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第一、【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貳角】

【介紹】清朝末期,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導致了貨幣的貶值和新型錢幣的出現。其中

銅幣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當時是以當十銅元為主,當然也有其他面值的,且鑄造的銅元面值也是越來越大。當時全國各地都紛紛設立造幣廠,發行銀幣和銅幣。福建省也不例外,在清朝光緒26年,也開始鑄造發行銅幣,大清光緒年流通大面值貨幣之首,是我國首批引進海外技術的印發流通貨幣,對於現今也蘊藏了一定歷史意義。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委藩司張曾、鹽法道楊文鼎督辦局務,辦理接受機器廠房、物料等事宜。其鼓鑄費用均由該司、道設法籌款。鑄成後發商行用。閩省自接辦後改為“福建銀元局”。往後所鑄銀元,其幣上端均書“福建官局造”,與他省截然不同。閩省習用銀角,其主幣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鑄額不多,留存至今絕少。福建在清朝鑄造錢幣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它先後設立了三個錢局,最早的錢局是南局,該錢局主要鑄造發行銀元,偶爾也會鑄造當十、當五文和當二十文銅元。其中當十銅元的材質是紫銅的,鑄造工藝精湛。第二個錢局是西局,該錢局是於光緒31年開始鑄造發行銅元,這個錢局有一個特點,只鑄造發行當十銅元。第三個錢局是閩海關銅幣局,俗稱東局,該造幣廠是在光緒31年設立的,但是該錢局由於經營不善,所以鑄造銅元的時間不長,就停止鑄造了。因此,
光緒元寶“福建官局造”錢幣現存稀少!

【價值】福建官局造銅幣是中國所有龍洋圖案錢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顯得非常清晰,該系列錢幣鑄造精美,字口、紋路和邊齒深峻,具有鮮明的歷史特色。藏品的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表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


第二、【光緒元寶湖北省造庫平一錢四分四釐】


【價值】光緒元寶是大清光緒年流轉大面值錢銀之首,是中國第一批引入海外技能鍛造流轉錢銀,主要由天津的造幣總廠鑄造。北洋、南洋(江南)、湖北、廣東是四個分廠,也有鑄造,但流通量不大,其中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的珍品更不易常見,傳世稀少,有著難以言喻的收藏價值。


第三、【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貳角】


【價值】清光緒末年,清府為整治各地分散鑄幣而引起的幣制混亂,便致力於幣制的整頓與改革。除明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外,還詳細制定了鑄幣的樣式、單位、分量和成色。銀幣即為其中成員之一。此係列幣,體制完備,製作精美,實屬中國貨幣史上之空前。辛亥革命爆發,因而短時間便隨同其制定者被推翻而告廢止。各等鑄幣,除一元銀幣及十文銅元在民國初年被應需而大量鑄造外在錢界也是名譽頗具,歷來為中國銀幣收藏的傾心之選。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極為珍罕。


第四、【光緒年造丁未大清銀幣貳角樣幣】


【價值】丁未大清銀幣貳角面錯配宣統年造銅元部頒龍面銀幣樣幣一枚,此幣系鋼模初鑄,打製壓力十足,鏡面底版,圖案文字挺拔優美,邊齒及馬齒銳利,龍鱗滿打,立體感極強,龍紋呼之欲出,霸氣十足,原味淡灰色五彩包漿,寶光內斂,優美絕倫,為目前所見此種品相及味道最佳者,極少見品種,完全未使用品。

第五、【光緒二十四年安徽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銀幣】

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介紹】安徽省造光緒元寶的開鑄時間短,鑄造量和存世量都很少,流通下來的就更少了。一錢四分四釐的也算是能見到的,但是七錢二分的不好遇,基本上市場上是見不到的,在拍賣會上才能見到,因此大家能遇到的話也是一種緣分。

【價值】像安徽龍洋它歷來就是好品的特別少,收藏難度比較大,因此也是稀缺品種。而且和眾多的廣東小龍、湖北小龍還有東三省小龍相比,在同等品相下安徽小龍它的價格也要高出很多。

第六、【光緒元寶雲南省造 庫平一錢四分四釐】

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介紹】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銀幣一枚。此幣打製深峻,龍圖完整精美,龍鱗粒粒飽滿,自然生動,類鏡面底版原色銀光,狀態一流,如此品相且開門者在雲南半圓流通幣中實為鳳毛麟角錢幣背面是蟠龍圖,眼睛炯炯有神;龍鱗雕刻細密有致,騰雲駕霧,身姿遒勁有力;龍爪張揚,神武有力;龍身盤踞太陽,盡顯皇家威嚴大氣。紋飾如刀刻所成,鑄造工藝極其精湛,龍身紋路精美,並有雲海襯托,看上去彷彿是一幅神龍翱翔天際的油畫,極其瑰麗,美得動人心魄。這種被譽為中國最早機制洋式銀元的“光緒元寶”,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又名“龍洋”。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多場戰爭之後,龍紋光緒元寶依然能夠保存下來,實屬為藏品界的奇蹟。

【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是當代人們研究該歷史時期的重要史料。

第七、【奉天省造光緒元寶甲辰一錢四分四釐 】

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介紹】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藏品直徑:23.7*1.1*5.2g。錢面:珠圈中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圈外上環“奉天省造”,下環“庫平一錢四分四釐”。左右甲辰二字。錢背:中心為蟠龍圖案,上下環英文:1 MACE AND 4.4 CANDAREENS(一錢四分四釐)

第八、【東三省造宣統元寶一錢四分四釐 】

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1907年(光緒33年),清廷將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合稱為東三省。並將奉天和吉林兩省的造幣廠兼併,稱為東三省造幣廠。當年由天津戶部造幣總廠代鑄東三省造光緒元寶一套。而宣統元年(1909年)東三省造幣廠僅開鑄庫平一錢四分四釐的銀幣。東三省一圓、半圓銀元鑄造極稀,很難看到1914年(民國三年)3月至4月,鑄造了東三省官銀號七成色小銀幣。同年,將這批小銀幣改鑄為“東三省造宣統元寶”。我國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奉天(1929年改為遼寧)三省,習稱東三省。

第九、【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

清代的貳角錢幣也很精美,難得一見

介紹】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當時鑄造的是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後來又改成了七錢二分;並規定此類銀元輕重大小及其配色,以便為此分類。由此分類出了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次則三錢六分;再次則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三種。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也正因此引起了之後各省的貨幣混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入不敷出的問題,還可裕國利民。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各省便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也由於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准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於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