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鐘聲依舊,風景卻早已不同了


蘇州寒山寺,因唐朝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的七言絕句而聞名於世。雖說寒山寺的規模不算大,佔地面積僅1.3萬平米,但它卻成為與嵩山少林寺、杭州靈隱寺、開封大相國寺、寶雞法門寺、洛陽白馬寺等相提並論的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就連鄰國日本,都有一座仿建的“寒山寺”。

蘇州姑蘇區楓橋古鎮,京杭古運河與上塘河在這裡交叉,寒山寺就建在這塊突入兩條河中的三角洲上。史料記載,寒山寺的前身為“妙利普明塔院”,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至今已愈1500年。後來到了唐代的貞觀年間,兩位高僧寒山和希遷來此,才正式創建了寒山寺。

一百多年後的一個寒夜,一位進京考中了進士,然而又在銓選中落第的書生,鬱郁不歡乘船返回自己在湖北襄陽的老家。途徑姑蘇城外時,夜不能寐,於是信手寫下了這樣的七言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位書生叫張繼,清代人所編輯的900卷《全唐詩》,48900餘首詩作中,張繼僅被收錄了一首《楓橋夜泊》。


就是這首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一千多年來,捧紅了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寒山寺,以及寒山寺門前的楓橋。歷史上,無論帝皇將相、才子佳人,都與寒山寺結下了不解之緣。1885年,日本書法家田口美舫遊學中國期間,曾經慕名來到寒山寺,並懇請讓他在日本仿造一座寒山寺。日本的寒山寺建造在離東京不遠的青梅山上,《楓橋夜泊》這首詩,還是日本小學生的課本內容之一。

寒山寺其實也屬於命運多舛的寺廟,一千多年來,先後五次遭遇火焚,幾經重建。現今人們所見到的寒山寺,大部分建築為現代翻建的。寺院的佈局,也不像其它廟宇那麼氣度恢弘,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也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倒是有著江南古典園林中那份曲折通幽的感覺。

寒山寺的鎮寺之寶,當屬那塊《楓橋夜泊》詩文的石碑。可惜它已經是第三塊石碑了。據記載,最早刻有張繼詩句的石碑,是在北宋仁宗嘉祐二年,由郇國公王珪手書,也是在那年,寺院外面的那座橋,才正式被命名為“楓橋”。可惜第一塊石碑早已不知去向。


第二塊碑為明代江南才子、蘇州人文徵明所寫,至今也僅存下“霜、啼、姑、蘇”等數個字體。現今的石碑,為清末光緒三十二年重修寒山寺時,由俞樾手書的。俞樾,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一生著述不倦,共撰寫了五百餘卷著作。俞樾手書的石碑高約3.5米,寬約1米,為寒山寺一絕。

張繼寫《楓橋夜泊》時,也許並沒有進入過寒山寺。因為當年從運河來到楓橋鎮,所有南來北往的船隻,夜間均是停泊於楓橋碼頭的沿河邊上。碼頭距離寒山寺的正門,還有個三四百米的路程,所以才有了“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說法。

從前的寒山寺,一直有著半夜敲“夜鍾”的習慣。而現在寒山寺的鐘聲,只有到了每年的元旦前夜和除夕夜,才會響起,而且是108響,它預示著除舊迎新之意。不過張繼那個年代的寒山寺大鐘,早已失傳。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鑄造,一人多高,重有兩噸。


許多遊客到了寒山寺,以為寺廟門前的那座石拱橋,便是傳說中的“楓橋”,其實它的名字叫“江村橋”。沿河道再往北面行走一段距離,架設在“鐵嶺關”前的那座石拱橋,才是張繼詩中的“楓橋”。鐵嶺關,明朝時為抵禦倭寇所建。從楓橋上下,均需要從鐵嶺關的城門洞裡穿過。

只是如今的楓橋鎮,正在打造楓橋古鎮景區,景區是免費對遊客開放的,但即便是當年張繼夜泊處,也已經無法尋覓到歷史痕跡了。沿河新建的古鎮建築,看上去確實太新,河道內用花壇搭建出的景觀,也有點不倫不類。還不如停上一隻搖櫓船,點上一盞漁火燈,也要比現在的景觀更有詩情畫意。

冬雨天,相機也就無法掏出來拍攝了。這次遊覽寒山寺與楓橋,全憑新入手的榮耀V30手機。得益於榮耀手機強大的4000萬超感光鏡頭+800萬鏡頭+800萬超廣角鏡頭配置,應付這樣的場景也是足足有餘的。尤其是擁有F/1.8大光圈,主攝的ISO可達204800,拍攝夜景更不在話下。


在極暗光環境下提高相機的ISO拍攝,也會帶來照片上的噪點增多。而榮耀V30的低噪點控制確實做的厲害,這也是榮耀手機所採用的相機矩陣,通過芯片、算法、光學器件深入融合帶來的突破性提升。這次拍攝楓橋的夜景照片,包括前幾天拍攝的夜間古運河,出來的照片基本上乾淨無噪點,不塗抹,影像通透,效果也非常理想。或許以後外出拍攝,可以不再背那沉重的攝影包了。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