命。這是悲傷的結局還痛苦的教訓,羊群最終以死抗爭屬於自己的自由。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刻畫了羊群對自由的較真,對貼標籤的排斥,導致了最終悲慘的結局,引發觀眾深思,到底什麼樣的自由才四真正的自由。而現在社會里,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擁有自由呢,我們身上是不是也被貼了標籤,可我們卻渾然不知,幽默詼諧的背後引人深思的主題內涵。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主題探討:以牧羊人一無所獲的結局,引發觀眾對自由、禁錮、標籤、個體差異的深度思考

《死羊羊》以喜劇形式講述血腥悲劇的故事,通過羊群的最終死亡和牧羊人一無所獲的結局引發觀眾對影片主題內涵的深度思考。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

1. 自由是所有動物的天性,任何形式的禁錮自由都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自由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必拘泥於一種。

自由是最可貴的一種權利,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向外飛翔的動力。短片中的羊群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換取羊群的自由交往,即使知道前面是死亡也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如果羊群按照牧羊人的要求進行圈地生存,那失去自由的羊群肯定會懷念當初兩支羊群自由奔耍的場景。在自由的場合下,他們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接觸到不同的思想,羊群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牧羊人三番兩次的禁錮羊群自由,就是為了阻斷羊群的互相交流,避免利益的流失,保全自己的利益。這種侵犯自由權利的行為是得不到認可的,所以羊群才一而再,再而三進行反抗,就是為了得到種族自由的延續,形成剛好的羊群未來。

牧羊人在看到無法用隔離的形式阻斷羊群對自由的嚮往,那就換一種方式去阻斷。他們給自己的羊群剪不同形狀的羊毛,讓羊群自我辨識,達到瓦解羊群去追求自由的目的。羊群沒有對自由進行真正的理解,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毛髮形狀的同類發起攻擊,導致羊群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

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牧羊人的厲害之處,他們懂得變通,用其他的形式來阻斷羊群對自由的嚮往。影片其實在這裡是有隱含意味的,牧羊人是羊群的領導者,牧羊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是不會允許自己 的羊群和其他羊群有任何形式在的自由交流。一旦羊群有了自由交往的意識,那遲早有一天會超出牧羊人所能控制的範圍。不可控的局勢是領導者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牧羊人達成共識,用同物種的不同形式來阻止不可控局面的產生。即使是利益損失殆盡,也比羊群自由交往帶來的不可控局面要好。

自由的形式是多樣的,有的人身體沒有自由但是思想卻是自由的,有的人身體是自由的但是思想卻是被自我囚禁的。牧羊人象徵著控制者,控制者羊群的人身自由,可柵欄是隔不住羊群的思想自由。如果羊群能曲線自救,那何嘗不會成功呢?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2. 現實社會是允許差異化的存在,如果接受不了差異化,那必定無法獲得生存的權利。

國家與國家都會有貧富差距,人與人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身體素質、智商),自然界也是弱肉強食,所以不管什麼形態的社會都是允許一定的差異化的存在的。差異化不是全盤否定不好,它也能帶來競爭與秩序。這是影片中傳遞出來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羊群看似一模一樣,可羊群內部肯定有差異,會有被同類貼上標籤的,會有被嫌棄的某一隻羊。整個羊群就好比社會的縮影,如果牧羊人不管束羊群,任由羊群去打破社會規則,讓優質者聚在一起成為更優質的隊伍,讓非優質者靠在一起變得更不優質。這樣其實不利於羊群的整體發展,會淘汰更多的非優質者。可羊群似乎不滿意牧羊人的安排,都想證明自己是優質者,都想和對方的羊群取得更自由的聯繫。牧羊人只有通過毛髮形狀加以區分,讓羊群接受個體差異化是普遍存在的。而羊群似乎不願意接受差異化的存在,竭力證明自己是優質者,以原始的決鬥形式來證明,導致羊群全部死亡。這也許是羊群的悲劇,一種不願意接受標籤的個體差異化存在的悲劇。

現實社會中,我們害怕被貼標籤,可我們沒有深度思考為什麼會獲得這樣的標籤。一種標籤的存在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肯定是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印證得來的。所以,被貼標籤不可怕,至少能讓人認清楚形勢,明白自己的不足,還有機會去追求完善。可怕的是不願意接受差異化的存在,害怕被貼標籤,認為是對自身能力的否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被貼標籤不是一種貶低,至少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樣,遲早可以把這個標籤去除。

當然,貼標籤也有好的標籤,但是根據影片的來闡述,這種標籤肯定是不好的,有待進步的。牧羊人用毛髮的形狀給羊群貼了標籤,可沒有標註哪種羊群是優質者,反而是羊群自身產生自我貶低的想法,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影片最後,不同毛髮形狀的羊圍著熒幕走圈子,整齊有序,這就意味著接受個體差異化,才能讓社會變得有秩序,個人才能真正的獲取自由,成長為不被貼標籤的自由人。

《死羊羊》:死亡的背後是自由的禁錮與個體差異化的拒絕認同

結語:

《死羊羊》豆瓣上評分達到8.3,可以說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了。它隱含的內容不僅是自由、禁錮、標籤和差異化,還有對社會人性的醜陋和政治的映射,這裡不便闡述。所以說短片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影片,牧羊人和羊群也是頗具意味的人物群體的隱喻,他們之間的故事帶來多角度的深層次解讀的可能性和豐富的主題內涵。

本文正是基於此種原因,特意從敘事技巧、表現手法、主題探討三個角度深度解讀《死羊羊》的獨特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