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越野車鉚足了勁,在群山的腰際間盤旋,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採風活動。資光高速公路施工便道大坑小窪不斷,司機小心翼翼把著方向盤,時而騰起一團團塵土,時而顛簸起一攤攤泥水,時而鑽進一個個隧洞,旋即從幽暗中脫韁而出。

站在甘家源高架橋上,眼前豁然開朗,峰巒疊翠、溪流潺湲,灰瓦白牆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橋下週邊的田園中,像一幅水墨畫,訴說新農村的變化。湛藍的天空,白鷺輕盈飛過,碧綠的稻田像巨大的絨毯,黃牛輕甩尾巴,深情哞叫,彷彿聽到大地母親的聲音。高架橋施工作業區,兩個蜷曲黑髮、膚色黧黑的小夥子正在互相協助,用電焊固定水泥鋼筋模板,熾熱刺眼的電火花飛濺在滿是油汙和鏽跡的迷彩服上。我說,勞動最光榮,幫你們拍張照吧。他們扭過頭,操著貴州普通話對我說,忙呢,不要拍了。又羞澀地笑,厚厚嘴唇露出雪白的牙齒。多麼富有感染力的人啊!他們甘於平庸,甘於寂寞,風餐露宿在野外工作,就像蒲公英隨風而安,不管環境多麼複雜,都能安營紮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資光高速的通車,給資溪旅遊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看著向兩邊延伸望不到盡頭的大路,它多像是一個大寫的“人”字,體現了高速公路一線建設者夢的意志和力量,以及不朽的生命力。世人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尋路築夢,一代一代遠離祖先生活的地方,在日夜川流不息的車流人群中,把故鄉走成異鄉,溫暖成下一個故鄉。


《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資溪的夏天,黃昏特別漫長,晚霞給向晚的麵包文化廣場鍍上一層燦爛的金光。休閒鍛鍊的人們走出家門,陶醉在廣場歌舞之中。流光溢彩,造型新穎的麵包車作坊,琳琅滿目的麵包、蛋糕呈現出誘人的色彩,空氣中浮漾著“麵包之鄉”獨有的濃郁香味。一天的心情消融在夜色裡,坐在鐵皮桶裝飾的軟凳上品嚐剛出爐的麵包,也是享受之一。

“資溪麵包”品牌起源於1987年秋,兩位優秀退伍軍人張協旺、洪濤利用在部隊掌握的麵包製作技術,在鷹潭率先開起了資溪人的第一家麵包店。經過30年的歷程,已發展成為4萬人的“資溪麵包軍團”,不僅有享譽京城的網紅新寵“鮑師傅”,還有“麥香人家”“喜米璐”“林家餅屋”等許多區域性主流品牌,資溪麵包人在全國各地經營麵包店達7000餘家,麵包產值近百億元。

“資溪麵包”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代又一代資溪人走出偏遠山村,闖世界求生存、學技術促發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麵包精神。資溪人把這種標誌性的味道保存在歲月之中,保存在每一個敢為人先,儉樸、堅忍、智慧,回饋桑梓的資溪人生活和記憶之中。資溪麵包,這種漫長時光中發酵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更是每個在外遊子味蕾深處鄉愁的味道。


《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一條浪花飛雪的溪水打老遠奔流到眼前,像獻出一條潔白的哈達,歡迎著遊客。作為連接5A級大覺山景區而又獨具特色的大覺溪田園綜合體,依託大覺山源頭溪流為紐帶,打造新興旅遊項目,是資溪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與實踐的又一個示範性工程。

水,因流動而不朽,因變革而新生。大覺溪全長7.3公里,溪流曲折蜿蜒,穿過3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攜來四野花木幽香。休閒驛站、親水平臺、生態景觀壩巧妙貫穿其中,耕種、垂釣、騎行、濯足,你可以站在田埂地頭,與插秧堆肥、修剪果樹的村民攀談,充滿人情味煙火氣的村子,是涵養鄉村文化,培養鄉村精神的厚重底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經濟與自然資源科學運行的生態文明理念。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資溪通過生態農林業補助等產業扶貧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秀水青山,大覺溪種植基地,草莓、桑葚、葡萄、無花果等相繼成熟,等待遊客採摘。種植戶在景區沿路定點的位置搭起帳篷,銷售有機農產品。旅遊巴士和電瓶觀光車絡繹不絕地進入大覺山、大覺溪。村民見“機”行事,轉型發展,開餐館,辦民宿,賣紀念品土特產,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足音迴響,一拱如月的石橋與大覺山遙相呼應。據清《瀘溪縣誌》記載:上公橋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朱崖村付氏修建。上公橋連接著上付古村,沿溪迂曲的贛閩古驛道,如今只剩下一段青石條路的形狀。行走在古驛道,彷彿依然吹著古風,看見乾隆年間進士付彤與村民伐石築堤、修浚河道的身影。歲月為軸,風雨作緯。當年付光明就是從這裡走出大山,在福建光澤興辦孵化養雞場,成立聖農集團,成為亞洲最大的白羽肉雞企業。走過滄桑歲月,付光明致富之餘報本思源,在資溪縣創辦了江西聖農食品有限公司,安排貧困農民工就業,帶領他們增收脫貧。在上付村,付光明為宗親血緣的團結、共謀發展起重要作用。白雲蒼狗,村口的參天古樟葳蕤茂盛,守護著這一方水土。每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遊客紛至沓來,上付村都會舉辦民俗文化節,舞龍舞獅巡街祈福,傳承著拜祭祖先,追宗思遠的敬畏和感恩。


《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資溪,這座因麵包而出名的小縣城,更因大覺山名動大江南北。

月白風清,大覺溪像一首曠遠之詩,一條康莊大道。蟲鳴蛙唱,整個人浸泡在花草的清香中,心也靜了,腳也輕了。誰也想象不到,兩年前,這一帶還只是野舍田間小路。拐進排上村石磨坊,一塵不染的巷道,綠植鮮花映襯在燈光裡,石磨與枕木相連,或蹲或立或嵌。影布牆上,新農村增添了農耕文化元素。垃圾分類、汙水治理,現代化的公共廁所,專人管理,乾淨無異味。新農村生活的悄然改變,除了讚歎,再也無法尋出更恰當的詞彙。

1956火車吧如立體浮雕,橫于田路鐵軌之上。霓虹裝飾的火車頭輪廓鮮明,弧線優美,綠皮車廂吧檯,懷舊的馬燈像點點跳動的火苗,訴說著資溪作為上世紀50年代鷹廈鐵路貫通火車的歷史見證。“以前坐火車是為了出行方便,現在逛累了,可以在火車吧裡歇歇腳,喝喝茶,唱唱老歌,挺美的嘞!”家住縣城的一位老人開心地告訴我。

一片荒野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走近美食村小木屋,老字號的招牌聚集於此。每家菜品都各有特色,迷醉於啤酒的冰爽,留戀於烤肉的焦香,香辣小龍蝦,韭菜炒河螺,好吃得要命;清蒸法水羅非魚、辣椒炒霞陽豆腐,要命的好吃。這些美味佳餚,是地道的資溪人口味。親友圍坐露天桌前宵夜,溪畔九曲迴廊,遠遠近近的吉他彈唱多了幾分時尚浪漫,聽著鄉音,吃著美食,慢慢地品味,這個在地理上讓你無法割捨的地方,也是你心靈歸宿的居所。

《資溪作家》第26期:資溪禮讚

黃俊,筆名:文心雕蟲,江西資溪縣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偶有習作發表刊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