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綠蘿花》是由梅婷與白凡主演於2002年上映的一部中國大陸電視劇,劇情是很虐心的,記得18年前我看時曾經哭得一塌糊塗。尤其對伊蕊及她父親很是同情的;18年後再看第二遍,我的感覺不同了。為什麼呢?我在反思探索:是我自己變了還是時代變了呢?

同樣的故事,同一個觀眾,怎麼就會產生如此大相徑庭的想法呢?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第一點 18年前:我覺得這是部婚戀篇,情節虐心也感人。

現在: 是狗血劇,但其中有雞血的邏輯。

第二點 18年前:認為受傷害最大的是伊蕊,因為她純情又無辜嘛!

現在: 是她的母親張楚玲還有另一個被愚弄的女性淑賢啊!

第三點 18年前:只看到李國豪是個渣男,而認為安達是個值得同情的好男人。

18年後:最渣的是安達,他是不值得同情的!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一直以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把一些電視劇稱為“狗血劇”,它的根源在哪裡?為什麼不稱其為“雞血”“鴨血”呢?當我今天重看25集家庭倫理劇《綠蘿花》過半的時候,我決定上網百度一下:

“狗血”其實最早期是“shit”,後來在被國人演變中逐漸變成了“狗shit”,最終因為諧音的原因演變成為“狗血”一詞。早期這個詞語是來源於網友們對韓劇大多數的劇情的評價,早期哦韓劇大多劇情很雷同,而且結局也雷同,是以悲劇結尾的。故事內容也十分惡趣味,特意煽情和劇設人設都十分誇張巧合,最為代表的有《那一頓》,《那一天》,《那一趟》,劇情大多老套沒有新意。後來人們就稱那些劇情肥皂呀,爛俗啊,雷人等劇為狗血劇。

當年看熱播劇《綠蘿花》時,自己也是青春年華,這個詩意的雅緻的名字很有小資情調,當然強烈吸引我一集集的看下去,記得當年我被梅婷的演技征服了,她的一舉一動都牽著我的心,她悲慘的結局讓我恨透了那個拋棄了她的男人李國豪,而對劇中她的兩個媽媽的情形卻關注甚少,甚至以為她的爸爸是儒雅可憐的受害者呢。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今日再觀,我的觀點卻有了很大的改變。我首先斷定它是狗血劇,弄清的是兩條關於渣男拋棄或變相拋棄前女友的故事主線:一個是自私自利貪婪無比的李國豪。他與女友伊蕊共同經營的公司“豪蕊”公司失敗,為了東山再起不惜一切手段:詐騙銀行貸款讓自己最愛的女友替自己坐牢;出賣自尊給現在的不愛的太太梅瑩當小白臉吃軟飯為尋一把保護傘;再一個就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

安總,他看上去是那麼的儒雅溫和,然而卻是那樣的懦弱。導演似乎竭力為他打造一個正人君子的形象,他也總是為自己洗白,說自己的過失是特殊年代造成的。可這不能成為他傷害兩個女人的藉口。因他在早已成家的前提下下放期間與純樸的農村姑娘張楚玲相愛,致其懷孕後卻返城30年,與原來的妻子攜手共度,還說什麼他同時得到兩個女人的愛,左右為難,沒有辦法去選。事實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因為他用特殊時期為自己的始亂終棄在埋伏筆。試問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該腳踏兩隻船吧,如果你明確表明自己的境況,那張楚玲還是義無反顧為你獻身,並且懷孕嗎?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比起李國豪更是危險,他傷害的何止是兩個女人,而是兩個家庭,甚至是給家人朋友乃至觀眾放煙霧彈!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由此可見這兩個渣男呢,本性如出一轍,都很狗血。只不過一個張揚囂張貪婪冷酷一個滿口道德仁義披著偽善的外衣,其實質是一樣的自私自利。

當年的我,是流著淚看完這個劇的,因為自己也年輕,所以比較感性地把所有的共情都投給了伊蕊這個角色身上了,對她的父母那代的情感糾葛理解不夠深入。還認為她是最受傷的一個,對她的母親這個把她養大但不愛她的女人還很是氣憤,認為伊蕊的悲劇有她的一大部分責任,輕易地就抹去了他爸爸安達的過錯,認為他是可以原諒的。

今天,我卻覺得在生活中,如果誰遇到了像安達這樣的男人,才是最大的危險呢,他還不如李國豪,至少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野心是:利益,金錢女人。而這位看似儒雅有情的好男人,卻做出了最最無情的事情。他說著:如果你遇到了兩個愛你的女人,你一定要選自己最愛的?但他選了嗎?沒有。騙了嗎?騙了。而且從頭騙到尾呀!我想不管是什麼時代,自己都要管好自己的事吧,明明有家,為啥還去撩村姑呢?既然最愛這個,而且你也明明知道伊蕊的媽懷了你的骨肉,為啥就那麼決然地舍了她呢?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很多人都覺得張楚玲喪心病狂,把他的孩子抱來養著,但也冷淡著折磨著,其實這何嘗不是雙重的折磨呢?她在報復他的那一刻,也是對自己的更大報復呀!因為自己的骨肉送給了別的母親這是對女人最大的折磨。而那個淑賢呢,也一直生活在矇騙中,怎會沒有一點點的感知呢?哪個女人的第六官不是敏感的?是隻不過自欺欺人自吞苦果罷了。而這一切的根源不都是那個道貌岸然的好男人一手造成的嗎?他有什麼理由什麼藉口能開脫自己呢?沒有,一點都沒有。

人常說:一千個觀眾的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作品中人物是讀者再塑的結果,這點我深以為然。

就像這部劇,30歲與50歲的觀感不同,是受年齡、閱歷影響的,內心的感受也會與時俱進,受社會大環境所影響,所以同一個人看同一部作品感受也自然不同了,因為她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生活認識帶入其中,從而影響著認知呢!

就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一己之見,不知各位也是否有過同感?

再看電視劇《綠蘿花》我油然而生顛覆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