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古典音樂的女祭司

Jazz is a white term to define Black people

My music is Balck classical music

——Nina Simone

上個世紀60-70年代是美國音樂的春天,這一時期湧現了很多風格比如搖滾、金屬、朋克,藍調、福音、民謠、爵士。彷彿這個時期有說不完的故事,創作不完的歌。

頭一次看見Nina Simone是在油管上看她1976年的音樂會,她的外表算不上漂亮,但是嗓音卻能牢牢的抓住你,讓你安靜的聽她在給你講述當年的故事,帶你回到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讓你親身經歷那一段時期的過往。

黑人古典音樂的女祭司


由於從小經歷種族的不公,讓她之後的創作絕大部分作品是反映當時黑人在美國的地位以及生活困境,比如《stars》《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等,之後她也參加了一系列種族平權活動。雖然她在音樂上出了名的難協調、難溝通、難相處以及她在舞臺上的傲慢和疏離。但是並不影響人們愛她。在西蒙的晚年,她傳出許多與歌迷戀愛而且訂婚的逸事,也有許多趣聞,基於她時而幽默、時而權威的演唱作風,她得到了一個「靈魂教母」(High Priestess of Soul)稱號。

黑人古典音樂的女祭司


經 歷

1954年,西蒙21歲時,她正式以藝名「Nina Simone」在大西洋城夜總會登臺演唱爵士與藍調歌曲。「妮娜」(Nina)是她男友稱她的西班牙語小名(在西班牙語中,Nina代表了「女孩」);「西蒙」則是取自於法國知名女演員西蒙娜·西戈諾雷特(Simone Signoret)的名字。

1959年以《我愛你,波吉》(I Loves You Porgy)一曲中的哀傷動人的唱腔,獲得了爵士樂界的注目。

1960年代,西蒙積極參與種族平權運動,演唱了許多有關敘述非裔美國人在種族不平權下生活的歌曲。


1961年,西蒙發行了《日昇之屋》(House of the Rising sun),這張唱片後來被搖滾歌手Bob Dylan又翻唱之後,變成動物保護行動的主題曲。

1968年電影《天羅地網》中,選入了西蒙的歌《罪人》(Sinner Man),使得她的廣為人知。

1971年,西蒙離開美國,原因有很多,包括了與經紀人、唱片商的不合,也包括了稅務不清與種族活動的各種爭議。

1978年回到美國,隨後因逃稅而被逮捕了一陣子(她曾在越戰時拒絕繳稅了幾年),她曾住在一些不同的國家,如加勒比、非洲、歐洲,以60歲的高齡仍在朗尼史葛爵士俱樂部中演唱。

1922年西蒙的出版自傳《我對你下了些魔法》(I Put a Spell on You ISBN 0-306-80525-1)

1993年她開始定居在法國南部的Aix-en-Provence。

2003年她在睡夢中去世。


所有圖片以及部分信息均來自網絡


黑人古典音樂的女祭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