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最近,有茶友將自家的老茶頭送與貝葉品飲,貝葉感激不盡。但在與茶友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對碎銀子很感興趣,卻弄不明白老茶頭和碎銀子之間的區別。

其實對於老茶頭和碎銀子的關係,歷來有不少爭議,有人說碎銀子就是老茶頭二代,也有人說這倆根本不是一個工藝,完全就是兩回事,今天貝葉就跟大家簡單聊一聊。


老茶頭

老茶頭是普洱熟茶發酵時,人工渥堆而形成的塊狀茶。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茶葉渥堆發酵時,茶堆溫度上升,為了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燒堆,需要及時翻堆。而茶葉在發酵的過程中,會分泌出一些果膠把茶葉黏在一塊,形成一團團的茶疙瘩。

製茶人一般會把茶疙瘩從中挑揀出來,解開後再放到茶堆裡,但如果粘的太牢,強行分解就會破壞茶葉。所以會將這些茶疙瘩挑出來另放一堆,這就是後來的老茶頭。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其實老茶頭就是茶葉渥堆時剩下的邊角料,在十多年前,它還是不值錢沒人要的東西。但後來因為老茶頭含有豐富的果膠質和糖分,喝起來順滑、有甜度,所以被各大廠商廢物利用,加以宣傳,身價也開始水漲船高。


碎銀子

關於碎銀子,茶友們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可這碎銀子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讓普洱茶甘拜下風?


貝葉從某搜索百科上查到解釋是這樣的: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不瞭解碎銀子的人,可能不會發現這段話有什麼問題,但這段話裡卻隱藏了秘密。

很多人都以為這碎銀子是最好的老茶頭,但正如上文所說,老茶頭是果膠含量豐富的茶葉。是在人工混合後自然裹在一起形成的,緊結度很高,但不至於泡不開、煮不散。


而商家對碎銀子的宣傳介紹是:

因為外力加壓結塊,然後粉碎、分篩、拋光,具有耐泡、耐泡,不開散,煮不開的特性。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在貝葉看來與其說是運用了“拋光”工藝,倒不如說是人工“包漿”、“打磨”、“打蠟”。由此可見,碎銀子並非是自然結塊,而是人工加工的產物。

據茶友說他泡了十多泡的碎銀子,湯色依舊紅亮,而且泡過後的碎銀子依舊難以捏碎。即便碎了一角,留在手上的也全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渣滓,根本沒有老茶頭泡開時的茶葉樣子。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有人質疑過碎銀子在加工過程中是不是添加了黏合劑,會不會對身體有害。貝葉覺得這要是不去生產車間看一看,還真不敢胡言亂語。但碎銀子的生產線卻是嚴格保密的,車間運作不透明,外人更是難以踏入,這樣的操作貝葉也表示疑惑。

茶馬互市

其次,“碎銀子”這個概念是由龍園茶業提出並研製銷售的,在碎銀子沒有火之前,它叫做茶化石。從2009年開始就有茶企推出茶化石這款產品,但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3年,更名叫做“碎銀子”之後,讓它一夜爆紅,身價高漲。

可這“碎銀子”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這也是貝葉不得不吐槽的一點:“在茶馬古道的時候用碎銀子代替銀兩交易”這種說法,在貝葉看來極不科學。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茶馬古道最早起源於唐朝的“茶馬互市”,到清代中期就已全面停止。而普洱熟茶的渥堆發酵技術,是在1973年才開始重新嘗試,1975年才在昆明茶廠試製成功。

這碎銀子又是如何穿越到幾百年前的茶馬古道上代替銀兩作交易用的呢?至於“寧喝一兩碎銀子,不喝十斤普洱茶”這句話,更是商家的誇大宣傳。

普洱“碎銀子”,堪稱智商稅收割機,它究竟是何來路?

貝葉搜索了一下碎銀子的價格,大多居高不下,特別是後來居上的糯香碎銀子,價格更上一層樓。這些碎銀子裡或許有因為噱頭而身價高漲的,但也有真材實料,用上好原料製成的,所以價格也理應貴一些。至於怎麼選擇,還要看茶友們自己的需要。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老茶頭和碎銀子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如果你對碎銀子有一種獨特的深愛,那貝葉建議茶友們在選擇產品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