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所有人

不知不覺《歡樂喜劇人》已經開播兩期了

這檔節目也走到了第六季

主持人郭德綱在節目開始之際說道“這一期節目要突出一個新字,採用新喜劇,新形式。”

有很多人評論“這個節目淨愛捧德雲社的人,都沒什麼意思了”

喜劇本來就是一個需要與觀眾互動的藝術形式

在這種青黃不接中貌似“喜劇”也落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經典的喜劇形式後繼無人,新興的又難以獲得觀眾的認同

就像現在提到喜劇,公認的喜劇界優秀的人才也只有沈騰、馬麗等開心麻花的人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沈騰和馬麗的喜劇時代


彈幕的評論說“趙本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喜劇的重擔不能光壓在趙本山們的肩膀上,喜劇的表現形式也不僅僅只有小品而已。

這一點觀眾們都心如明鏡。

說到傳承,在第二期的《歡樂喜劇人》中出現了潘陽和鞏天闊,兩人分別是喜劇界大腕潘長江和鞏漢林的兒女。

兩人的表現如何呢?

最終結果是進入待定席

雖然還有一搏的機會,但是和德雲社的孟鶴堂周九良的直接晉級相比明顯還是差了一點。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孟鶴堂和周九良


他們表演的節目叫做《蒙娜麗莎你別鬧》,是對達芬奇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另一種視角的解讀,立意可以,但是不夠貼近生活,俗話說就是不夠好笑不貼地氣,觀眾可能難以get到這個點。


此舉也恰好說明了新的喜劇人想要創新,努力融入與本土喜劇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新興的一些表演方法和形式的想法,這個節目中有舞臺劇的影子也有話劇的痕跡,故事也是採用的國外的內核,表達的卻是古典的相愛之人難以走到一起的永恆主題。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喜二代”潘陽和鞏天闊


這種創新雖然在這次的亮相中輸給了中國傳統的相聲,但是正如這檔綜藝一開始所標榜的創新一樣,總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國人首次接觸到喜劇的形式可能是相聲小品走進春晚舞臺,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麵條》作為第一個意義上的小品為大家熟知,那個時候網絡沒有現在發達,電視是大家瞭解世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春晚到如今來說都是最有國民度的一個節目。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第一個小品《吃麵條》


而後,1990趙本山攜小品《相親》上了春晚,與之相關的宋丹丹也成為共同的時代記憶,這些年,郭冬臨,蔡明等人都因為春晚和小品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比較鼎盛的時期。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趙本山的《相親》


所以相較之下,一直耳濡目染的逗哏和捧哏的這種幽默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這可能也是在喜劇人的舞臺上,目前來說這種形式的表演表現更為優良的原因之一。


隨著喜劇的發展,它有了更加多元的形式,然而,曾經的《武林外傳》《家有兒女》已成為情景喜劇的扛把子和經典,電影《夏洛特煩惱》的成功現今也難以復刻。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兩部現象級作品


喜劇能否有新機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人,這個人大有講究,喜劇不僅僅是令人捧腹的段子和應接不暇的梗,真正可以抓到喜劇的“喜”的外表,又能雖喜不傻,跳脫於外感受到喜劇內核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正劇和悲劇的把握雖不易但大有人在,喜劇的精髓得到吸收難並且少有人。


喜劇未來的發展猶未可知,這些嶄露頭角的新人們是否能成為下一個喜劇界的前輩也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不管怎麼樣既然“江山代有才人出”也就不擔心能否“各領風騷數百年”了。


他們,當真是虎父無犬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