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袁大头值多少钱,换成如今的价钱是多少

民国的货币波动很大,不同时间铸造的银元质量都不一样。

所以咱取个确定一点的,即最初的袁大头。

古今货币的换算通常有两个方法!

一个金价、一个物价!

但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太客观!首先金价,其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是非常大的。就拿民国时期来说,因为战乱其不同时期的金银兑换比例差别是很大的。比如一战时期,列强都打架去了,国内形势不错,白银暴涨,金银比是1:15,当时民国那些有钱人个个身价暴增啊,什么民族企业都还发展得不错,好多大资本家都是这时候发的家。而一战结束后,白银价值开始暴跌,金银比达到了1:40,降了两倍都不止,于是乎大家都没钱,开始新一轮的军阀混战。

越打越没钱,到了1932年,都快1:80了。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算一下:

按照当时的《国币条例》规定:一块袁大头铸造花费需要六钱四分八厘“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而按照旧制1钱应该是等于3.72克,一块银元差不多24克的纯银。而当时的金银比还没有暴涨,大概就是在20到30这个范围波动。所以一块银元差不多相当于1克黄金。

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块银元以现在的金价算差不多350块左右!

然而你如果用当时的物价来换算的话,情况又不同了!

在一战爆发前,即银元价值还未出现大波动的时候,其米价在每石6块左右,注意是旧制,一块银元差不多能买30斤大米;按现在算下来也就一百块左右。这还是建立在其生产条件落后,米价相对占比高于现代的那么一个时代。

所以这个出入就很大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依据当时人们整体的一个生活环境来比较。1917 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对曹家渡工人聚居区做过一个社会调查

得出了以下结论: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常见男工谋10 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城市一个五口之家的月开支15块;而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过10元。也就是说,如果夫妻生育了2个孩子,上面还有1个老人,就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出去做工,妇女也必须出门打工。

仅仅从生活开支来看,咱们现在一线城市五口之家,如果没有房租、车贷、房贷等额外开支,仅仅算基本日常生活开支的话,一万块还是能拿下来的。这就意味着那时候的一块银元至少得600块。

如果从工资来看,一个月6000的收入,虽然有些低,但结合当时工人们实际相对较低的地位,其实不算低了。

咱再除去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所导致的一个误差,一块银元500块是少不了的。甚至于会更高,吳清源先生曾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过。民国初年他们家佣人的工钱仅仅两个大洋,即使是鉴于当时可能包吃住和佣人较低的工资水平,一块银元怎么也不止现在500块。

所以,这个波动还是很大的,只是相对客观地反映。主要还是得看你的参照是什么,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标准。如果参照房价,那根本就没法比了。

这仅仅是民国初年,一战过后,随着金银比的上升,银元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像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一个月有300块银元,年薪百万了都,不科学。不过,即使如此也不会低多少。鲁迅先生写过,在当时4个人,东来顺一顿火锅,1块大洋,有酒有肉。一个四人餐火锅,200到300。

由此来算,鲁迅先生绝对是高收入人群啊。不过,当时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才8大洋,倒是有点低了,估计更多的是有点咱们现在学生兼职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