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古村落就像一卷被历史遗忘在角落里的画卷 , 用木石砖瓦镌刻下一段段美丽的时光流转 ,用寂静的青石板记录下一抹抹动人的生活细节。在四省通衢、皖浙交界处的浙江省衢州江山市,这里有一座徽派风格的历史文化古村——大陈村。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大陈村,位于浙江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区10公里。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村庄历史悠久,明朝永乐初(约1403年)由徽州汪氏迁入,后经300多年苦心经营,人丁逐渐兴旺,并创建了一个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古村落。氏系黄帝之后,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后裔。源于歙州,得黄山之灵气。唐贞观年间(627-649),歙州刺史汪华,因军功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自此子孙繁衍,衣冠济济,又流布徽州绩溪、婺源等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越国公30世孙汪普贤,由常山金桥川(今常山球川石桥头)迁江山大陈,并命名为环山。以志山环水抱,又谐黄山之音。经数百年开拓经营,并经商致富,大陈汪氏成“三衢阖郡之巨族”,“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西安,今衢州),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大陈村古村落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今存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79处,总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省重点文保单位1处,市重点文保单位19处。共设8个村民小组,共455户、1293人,居民80%姓汪。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今存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79处,总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省重点文保单位1处,市重点文保单位19处。共设8个村民小组,共455户、1293人,居民80%姓汪。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据了解,大陈村古村落的建筑大都建于清代,以徽派建筑为主。村庄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里巷村道青石铺缀,曲径通幽,公共建筑恢宏大气,民居小构细巧精美。老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呈院落式,多四合院。粉墙黛瓦,重檐硬山顶,马头墙,走马楼,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貌。并有仿苏式、仿日式建筑坐落其间。20条街巷,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总长3600米,以古老的青石路组成独特的空间架构。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为:大陈古村落“与山野、田园相互交融,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具有典型的农耕时代村落的特征。”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走进大陈村,马头墙、走马楼、木雕,一草一木皆成美景。古街道青条石铺筑,店铺前店后坊阁楼立;巷弄纵横交错;桥、坊、阁、堂布局有序。

村中最为典型的古建筑为汪氏宗祠了。为纪念先人,祠堂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始建,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占地1100平方米。大陈汪氏宗祠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同治癸亥年(1863)重建。建筑坐西朝东,三进二天井结构。因依山而建,自大门往内,各堂渐次升高,后堂地面与大门前地面高差达2.36米。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宗祠内用材讲究,梁柱粗硕,雕刻彩画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体现了当时汪氏家族财力十分雄厚。紧邻宗祠北面的文昌阁也颇为大气,是当时族人祭祀祖宗的场所,也是公共活动和教育子弟的地方。大陈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共有43处,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所建,比较典型的有汪乃恕旧宅、汪汉滔旧宅和汪燧旧宅。与汪氏宗祠、文昌阁等公共建筑雕梁画栋的风格相比,大陈村古民居用材就显简单,装饰也较质朴,主要以实用为主,体现了汪氏族人节俭持家,不求奢华的秉性。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民风淳朴、古建筑成片连群、尊师重教之风世代相传的大陈村,已于2009年8月,被推荐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四省通衢之大陈村,明朝永乐年初由徽州汪氏迁入建村。村庄80%居民均姓汪,典型的徽派风格历史文化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