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問:法師吉祥,我生活中妄想紛飛,如何培育專注力?
我聞答:南無阿彌陀佛,你這問題很好。
●●●專注力是禪,禪修的基礎是:在身心中,靜默安詳,心光燭照,不與思維爭辯,不與體驗解釋。
一定要在構成人類的因素中,找到不曾被因素改變的先天。
否則你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修行一生,卻被習氣妄想迷失了靈魂的方向。
臨終時,無法清醒專注的心,自然會被六根六塵,自我體驗的貪婪帶走。
昏沉迷茫的心,被往昔的眷戀愛慾席捲,進入輪迴時就像你回家一樣自然。
修行者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否則你所有的修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真正的自己,是誰?在哪裡?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圓覺經》
這是佛界。
如眼疲倦,瞪發塵勞,覺明為咎,妄起空華,依覺成法界。
這是法界。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楞嚴經》
這是三界。
佛性依覺性而展現,覺性以空性純度,呈現法性光明,光明折射覺性,所顯十方三世宇宙世界。
一切世界與眾生,都是覺性所現過去與未來,而一切現象之本質,都是佛性寂靜遍滿。
故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執迷不能證得!
既然一切眾生的身心中都蘊含著佛性,那麼,佛性必定在眾生身心中有境界標準。
我們要在自己的身心思想中,找到這些標準,就等於找到了回家的路標。
●●佛性在人性中的呈現標準是什麼呢?
我們認為的自我,並不單純指的是,個人意識與人格意志。
個體生命的特徵,是很多種因素聚合而成,我們就概括化地,簡單地將人性分解整合一下。
●●人類生命的構成,有以下幾種因素內涵:
肉體系統,情感系統,精神系統,靈性系統。
肉體系統包括了——細胞、神經、樣貌、成長、衰老、生與死的現象。
情感系統包括了——體驗、感受、經驗、情緒、慾望、喜怒哀樂、痛苦與幸福。
精神系統包括了——認知、意識、記憶、思維、感知、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概念。
靈性系統包括了——覺知,以及覺知內部的靈動力。
佛性在肉身細胞中呈現,是舒緩清淨的空靈,所以我們在禪定中,柔軟身體舒緩安穩,就在接近他。
佛性在情感體驗中呈現,是寧靜純潔的安詳,所以我們堅守戒律,清淨心靈慾望體驗,就在迴歸他。
佛性在精神意識中呈現,是理性清醒的分析,所以我們海量學法,培育正知正見正觀,就在體現他。
佛性在靈性覺悟中呈現,是寂照圓覺的純明,所以我們捨棄身心,熄滅身心內在自我,就在還原他。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道場,最重要的一點,是平時最大程度地“柔軟”身體。
在心靈清醒的狀態中,持續性地,不間斷地,柔軟身體中每一絲肌肉與感受。
柔軟了肌體,也就同時舒緩了心靈感受。
舒緩的心靈感受,就會從緊張的身體感受中,脫離出來。
脫離緊張的感受,就是相對平靜的安寧。
在安寧舒適的身心狀態中,讓安寧的心靈,最大程度地遺忘慾望。
心靈一旦遺忘了慾望的體驗覺受,頭腦就一定會,遺忘建立在體驗之上的思維概念。
失去慾望的心靈,失去記憶的意識,就會自心靈深處浮現出,覺知的透明靈動。
身心內如旭日東昇,覺知深層的靈動力,如太陽般燦爛輝煌,由內而外地,普照身心自我意識。
無須分辨,不要解釋,安祥地柔軟在,覺照明晰的靜默中。
身心深處極盡微妙細膩的,覺受愉悅體驗,會在不解釋、不分辨、靈覺朗照中,蒸發熄滅。
失去覺知者,失去所覺境,所覺乃錯覺,覺者即被覺。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如眼光純澈,從所見景象中,復甦了見世界的明晰普照。
如遮蔽虛空的透明玻璃粉碎,失去折射虛空的玻璃後,虛空失去了廣袤的樣貌,卻復甦了不可得的性質。
你,從自我到無我,從無我到無生,從無生到寂滅。
以凡夫身心自覺聖智,親證自性菩提,朝見本覺如來。
今生你沒有浪費生命,才能報佛恩,也是回報己靈,走向涅槃。
————雙槐佛音
閱讀更多 定西慈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