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導師點評

在本次結課作業中龐超英的《“美麗”的天坑》、吳斌的《公園音樂人》、張克興的《公園一族》、魯翔的《獎狀》這四組作品,明顯擺脫了對形式美的單一追求,是攝影師對社會有觀察、有思考後的創作結果。

《“美麗”的天坑》這組作品對焦人類建設對大自然的破壞,而攝影師的深刻之處在於並沒有止步於此。龐超英敏銳的察覺到對自然造成的損傷反過頭又威脅到了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

這組照片讓我聯想到了1855年由羅傑·芬頓拍攝在克里米亞戰爭時的攝影作品《死亡陰影之谷》。它們雖然題材不同,但是在作品中都沒有出現事件發生的過程,而是將結果進行呈現,從而引起我們的反思。

《公園音樂人》與《公園一族》放在一起展覽是很有趣的。兩位攝影師的創作空間都是所在城市的公園,但是他們在相似空間中卻找到了不同的主題,這也顯示了個體觀察與思考的價值。《公園音樂人》為我們展示了在公共空間中音樂愛好者們追求理想的身影,《公園一族》則關注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之後老年人在公園中反映出的生活狀態。

以這兩組作品的為例也讓我想到,在攝影中主觀與客觀是並存的。主觀之處在於不同的攝影師會面對同樣的拍攝對象會構思出不同的創作主題,客觀之處在於無論如何攝影也都擺脫不了“此曾在”的媒介特點。

說道留守兒童,人們普遍會有一種想象:他們家庭生活艱苦,缺乏關愛,相比日常家庭結構完整的同齡人更容易出現“問題少年”。但魯翔卻用照片告訴我們實際並非都如我們的想象。在作品《獎狀》中,攝影師深入生活,走入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創作,並敏銳的捕捉到“獎狀”這一代表成績與認可的符號。

通過這些照片,我們看到雖然生活中有各種困難,但這些孩子依然優秀,並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許多榮譽。

但是這幾組照片在形式上也都存在問題,有些甚至過於隨意。也希望攝影師在日後能夠注重提升形式語言質量,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精彩的攝影作品。


《“美麗”的天坑》龐超英/攝

自序


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在我生活的城市邊緣出現了許多挖土造成的巨大深坑。由於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因此很多坑的深度達到十幾米。這樣的人工痕跡不但破壞了原始地貌,還在雨水長期沖刷後給周邊的糧田帶來了塌方隱患。


這些深坑在不瞭解情況的人看來就是一個個天坑,是城市周圍的奇觀異景。但它卻看似奇異,實則充滿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是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破壞留下的傷疤。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攝影師簡介

龐超英

1960年11月生人,自2015年拿起相機開始拍攝家人及旅遊拍攝活動。五年以來認真學習攝影知識,積極參加市、縣的一些攝影活動並小有收穫,現為保定市攝影協會會員。


《公園音樂人》吳斌/攝

自序


當物質達到一定水平後,精神追求就被提到日程。於是乎在公園裡經常可以看到玩各類樂器的人。有群體的,也有單人的;有固定場所的,也有隨意的,年輕人有之,但更多的是老年人。所玩的樂器也各不相同,吉他、二胡、管樂應有盡有。


有些樂友已經有演奏經歷許多年,有些確實剛剛入門。但不管怎樣,一旦進入表演狀態就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他們在追求有關音樂的夢想或愛好的同時也在追尋自己的美好生活。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攝影師簡介

吳 斌

1967年出生,2014年開始從事攝影活動。2016年加入浙江省攝影家協會。

2016年,作品《傳統與現代》入選中國義烏國際攝影大展。2018年,組照作品《古村書局》(組照)入選2018全國“田園松陽”傳統村落攝影大展。


《公園一族》張克興/攝

自序


在我的印象中,公園是城市青年談情說愛和外地遊客閒暇時間瀏覽的地方。在年輕的時候我沒時間去休閒玩耍,年長的時候覺得它不是老年人去的地方,所以很少去逛公園。


今年夏天,社區的老年合唱團去一個公園的露天廣場參加全市的文藝演出,邀請我去給他們拍照,演出之前,我在公園溜達了一圈,突然感覺現在的公園人群與我的印象截然不同,這裡沒有看到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看到的是卻是成群結隊的老年人在鍛鍊,在唱歌、在跳舞,在唱戲、在玩樂器、在走模特,在打撲克、在下棋,在地上練書法,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周圍的散在人群也多半是老年人。


更有一個醒目的人群,就是老人與兒童。他們或者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或者老年夫婦兩人同帶一個兒童,或者一名老人帶一個兒童。他們有的用童車推著、有的抱著,有的漫步公園林陰之中、有的坐在路邊的長椅在休息……我隨便問了幾位,多數老人帶著的是孫子孫女、也有少數老人帶的是外孫外甥女。


這次公園之行,讓我突然想到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一個龐大的人群已經或者正在退休,他們曾經是中國的脊樑,曾經是最吃苦耐勞,最勤奮努力,最有奉獻精神,最有犧牲精神的一代人。現在他們年齡大了,變老了,進入了退休生活。但是,他們現在怎麼樣?他們日常在做些什麼?於是,我拿起相機記錄了公園裡的退休一族。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荊先生,75歲,鄭州街道退休幹部。退休後沒事,與老伴一起帶孫子,現在孫子已經十幾歲了。目前和老伴又帶外孫,是第二胎,剛一歲。2019年12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x先生,62歲,退休職工,喜愛跳舞。退休後參與公園裡有一個舞蹈群體活動,經常在公園找臨時舞伴一起跳交誼舞。2019年12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穆先生,72歲,退休幹部,喜愛書法。退休後在公園練習水筆在水泥地上寫大字已經3年多,他覺得在這裡便於與書法愛好者交流。2019年12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張先生,82歲,退休處級幹部,老家安徽,年輕時在新疆支邊二十多年,現在住在鄭州。每天他都會到體育館或者公園散步,鍛鍊身體。2019年12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紅衣舞者,不願說出年齡和姓名,喜愛舞蹈,有一個兩三千人的舞蹈群,自己是群主,還有一個七十多人的舞蹈團隊,每週兩次在公園教授和練習舞蹈,主要跳新疆舞,已經堅持3年多時間了。現在她在公園免費教授舞蹈,有時組織部分人員外出參加收費演出,以便維持舞蹈團體活動的費用支出。2019年12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王先生,56歲,鄭州某企業職工,業餘舞蹈教練,擅長國標舞和華爾茲舞,已經在公園教授舞蹈多年,一般每週3--4次。參加學習舞蹈的學員大多是退休人員,每次參加學習人數十幾位到三十幾位不等。2019年11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吳先生,55歲,老家在河北省唐山農村,在老家種植4畝桃樹大棚,每年收入十四、五萬。由於兒子在鄭州上班,有了孫子以後,他就把桃樹大棚賣了,老兩口現在的任務是在鄭州帶孫子,好天氣就帶孫子來公園玩玩。2019年11月拍攝於鄭州紫金山公園。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張先生,76歲,原省退休幹部,之前喜歡攝影,老伴去世後,經常來公園散步。幾年前一位朋友在去世前送給他一把十幾塊錢買的老二胡,他便開始學習二胡演奏。由於患有糖尿病,他經常在公園活動後,馬上還要去醫院看病。2019年11月拍攝於鄭州人民公園。


攝影師簡介

張克興

1952年12月生,2013年開始從事攝影活動。

2016年先後加入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旅遊中國網和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已有二十多幅作品在全國和河南省各類攝影大賽中獲獎。


《獎狀》魯翔/攝

自序


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6100萬人(相當於英國人口的總和)。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在一次學習班上我認識了老君小學的美術老師王瓊,她所在的湖北省遠安縣洋坪鎮老君小學共208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有105名,他們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平時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利用一個週末的時間,我隨王瓊老師一起到學生家進行家訪。進入留守兒童的家庭,拍攝了這組照片。


在拍攝過程中,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雖然大多和祖輩生活在一起,但很多都在學校表現優秀。因此,我也特地捕捉了他們在家中的獎狀作為畫面的一部分。希望通過這些照片再次引起大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也祝福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付文強,拍攝時10歲,上小學三年級,他的家在遠安縣洋坪鎮百井的大山裡。父母在他一歲時離異,父親常年在廣州打工很少回家,從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楊軒浩,拍攝時9歲,上小學三年級,父母在外打工和60歲的奶奶黃豔昌一起生活。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杜克宜,拍攝時10歲,上小學五年級,母親早年離家出走,父親長期在外打工。白天杜克宜到學校上學,晚上回家還要照顧腿摔傷在床的奶奶。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杜雅馨,拍攝時7歲,上小學一年級,父母在浙江打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李成毅,拍攝時7歲,上小學一年級。他的媽媽是廣西人,爸爸媽媽常年在廣西打工,爺爺在湖南打工,奶奶在家獨自照顧李成毅。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姐姐聶雲怡,拍攝時10歲,上小學四年級。弟弟聶浩宇,拍攝時7歲,上小學一年級。父母常年在江蘇打工,姐弟倆和爺爺奶奶生活。最近奶奶因肺氣腫住院,爸爸返鄉在醫院照顧,家裡兩個孩子全靠73歲爺爺照顧。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蔡釋毅,拍攝時8歲,上小學二年級。堂姐張喜善,拍攝時12歲,上小學六年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姐弟與爺爺奶奶生活。

審美輔導班彙報展|來自身邊的影像

向餘萱,拍攝時8歲,上小學二年級,父母離異後由父親撫養。但她父親常年打工,現在跟隨爺爺奶奶和八十多歲的太太生活。


攝影師簡介

魯 翔

作品《苗繡》參加2016年瑞士“明辛根”國際攝影藝術節“中國元素”展覽;

作品《生活在175》參加2016年平遙國際攝影藝術展;

作品《三峽大壩前的泳者》等三幅作品參加2019年第八屆大理國際影會;

作品《波斯波利斯》獲得第七屆中國濟南國際攝影雙聯展最佳作品獎;

作品《貓視眈眈》獲得2019年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手機類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