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司馬狂/文

國慶節的時候,綿潭鄉賢汪衛東老師說,綿潭排演了新的戲目,邀請大家前去觀賞。我誤以為這節目會是傳統的純粹綿戲,或是徽州地方特色的徽劇之類。翌日一早,欣欣然問友人借了山地自行車,自歙縣縣城一路,沿著新安江騎到綿潭村。雖說最後見到的是旅遊公司排演的節目,而並非傳統戲劇,卻也趁著這個機會,在衛東老師的陪伴下,走街穿巷,逛完了整個綿潭村,倒也是不虛此行。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綿潭本名棉潭,概因村子周邊原本遍植棉樹,因此而得名棉潭,後改棉為綿,或有綿延不絕之意。明代綿潭名人,著名藏書家汪啟淑在其著作《綿潭漁唱》的序言中,曾寫道,綿潭早在隋唐時期便頗為興旺。彼時,朱、楊、凌(林)、範、湯五姓聚居,這五姓居蓼陽山下,住所地形如虎,而五姓合為“豬羊冷飯湯”,皆為食類,易為虎食,故而不曾長久發家。後至南宋,汪姓遷入,後又有莊、胡、潘、吳、翁、孫、方、遊諸姓陸續遷入,而其中又以汪、莊二姓為盛。1987年版《歙縣地名錄》所記載,當時統計數據顯示,綿潭有406戶,1586人,儼然一個傳統古老的大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因為解放後新建新安江水電站的緣故,綿潭村子裡臨江的老宅子大多都被拆除。如今,進入綿潭村,除去少數幾棟老宅外,大多數的傳統徽派建築都是移民後靠後的產物。但,這些個幾十年前建造的房舍,依舊延續著徽州建築的特色風格,且村民們紛紛在窗臺、屋簷、門楣上畫了各式牆畫,這些個牆畫,雖歷經風雨洗滌,卻依舊栩栩如生,倒也算得上是綿潭村的一大特色。只是,如今的旅遊開發,遊客多是下船,進入祠堂,看一下鄉人們編排的戲曲演出,轉身便離去,又有幾人能有時間,慢慢品味綿潭的那些牆畫呢?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身為老饕,我對於綿潭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枇杷,反倒是有個老爺子做的豆腐乾。孩提時代,父親每每去深渡,歸家的時候,總是會買上老爺子做的豆腐乾。很多年後,我嚐遍徽州乃至全國各地的豆腐乾,都不及他們家的味道,那豆腐乾才是味蕾上的享受。當我開始寫舌尖上的徽州系列文章的時候,最開始惦記的就是他家的豆腐乾,只是可惜,至今不曾將此文書寫完成。詢問綿潭本村人,才知曉這老爺子大名叫汪自勳,村民大多喚他“貓嫩”(方言音譯),只可惜,老翁已然仙逝多年。如今是其女兒女婿繼承祖業,繼續在做豆腐乾。根據《歙縣誌》記載,綿潭這豆腐乾,叫做“篆字香乾”,因為壓制前會襯入古錢幣,在豆腐乾上形成篆字。前文提及的汪啟淑據說還曾以此物進貢給乾隆皇帝!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連續兩段文字提到汪啟淑,那就重點介紹一下他吧。汪啟淑的父親是鹽商,旅居杭州,家道殷實,啟淑自幼熟讀經史子集,家中建有“開萬樓”用於藏書。乾隆皇帝編撰四庫全書,汪啟淑進獻藏書600餘種(一說524種),被譽為全國獻書四大家之一,《四庫全書總目》收錄其中的265種3412卷。乾隆皇帝賞賜其《古今圖書集成》、《伊犁得勝圖》、《金川得勝圖》各一部,並受賜御詩,遂在綿潭建造御書樓。這御書樓又名“綿潭山館”,乾隆27年八月初一,華亭人陳詩桓來綿潭,著有《綿潭山館十詠》。分別為《葆真堂》、《訒庵》、《翠香閣》、《莓徑》、《律素書廳》、《嘯雲樓》、《蓼陽茨室》、《息軒》、《待月簃》、《澤花腴菜井》。通過這幾首詩的名稱,我們不難想象,當年汪啟淑所營造的綿潭山館,該是多麼的氣象萬千啊。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除了汪啟淑,綿潭在明代還有錦衣衛百戶汪添寧,汪自幼在綿潭長大,少年時候便孔武有力,身長而偉,膂力驚人,功夫了得。成化二年,時任徽州知府孫遇向朝廷舉薦,汪添寧入朝為錦衣衛。後因其儀表堂堂,身材高大,入選錦衣衛中的“大漢將軍”。明代的大漢將軍基本上可以理解為皇家專屬儀仗隊,那絕對是又高又帥的才能入選。汪添寧的兒子名叫汪瓚,在汪添寧死後,承襲錦衣衛官職,後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開頭提及的綿潭人新加的演出,說的就是汪瓚回綿潭祭祖的故事。在近現代,青山碧水間的綿潭村,還孕育出了汪更新、莊稼漢、莊家寶、汪家寶等畫家,這也正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俱往矣,不僅綿潭山館蹤跡全無,關帝廟、觀音廟、五猖廟、一經堂、社屋廟、存耕堂、大夫第等人文建築亦只能是後人憑藉古籍才能去想象的。所幸,衛東老師保留下了汪王廟,加上他做的汪氏族人的譜系,倒還能讓我在綿潭村中找尋到些許的古老記憶。王家井附近的美麗鄉村建設,村裡顯然是花了不少錢的,牆畫加文字,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王姓族人雖然如同綿潭村曾經過往的輝煌一樣遠去,但遺留下的王家井的名字,卻能時刻告知著後來者,這裡曾經的過往。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歙人有諺“斫不完的九砂柴,打不完的漳潭魚,聽不完的綿潭戲”。因為村子裡出外經商者眾多的緣故,加之新安江水路繁蕪的時候,綿潭是重要的埠頭和中轉站。綿潭村逐漸形成一個本鄉人和外地人都聚集在此的所在,於是徽商請回家的戲班子,外地途經此地的戲班子,本地人自發組織起來的戲班子,日趨融合,最後形成了普通話和當地方言夾雜在一起的綿潭戲。當然,京劇、越劇、黃梅戲、徽劇之類也在此延續,當地人對戲曲的喜愛,蔚然成風。咿咿呀呀的唸白,輾轉騰挪的身段,五彩曼妙的臉譜,不僅本地人喜歡,連千里之外趕來遊玩的遠方客人,也都對此充滿了好奇。只是,如今在村裡戲臺上唱戲的,大抵都是年過五旬的長者們,這綿戲還能否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呢?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佇立將軍埠頭,江風颯颯而來,帶來涼意。我曾在此,目睹當地村民,划著腳盤船,伴著夕陽的餘暉,撒下漁網。波光嶙峋中,一尾尾的鮮魚,被漁網拽出水面,活蹦亂跳的妄圖掙脫出去。鮮魚現殺現吃,佐以一壺燙熱了的黃酒,一口酒一口魚,加上青山綠水的風景,豈不快哉?可惜後來,這樣的漁民愈發少了。倒是江對岸,新添了一處九姓漁民捕魚的情景表演。一眾遊客,在當地鄉民那土洋結合的普通話引導下,驚呼聲、鼓掌聲、讚歎聲,不絕於耳。聲音飄過寬闊的江面,傳到綿潭村中來,別有一番樂趣。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綿潭是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村落,別太著急,信步閒庭,就在村子間穿行。若是喜歡熱鬧,可以在枇杷成熟的季節過來。若是喜歡靜謐,那大可在秋季三兩個人悄悄的來。村子裡的那口井,鄉人自己種的果蔬,自家門前的鮮花,無不透露出村民的品味來。守在家裡的老人,會熱情招待誤入“桃花源”的你。雖然他們的普通話大多不標準,但我相信,你們的溝通定然不會有什麼障礙,因為他們的熱情就足夠彌補語言不同的屏障。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行走徽州(62)綿潭:吃著枇杷,唱著綿戲,看著捕魚的江畔古村落


附錄:文章中提及汪添寧是由時任徽州知府孫遇推薦進京的,孫遇是被徽州人三度挽留的三品知府,之前寫過文章,點擊下面的標題就能跳轉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