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領跑者基地(第一期)光伏組件全面分析

【編者按】大同一期領跑者是我國首個光伏發電領跑基地,建設規模達100萬千瓦,涉及協鑫、英利、樂葉、晶澳、天合、晉能、正泰、晶科、阿特斯、日託10家國內一線組件企業的單、多晶產品,以及華為、科士達、臺達、陽光電源、特變電工、無錫上能6家企業的逆變器產品。

從併網發電至今,大同一期領跑者已經走過了三年半時間,各個項目都經歷了衰減、運維、限發、棄光等各種運營實踐。

發電量和能效比是評估項目質量的重要參數,但這些指標受到項目設計、平衡系統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果單從光伏組件的衰減來看,誰會是領跑者呢?

1.大同一期光伏組件介紹

大同一期領跑者項目,共安裝了104.21萬千瓦的光伏組件,其中單晶12個陣列,約62.21萬千瓦,多晶17個陣列約41.78萬千瓦,以及一個混裝陣列約0.2萬千瓦。

多晶60的主流標稱功率為270W,單晶60的主流標稱功率為280W,佔了全部裝機容量的約2/3。

大同领跑者基地(第一期)光伏组件全面分析

亮點1:從表中可以看到,2016年初,多晶60就已經能夠做到275-280W的功率檔次,這是來源於南京日託的MWT特別技術,因而日託也成為那一年多晶功率的“領跑者”。

亮點2:在大同一期領跑者項目中,居然出現了多晶60的265W,無他且唯一,是陽光電源B9陣列採用的阿特斯多晶組件。原因未知,敢和多晶270W以及單晶280瓦同場叫板,或許有其獨門秘籍!

亮點3:能把單晶60做到285和290W的,分別是晶澳和英利。晶澳在一期領跑者項目中佔盡優勢,組件容量佔41.6%,產品覆蓋從單晶到多晶,從270W到290W,獨佔鰲頭。

亮點4:多晶72做到了325W,這是由正泰提供的,正泰低調但不代表光伏組件沒有實力!

亮點5:單晶72竟然做到了330W和335W!莫怪小編沒文化,這個335W的其中一家是樂葉做出來的,我也就不奇怪了,畢竟是隆基收購後的樂葉,但330W和其它335W單晶組件竟然來自協鑫!!!!

這是當年單多晶之爭最激烈之際最大的多晶供應商代表!!!!

這也是協鑫在大同一期領跑者中唯一的出場機會!

而中節能項目也沒有采用中節能組件,組件分別來自協鑫的單晶和晉能的多晶!

要是在那個單多晶之爭最熱烈的時候大家都轉眼發現多晶最大的供應商提供的竟然是單晶組件,那2016-2018年的單多晶還需要爭嗎?

2.衰減為王,領跑者的真正內涵

無論是做了多牛的領跑者認證,對於國家能源局推出光伏領跑者計劃來說,最終考核的指標只有一個:項目的發電量衰減。而影響項目發電量衰減的至關重要的變量就是組件的發電量衰減,或者說組件的功率衰減。

從2016年投用到2018年的兩年半時間,不管單多晶如何指責對方的衰減率,經過兩年半的初期光衰之後,2019年的數據會告訴大家:到底誰在裸泳!

衰減率是累計的,所以理論上應當用大同一期項目2019年12月的各子項目衰減率數據。但研究發現,實際每個月的衰減率測試值波動還是比較大。

大同领跑者基地(第一期)光伏组件全面分析

隨即抽取了四個子項目的全年衰減數據,每一個λ形狀分別代表了三個點,分別是運行監測名義衰減率、實證監測名義衰減率清洗前和清洗後。

從圖中可以發現,每年的4月-9月衰減率相對較低,而10月到次年3月衰減率相對較高;此外,所有衰減率都高於實驗室測試的衰減率,大同月報把原因歸於名義轉換效率和名義衰減率是依據組件在實際運行工況下的運行功率計算的。實際運行工況下的環境條件與實驗室STC 條件不一致,特別是受到積灰、環境溫度、輻照光譜等因素影響。

由於各月的名義衰減率變化較大,因而本文計算了每個項目的年平均衰減率以作比較,結果如下:

大同领跑者基地(第一期)光伏组件全面分析

除去A6陣列,可以發現,年平均實證監測名義衰減率最低的陣列分別是A4-2、B13、B11、B9,分別對應樂葉單晶280、晉能多晶320、正泰多晶320和阿特斯多晶265。樂葉的單晶320表現也不錯。

特別指出,英利組件的A6陣列由於採用的雙面組件,其衰減率由於背面發電導致計算結果為負值。

【小結】

如果僅從第三年的組件發電量衰減來看,由樂葉、晉能、正泰、阿特斯組件所安裝的其中四個陣列實證監測衰減數據表現最為優異。

儘管多晶組件的衰減率也明顯低於單晶,但單晶產品中,隆基樂葉單晶組件的衰減率已經低於大多數的多晶組件。隆基樂葉除在京能的項目中不知為何衰減率較高外,在其它3個項目中的實證監測名義衰減率(清洗後)平均衰減率僅0.93%,遠遠低於大同一期2019年所有項目的平均衰減率1.99%。

光伏測試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