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二十三,糖瓜粘”,日子在年輪的催促之下,不捨分秒,渡旬跨月,又來到了小年——臘月二十三。

小年,標誌著忙年已經到了緊鑼密鼓,祭灶,顯示著年味已經愈來愈濃。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記得小時,家貧,到了灶王上天時候,從羞澀囊中扣幾分錢,買三五塊三角形糖瓜,放入灶王供盤,總是灶王啟駕上天,即便時日維艱,辭行還是必要的。那時,我和母親對糖瓜關注是兩相徑庭:母親關注的是糖瓜粘度,她恭身下跪,雙手合十,口中祈禱,是用糖瓜粘度粘住灶王嘴,上天言好事,來年時來運轉。而我彼時,關注焦點,是糖瓜的甜。我兩眼放光,直盯供盤,心中想像,是儀式儘快結束,我好享受那久違的糖瓜的甜。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時代變遷,風俗也在改。現在城市幾乎沒有祭灶儀式了。即使農村,有人還沒忘記曾經儀式的虔誠,但已經少了許多隆重。大多在打掃房子時,順便把灶王神像揭下,蹲在當院,拿出打火機,點燃神像,態度虔誠,心中默唸,神像上天,然後繼續打掃衛生。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日復一日,原本空洞,是人們將日子填充了內容,充實了儀式程序。習俗進化,觀念更新,現在青年,人人一手機,哪裡顧得上過去儀程。日子要過,有些儀程淡化,有些儀程簡化,還有些儀程虛擬化。其實,現實社會虛擬化,正是社會進步。於是我也寫個小文,發到微信公眾號,有興趣諸君,我們也虛擬化一把,在手機上祭個灶,過個小年吧!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祭灶習俗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被作為一家保護神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爺要上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