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一)方向

疫情還沒有結束,大部分企業開始陸續復工,學校復課看起來遙遙無期。

過去的大半個月,家長和孩子幾乎24小時呆在一起,不知道親子關係有沒有更進一步。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學校開始嘗試網絡授課,家長也跟著忙活,準備各種硬件,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手機支架成為繼避孕套之後最熱銷的產品,可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每個父母的座右銘。

從學區房到興趣班,從補習班到量子波動速讀,只要能幫孩子多跑贏一個同齡人,再大的代價都值得。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父母這麼上躥下跳的折騰,這麼起早貪黑的工作,不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嘛。

為人父母都不容易,這個道理我們是知道的。

我們寫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嘲諷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綁架孩子。

我們只是想更深入的探討一下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需求。

有多少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真實需求。

有多少是希望孩子學了某個東西能光宗耀祖,或者做了某件事後,父母在別人面前說起來感覺倍有面子的偽需求。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呢?

孩子的教育過程是很漫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

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影響孩子成長的要素很多,除了真正的教育專家,很少有人能夠掌控這些要素,避開成長的陷阱。

那些做的好的父母,一定是大體走對了方向的。

純粹靠運氣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你不可能一直有這麼好的運氣。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是在戰略層面上找到了一個方向。

有了這個方向,父母就不容易把自己的幻想當作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就像有了“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這個大方向後,我們的路才不容易走偏。

侵略者是一定要趕出去的,最多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這個過程中,要藉助的外部力量一定要藉助,要團結的內部力量一定要團結,不為一座城池的丟失而懊惱,不為一村一鎮的解放而得意。

這裡的父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孩子,並不是說父母覺得我想要我的孩子成為音樂家,然後從今以後砸鍋賣鐵,讓孩子學音樂。

這個“音樂家”就是很多父母的幻想。

為什麼不是文學家,科學家或者藝術家,偏偏是音樂家。

十有八九是你想成為音樂家,更有可能是你覺得音樂家很好,風度翩翩,收入又高,肯定能吸引無數妙齡拆遷女。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很多父母花高價給孩子報各種藝術班,恨不得孩子長大以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走到哪裡都是備受矚目的小公舉。

父母怕孩子將來掉階層,混的比自己還差,這樣的恐慌我們能夠理解。

但是選擇的路徑卻是南轅北轍,孩子將來能在現有家業的基礎上更進一層,不是應該培養孩子的賺錢能力、處世能力嗎?

不是應該讓孩子成為那個坐在臺下嗑瓜子看戲的大爺嗎?

怎麼搞了一圈,你把孩子培養成臺上表演的人了。

並不是說上藝術班補習班是不對的,而是說不應該帶著父母的其他幻想。

讓孩子學鋼琴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耐心,但不應該成為父母誇耀的資本,也不應該成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的功勞的證明。


二)車牌號

藥家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時隔多年,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藥家鑫事件,我們來簡單覆盤一下。

大三學生藥家鑫深夜駕車撞倒一名女生,他下車查看,以為對方在記自己的車牌號,於是取出隨身攜帶的刀具將對方捅死。案發被抓後,依法判處死刑。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記車牌號這個動作,會讓這個文靜的青年如此害怕,以至於不惜殺人滅口。

在後來的採訪中,藥家鑫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怕他們無休無止的纏著父母”。

藥家鑫死後,其家庭環境逐漸被挖掘出來。

藥家鑫的父親軍人出身,待人嚴厲;母親收入低,主要負責照顧家庭。

母親從小讓他學鋼琴,學不會就打,後來發展到不拿獎就要打,最後是拿了小獎大打,拿了大獎看心情打。

無論藥家鑫拿不拿獎都要被打。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沉沒成本太大了,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為了讓他學鋼琴付出了太多。

剛開始拿獎,父母在人前誇耀,享受著親戚朋友的讚美,心裡很滿足。

隨著時間推移,拿獎帶給父母的滿足已經不能補償花費金錢帶來的痛苦,打他就成了一種情緒補償。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藥家鑫,在車禍撞人以後,腦海中的第一反應是不能讓父母知道,他們會打我。這對他來說是天大的事,以至於他看到對方好像在記車牌號,就毫無理智的選擇殺人。

這當然是極端的案例,但是藥家鑫父母這種心理,依然是很多父母讓孩子學各種東西的根源。

藥家鑫臨死前對父母說:“你們好好活著,我先走先投胎。你們將來走了以後,下輩子當我的孩子,我來照顧你們。”

家庭角色錯亂至此,要孩子來補償父母的情緒,怪不得會導致悲劇發生。


三)尾聲

父母自身需求不清晰導致的情況還有很多。

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量子波動速讀班。正常人一聽這玩意就不靠譜,可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家長上當受騙呢?這些被騙的家長都是錢多人傻的主兒?

都不是。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這些玄乎其玄的課外班,宣傳的時候一定會突出兩點:

玄,聽起來高深莫測,充滿科學道理

見效快,最好一學就會,一練就精

在一個典型的家庭中,女主對剛剛下班回來、滿身疲倦的男主說,我給孩子報了一個特別厲害的班,叫量子......她把銷售人員給她講的東西又講一遍給她老公聽。

男主一聽,這也太難理解,大手一揮,這些事你定就好了。

女主花了大價錢報班,到頭來發現被騙了。

於是女主哭訴,都怪那些騙子太精明,我哪裡懂這些,都是為孩子好,再說其他哪家哪家不也報了嗎。

這個班不吹得玄乎其玄行不行?不行,這樣女主怎麼甩鍋啊。

大家一聽就懂,你還被騙了,你是不是傻,我在外面拼命掙錢,是拿給你這樣糟蹋的?

這個班見效不快行不行?不行,見效太慢女主沒法跟家裡交代。

我在外面拼命掙錢,你在家帶個孩子都帶不好,怎麼一年過去了,孩子的成績一點沒提高啊?

你看,男主外女主內,女方作為傳統的弱勢方,就會拿孩子做加價的籌碼。

父母釐清自己的真實需求,確定一個大致的方向,就不容易帶著孩子跑偏。

你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為了在家庭中爭取更多話語權的行為,在日常生活的矛盾中會暴露無遺。

孩子就像一個暗盒,輸入的東西越混亂,輸出的東西就越混亂,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暗盒的算法。


父母的戰略眼光,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很多父母切身地感覺到很多東西正在變化,他們想方設法讓孩子趕上這種變化。

孩子像一枚工業化時代的火箭,只要發射得當,就能引領潮流。

偏偏父母卻是一門200年前生鏽的大炮,總是啞火。

這時,一批先知先覺的父母找到了出路,他們興奮告訴大家,火箭發射不了,是因為受潮了,拿到火上烤一下就好了嘛!

然而......

另一批父母不屑一顧的說,傻X,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烤一下,然後用錘子狠狠的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