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職場潛規則:“白人菜鳥能轉正,我卻永遠是臨時工!”


墨爾本東郊的一處民房裡,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蘭正在收拾房間。她的動作多少有點心不在焉,明明手裡拿著東西,眼睛的餘光卻一直盯著桌上的手機。

她等一條短信,一條非常重要的短信。

震動聲響了,蘭急忙撲了過去,她抓起手機,屏住呼吸,滿懷期待地打開了短信。3秒鐘後,她幽幽地嘆了口氣,把手機放下,開始繼續收拾屋子。

“這周只給我排了一天班,下週沒班。”蘭告訴今日澳洲App記者。

“我在澳洲蹉跎了好多年啊……有證有經驗的我,卻永遠幹不過白人臨時工!”說到這裡,蘭又嘆了口氣。

蘭原本在國內從事教育工作,賺的雖說不算太多,但總算也能知識分子自居,生活過得也還不錯。不過,這一切在她的不惑之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蘭遠嫁澳洲,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移民,雖說來時懷抱著過上更好日子的願景,可迎接她的,卻絕非一帆風順。

“我一開始就知道,國內的職場經驗絕不適用於澳洲,想要在這裡工作,必須遵守這裡的規則,所以,我去考了醫療接待和滅菌的證書,希望能在醫療衛生行業裡找到工作。”蘭說,“按照這裡的工作規則,你必須有證書和工作經驗,這是所有行業澳洲的起碼入職標準,對嗎?可是,只有當我真正開始工作,我才知道這行的水有多深!”

澳洲職場潛規則:“白人菜鳥能轉正,我卻永遠是臨時工!”

“雖然在明面上,做這些工作必須要有證書加經驗,可在我工作的私人醫院,一切都是我的白人經理說了算!她的朋友(也是白人)沒有證書,也沒有資歷,卻被直接錄用了!而資歷證書齊全的我,卻連一個機會都沒有……”

“我不甘心,在醫院的網站上搜到了院長的聯繫方式,直接去郵件聯繫了院長。院長就問經理,這個求職的有證書有經驗,為什麼不給她機會?這時候,我才被錄用!”蘭告訴記者。

雖然邁進了醫院的大門,但蘭發現自己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她即使是想努力工作賺錢,也不一定有機會。“經理的熟人只比我早來三個月,卻天天排班,而我,只有每週一天的輪班。如果沒人請假,我根本沒機會!”蘭回憶道,“整整兩年,經理的這位白人朋友一直壓在我頭上,即使沒有任職的資格,卻總是負責檢查我的工作。直到第三年,由於有人離職,我才排上每週3-4天的班!”

澳洲職場潛規則:“白人菜鳥能轉正,我卻永遠是臨時工!”

在蘭看來,自己雖然努力工作,卻總是遭到白人經理的排擠與厚此薄彼。“經理用醫院的公費讓自己的熟人讀證書,對方沒讀上,卻依然被安排了各種肥差。我明明工作很努力,每週卻被排了最少的工時。”蘭告訴記者,“尤其是年底的時候,她知道我英語不好,卻刻意把年終評定寫得龍飛鳳舞,要我簽字……”

“我怎麼敢不籤呢?可簽完回到家一查,全是無中生有陷害我的事兒!後面她還逼我籤協議,禁止我在社交媒體上談論自己的工作!”蘭回憶道,臉上露出了一絲苦澀,“我說我不想籤,除非你能證明我做錯了事情……結果,她居然說,‘你拒絕簽字,我也會告訴院長你這麼做了!’”

蘭說,自己當時就崩潰了。在她看來,自己長期遭受著職場的欺凌與迫害,讓她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於是,她選擇了申訴。

可是,申訴的結果卻出乎她的意料。

“我去過工會、公平委員會,甚至反歧視辦公室,可得到的答覆全部如出一轍:‘經過我們的調查,沒有任何欺凌行為發生。此事到此為止,祝你好運’。”蘭回憶道。

蘭說,自己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然,怎麼辦呢?我們還需要生存,而在澳洲,普通人是打不起官司的,”蘭告訴記者,“打官司要耗費無數的財力精力,我會一直處在這種受傷的狀態,可日子還要繼續……”

“其實,我在國內也算是文人,做過教師,也做過培訓,我之前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漂洋過海,在另一片土地上做這種中國人眼中極其下等的工作,”蘭告訴記者,“可這裡收入高啊……醫院清潔工收入等於國內一個大學老師的收入,如果是半職、全職,那過得就更是非常愜意了。”

蘭說,或許是自己運氣好,從私人醫院離職後,在一家公立醫院找到了另一份臨時工的職位。她拼命工作,想要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幾年下來,自己依然只是一名清潔工。

“轉正哪有那麼容易呢?這幾年,我提交了不知多少次轉正的申請,可每一次都被無情地駁回……明明我有證書、有經驗,可得到崗位的,卻總是沒有任何經驗的白人……”蘭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好像看明白了一些事情,“然後我才發現,哪裡都一樣。幾個亞洲膚色的,臨時工哪怕十年都轉正不了,而白人不管什麼經驗,來了就是全職半職,或者馬上就轉。”

澳洲職場潛規則:“白人菜鳥能轉正,我卻永遠是臨時工!”

“或許是因為我中國人的身份吧……畢竟是到人家白人的地盤上搶飯吃,如果我是白人,估計,就和那些人的待遇差不多了……”

在採訪的尾聲,蘭給記者講述了自己最近參加的兩次面試,是同一家僱主提供的兩個清潔工職位。“你知道嗎?那兩個白人就象約定好一樣,第一次A不參加,所以B得到了職位。第二次A參加,A就直接得到第二個職位,”蘭苦笑著說,“我呢?在這面試裡,就像是個陪襯和笑話。經理有一萬個不給你的理由。”

“你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嗎?裡面那個黑人,申請假釋無數次,卻每一次都被拒絕。他們總有不給你的理由,就像不給我一樣。”

蘭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澳洲上演。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在找工過程中,那些華裔姓名的申請者往往面臨著極度的競爭劣勢,他們獲得面試機會的概率僅為白人競爭者的五分之一。

悉尼大學的副教授喬杜裡(Shyamal Chowdhury)在一份研究中表示,申請者若將華裔名字改為本土化的名字,獲得面試邀請的可能性將有效提升兩倍。

“寫有‘白人’名字的申請者獲得面試邀請的幾率為12%,而寫有華裔名字的求職者僅有4.3%的幾率。統計學上的種族差異極其顯著。而華裔改用本土化名字後受益良多,他們獲得面試機會的幾率為8.2%,”喬杜裡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