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村73歲大叔堅守編蘆蓆手藝60年,去年賣不到200張擔心失傳


蘆蓆曾經是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百姓居家過日子、工地搭建工棚、防洪防災、建房建庫等都要大量用到,上點年紀的人肯定記得當年農村院子裡編席子的熱鬧場面。所以,那時候用蘆葦編席子,自然是一門炙手可熱的手藝。

山西運城稷山縣的王大叔,今年73歲,十來歲就從老父親那裡學到編蘆蓆這門手藝,到現在幹這行馬上就滿60年了。

這60年裡,王大叔編蘆蓆先是補貼家用,後來是給生產隊裡幹掙工分,再到改革開放以後,就又開始自己編了賣到十里八鄉、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編蘆蓆是個辛苦的技術活兒,收割打捆、剝殼清洗、處理葦杆、挑選篾片、精心編織,每個步驟都費時費力。直到現在,王大叔幹活兒的時候,93歲的老父親還經常守在他身邊。這倒不是不放心他的技術,老人說,自己幹不動了,但看著這個場面、能回憶起年輕時候的樣子。

近些年老百姓住窯睡炕的越來越少,加上能身下鋪墊的有了新產品,所以現在來王大叔家買蘆蓆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去年一年,王大爺只賣了大、小兩種蘆蓆總共不到200張,大的100元、小的70元,收入總共不到2萬。


少歸少但畢竟鋪襯、晾曬的時候還是離不了,所以王大爺不計劃停下來編蘆蓆這個營生:“都不幹了,誰要是想用了,到哪兒去找”。

現在農村的政策和條件好,王大爺並不是只靠編蘆蓆過日子了。可眼看著要席子的人一年年少下來,村裡也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技藝,王大爺心裡還是有些急:這畢竟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只要有人想學,我會毫不保留的教給他。

有需求就有銷路,有銷路就得有人從事這個行當。不大遠的河津市裡的一個日雜店就是瞅準老百姓的這個需求,已經和王大爺合作了好些年。但光憑這一點,還是打消不了王大爺對手藝失傳的擔心。您是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