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當下的“失”也是另一種“得”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01

佛家說:色即是空。

色其實並非單指女色,而是涵蓋了所有的外物,佛家說的六根清淨,就是自己眼、耳、口、鼻、舌、身、意,對於外物的感知,“色”涵蓋的也是世間所有的外物呈現,而這一切萬物或許都是空無。

人生的一切都是有定數的,人生的得到與失去也早就註定,而過分的貪慾,不過是到頭一場空的徒勞。

生活中,有太多因為過度貪得而給自己惹來的災禍,比如違背道德與法律而行使的過分手段,都是因為過度貪得而引來禍患,最後也會因為過度貪得付出代價。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無論是吃飯,穿衣,又或者對於物質的追求都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與平和,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古人常說這樣一句話:有福不可盡享,有事不可做盡。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建安五年的時候,曹操攻下了下邳,這個時候袁煥在曹操手下當都尉。

攻城之後,城內積存著呂布的很多財寶,曹操就讓手下的人用車子去裝,隨心所欲的瓜分財物,那些官員爭先恐後的去搶奪,只有袁渙與眾不同,沒有挑值錢的東西,而是拿了一些書和口糧就走了。

別人見了都問袁歡:“為什麼只拿了這些東西?”

袁渙說:“行軍的時候口糧是不可少的,我只拿這些東西也沒有別的意思,沒想到竟然引得大家的讚賞,我心內不安呀。”

曹操知道之後對於袁渙更加尊重了,袁煥深受曹操賞識,得到曹操的很多賞賜,但都被袁煥贈送給了別人,自己也不購置產業,也不積攢財物,缺少什麼東西也坦然的求助於人,行為端正,也深得曹操敬佩。

而且最重要的是,袁渙正是因為自己的追求適度,在亂世年月,才保得自己平安。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02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那些可口的美味佳餚都是容易傷害腸胃的毒藥,如果只吃五分飽,並不會再受到傷害;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都是導致身敗名裂的媒介,只是享受五分,便不至於事後悔恨。

凡事保持適度,再美的景緻經常遊覽也會索然無味,再美味的食物隔三差五去吃也會有膩的時候,所以,任何事情只求五分飽,便是“有福不可盡享,有事不可做盡”的道理。

因為事物之中有一個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過分的追求盈滿,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而我們所提倡的適度,其中更存在著我們未曾認知的福分。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古代著名詩人王勃,年僅16就寫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一千古名篇。

然而當年少輕狂的王勃正要一展身手,釋放才華的時候,卻因為不小心得罪了高宗,被革除官職,逐出沛王府,無量前程也煙消雲散。

後來辭別長安之後,就開始了他的巴蜀漂泊之路,過一段時間,他被補授為參軍,但是同樣因才華外露遭人陷害,剛好遇見朝廷大赦天下,才撿回一條命。

當經過一系列的挫折與低谷之後,再無留戀仕途的意圖,決心隱居創作,便收拾的行李,踏上了旅程。

正是王勃一次的歸隱之旅,才有了名流千古的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佳句流傳於世,更因他的豁達和坦然,才塑造了《滕王閣序》這樣詞藻華麗,文筆傲然的優美詞章。

古往今來,除了詩人留下的千古佳句能夠流傳於世之外,許多有大成之人,無不是在放下了一些事情之後,才成就了當下的美好,而在這背後,潛藏的也是舍與得的關係,更是看淡世俗的那一份坦然智慧。

人生不可貪多,一切自有定數

所以凡事不求盈滿,一切適度,不要為任何不滿足而感到遺憾,當下的失也未必不是另一種得,所以不要過度祈求生活的未知,一切順應自然,人生總有更好的一種生活在等著你。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