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所思•上山下鄉


偶有所思•上山下鄉

知青上山下鄉,共和國曆史上濃重的一筆,成千上萬人的人生命運被徹底改變,一曲無數人共同演出的人間戲劇,在這個有些人所認為的違背社會進步、違背知青擇優意願,所謂毀掉一代人的歷史運動中,怎麼會有青春無悔的口號,還有什麼知青精神,……?

知青問題,是繞不過的話題。但如果用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去思考,也許真的有不得已的合理性一一

*高出生率,人口急劇膨脹,低就業率時代不得已的做法。

*農業不足以拿餘糧養活更多的城市人口時代的做法。五十年代末曾經出現過的工業發展佈局過快,供給得不到保障,向農業農村回調人口的事實。

*農業現代化前的自然或半自然狀態,水利丶種子丶化肥丶土地的開墾不足丶種植技術不發達,等等,不足以保障供給的事實。工業無力反哺農業。沒有外匯結餘可以進口糧食的狀況。過度徵糧則農村困苦不堪。

*工業不發達,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的事實。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悲情角色。知青這一代人並未全部垮掉。客觀上講,知青上山下鄉,讓城鄉建立了橋樑,讓城裡的人對農村有了真切深入內心的理解。

*艱苦的創業年代,有多少人受過磨難,戰爭年代不必說,和平年代,北大荒的墾荒,新疆的建設兵團,青藏公路的建設,成昆鐵路,……,同這些艱難的創業比起來,知青之苦又算得了什麼。

*王蒙老爺子對他下放到新疆的看法就比較現實,說在那個地方,至少有飯吃,留在家裡糧食不夠吃,此外還學了點維語,親眼看到了接觸到新疆。

*從憫農的角度,那些天然出生在窮鄉僻壤的人,也許比知青們更值得同情。知青到農村是苦,是外在強加給他們的。但二者其實都是命運所賜。

*談城鄉差別時,也許站在憫農的角度上,憤然於城鄉差別,可是談到知青,又是一種面孔,似乎有一種人天然該在城裡享福,不能到農村受苦。這種看法自相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