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什麼都有,除了未來。”


十一前,我們幾個人商量假期行程的時候,群裡的對話是這樣的:


“怎麼可能回家?”

“回金昌往返機票就得三千,有這錢出去玩兒不好嗎。”

“回了金昌也沒得玩,回去幹嘛?”


雖然看著不太好受,但最終還是沒有一個人選擇在這次假期回家。


小時候,沒有家鄉的概念,不懂所謂思鄉的滋味。


後來,時代快速發展,我們從這裡走出來,金昌卻被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說著說著,總有人會急眼,金昌怎麼就沒有未來了?


近幾年的金昌大力發展旅遊業,也隨著“西部花城”的名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一切看起來都是蒸蒸日上,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


太慢了,作為一個資源型出身的城市,金昌發展的太慢了。


全國企業百強金昌有幾家?全國知名餐飲品牌入住在金昌的又有幾家?



再說一個很好玩的現象。


花海落成的那年,金昌人所有的社交軟件都炸了,被“西北普羅旺斯”刷屏,金昌人幾乎全體高潮。


這當然是很自豪的事,

但也側面看出來,自從騰飛的鎳都,太久了,金昌很久都沒有一個機會證明自己。


金昌只是差一個機會嗎?


我看到的那些唱衰金昌的言論裡,被提到最多的就是金昌人的 “不思進取”——


“西北人的格局小,沒有南方人那麼靈活的頭腦。”
“胸無大志,小富即安。”
“金昌人,安逸慣了,沒有大的抱負。”


以上都是一些金昌人的話,20歲到50歲不等。



這次我們定在北京的十一假期,見到了很多留在北京的金昌人,其中一個學長,他比我長几歲,畢業之後北漂了三年。


我問他打算什麼時候回金昌,他說,還沒這個打算。


我就半開玩笑問他:

“你在金昌待著不好啊?”

“金昌不是不好,我還真沒見過比金昌更舒服的城市。”


他停頓了一下,喝了一大口酒,

“金昌什麼都有,除了未來。”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愣住了,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金昌真的太舒服了。

像這位老學長說的那樣,從未見過比金昌更舒服的城市。


金昌人喜歡金昌,金昌人喜歡自己是金昌人。金昌人喜歡在金昌過這種“金昌味兒”的生活。


反正金昌在我眼裡,大概是全世界不用過多思考的一個地方。




但好像就是太平淡,出了問題。


這些年,那些優秀的年輕人都陸續離開了金昌。


用他們的話來說,在家裡待著太閒了,會“慣壞”自己。


缺少張力和熱情,沒有創新和新鮮事物,所以也使得我們太容易對生活滿意。


換句話來說,在金昌的主流價值觀似乎只是“生活”,而並非“生存”。


除了舒適,還有一個原因。


有無數個瞬間我們想回金昌,可當我們打開地圖,沒有一線城市經歷過的那些燈紅酒綠,當我們打開招聘網站,沒有你曾經在北上廣看中過的企業,甚至當你打開外賣訂餐,你都點不到一杯“一點點”......


未知的機遇,對我們這代年輕人而言,好像遠比穩定,更具有誘惑力。


那些月薪過萬的工作,在金昌基本上都是找不到的。


金昌有沒有未來,我沒資格亂說,但如今的金昌,確實沒有我們這代年輕人想要的現在。


有些遺憾。


這樣一來,金昌也就變成了我們 “回不去的家鄉”。



我希望金昌可以發展的很好,越來越好。


不該讓生活在金昌這座城市裡的金昌人,以及我們這些在外漂泊的金昌孩子覺得,這座西北四線小城市,沒有未來。


這不是哪個人的事兒,這是大家的事兒,自己的事兒,每個人的事兒。


金昌好,家鄉好,我們,也就不用往外跑了。


“金昌什麼都有,除了未來。”




那些在北上廣深的,在東京的,在紐約的,在悉尼的,所有金昌人,期待你們下一次回到金昌。


老安讓我看著後臺留言,每次我都會很認真地看,總有幾個在外地的金昌人,在想家時,把我們每一次的推文,當作一點點慰藉。


在外面漂著的金昌人,不只你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