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時間的車轍踏足過去,總有一些我們覺得抵擋不過的難,卻被無數人經歷過。但只有我們瞭解過後,才會逐漸明白屈原這句話的分量。

生於斯,長於斯,每一座城都是一部史詩。他們的故事會告訴你:你逃避不了,也不能被打倒。

“人在車在物資在”

血肉鑄成“抗戰生命線”

在德宏滇西的崇山峻嶺中,有一條1000公里的滇緬公路,它是通向中國的大陸橋。這條路,記錄了一群民族英雄的熱血年華;踏著這條路,中國人走出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沿海相繼淪陷,日本軍隊對中國實行全面封鎖,妄圖把中國變成一座孤島。為了打破封鎖,20萬雲南各族兒女僅僅耗費287天,一寸一寸、一米一米,用血肉之軀打通了當時唯一一條“抗戰國際運輸生命線”。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路雖然通了,駕駛機修人員卻格外緊缺。在祖國山河慘遭日寇蹂躪時,由著名僑領陳嘉庚積極感應號召、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為運輸物資、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是這樣一群被叫做“南僑機工”的年輕人,他們放棄了南洋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國、共赴國難,衝鋒陷陣奔走在這條抗戰救國的道路上。

他們中,有大學生、有富家子弟、有工程師、有商人……但此刻,他們只有同一個名字——“南僑機工”。這群青年以一種向死而生的姿態,在一次又一次漫天轟炸中,艱險運送抗戰物資,拼死也要活下去。只為一個相同的信念——“人在車在物資在!”

你的童年歡樂無憂,

是因為他的童年在艱辛開鑿。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你的家庭圓滿,

是因為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小團圓”。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你的平安自在,

是因為他們的視死如歸。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風雨飄搖,社會動盪,當國家在危機時,他們挺身而出、英勇獻身。當站上《魅力中國城》的舞臺,德宏各族各行業兒女齊齊吶喊著一聲聲“祖國我們來了”時,熱血沸騰的是他們,熱淚盈眶的是我們。戴軍老師看完表演更是淚流滿面,無言致敬。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尋父赤子心

無名英雄永留存

在德宏的畹町鎮上,修建了“南僑機工”回國服務的紀念塔和紀念館,所有為國獻身的英雄,他們的名字和照片都一起被鐫刻在了館中的一面紀念牆上。但這其中,一張“南僑機工”後人葉曉東與父親空白的合影照片顯得尤為特殊。

葉曉東先生的父親陳團圓,在葉曉東剛滿三個月時被日軍殺害。葉老自幼便沒有見過父親,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何模樣。從此“父親”這個詞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成了一份永久的惦念。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明知自己的父親就在其中,卻茫然不識君。明知自己的父親就在這座村莊生活過,卻依舊無果。英雄無名、前赴後繼,這些平日裡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壯舉,在這一刻,卻顯得尤為沉重。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葉曉東理解父親,也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無旁貸,他只有一個心願——找到一幅父親的照片,將它放到南僑機工紀念館,讓父親與所有曾並肩奮戰的機工們在一起。若有人識得照片中的人,或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或親歷者的後人,您的一條線索很有可能就是一場父子相認的契機。

他走過風雨飄搖的一生,只為找到一張父親的照片

似曾相識,卻又不曾相識。在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中,我們原本以為自己早已理解了他們的偉大,直到看到那雙緊緊攥著相框的手,才發覺,我們遠遠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千里歸國視死如歸,唯有銘記,長眠於滇緬公路上的英靈,才會有歸宿。央視財經頻道《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第二輪競演已經拉開帷幕,一起在國慶來臨之際感受一座城市的“魅力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