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何為“同人”?來自日本與歐美的對照

日本二次元文化中的漫畫同人誌是中國大陸網絡同人小說的文化根源及直接開端,這一觀點多年來一直是同人圈與研究界的共識。包括“同人”一詞在內的中國當代同人文化的種種規約,也多數來自於日本的二次元文化體系。

作為一個幾經演化含義複雜的文化概念,“同人”最初來源於日語的“どうじん”一詞,意為“同好,志同道合之人”。1885年,日本文學團體“硯友社”發行了會刊《我樂多文庫》,從此,這種由志同道合之人出版的書刊雜誌便被稱為“同人誌”(“志”在日語中是刊物的意思)。由於當時的同人誌絕大多數屬於非商業性的出版物,“同人誌”亦一度成為私人出版物的泛稱,而“同人”則意指“內容或製作方式不具商業考量”的出版行為。可以說當時的“同人”一詞和現在的“同人”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同人誌上所刊載的作品也都是作者的原創。1916年,“東京漫畫會”發行了第一本漫畫同人誌,至此日本的同人誌被分為文學與漫畫兩大類型。現代意義上的“同人”概念便是由日本的漫畫同人誌文化漸漸衍生而來。20世紀60年代後,漫畫日漸成為日本青少年們最主要的閱讀出版物之一,日本的漫畫產業亦從最初的以漫畫同人誌為主要發售形式一躍升至大企業規模化的商品生產(日本龐大的漫畫市場70%都由集英社、講談社和小學館三大出版社所壟斷)。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幾大主流漫畫雜誌連連創刊,無數小型漫畫雜誌的數量和種類亦急劇攀升,與此同時,商業化的漫畫單行本的出版也突飛猛進,僅1983年一年,漫畫單行本的銷售額就比上一年增長了二十個百分點。漫畫產業的繁盛推動著日本動漫電玩文化爆炸性的瘋長,使得各類當紅作品大受歡迎,形成了龐大的粉絲群體。出於對原作的狂熱的喜愛,這些粉絲紛紛組成同好會,創作了許多基於原作的衍生作品,於是改編商業作品來繪製外傳的漫畫同人誌便逐漸成為同人界的主流。

至此,與現代同人意義相似的“衍生類”漫畫同人才開始大行其道。日語中的“同人”一詞也由“刊載在私人出版物上的同好們的原創作品”逐漸向“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的衍生創作產物”轉變。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動漫文化流傳至臺灣和香港,港臺青少年在追看動漫作品的同時,亦接受了日本的漫畫同人誌文化,並開始主動模仿日本,以動漫集會(同人祭)的形式開展同人活動和創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大約在90年代中期,衍生類的“同人”概念經由港臺地區以盜版漫畫的形式輾轉進入中國大陸,此後中國大陸的同人活動逐漸開始發展。現在的日本和港臺地區,“同人”及“同人誌”的概念雖多數指代衍生作品,但仍然包含了一部分的原創作品,不過在中國大陸,“同人”一詞則專指衍生自其它作品的二次創作產物。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同人圈及相關同人活動也藉助網絡平臺的東風,逐漸由原本封閉獨立的小眾文化向開放的大眾文化滲透與演變。從歐美影視到日本動漫與韓國遊戲,尤其是中國的網絡文學,同人創作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當代文化現象日益壯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人”現象實質上是商品經濟及消費文化發展到極度繁盛時期的產物,是伴隨著現代化大都市的出現而興起的,消費者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創作的文化變革的表現之一。早在20世紀初期,中國與歐美都曾因都市通俗小說的繁盛而先後出現與現代意義上的“同人”性質一致的文化現象。

如果僅從“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活動及其產物”這一意義上來看,衍生類同人在日本出現的時間已經是20世紀80年代;而歐美的Fan Fiction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晚清通俗文學中的反案小說則誕生得更早,隨著現代都市商品經濟和消費文化的繁榮發展,在20世紀初期甚至曾有過“商業化同人”的出版熱潮。

在歐美,這種愛好者們基於他人創造的人物、背景、故事情節等進行的再創作被統稱為“Fan Art”,表現為以Fan Fiction(粉絲小說)為主要形式的Fan Culture(迷文化)。它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由於簡·奧古斯汀的作品和福爾摩斯系列作品的風行,出現了一大批小說粉絲,這種由粉絲組成的群體被稱為Fandom(粉都)。Fandom的出現被一些研究者認定為“literary Fan Fiction(純文學粉絲小說)”的起源。至20世紀30年代,歐美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大眾文化十分繁榮,圍繞著各類優秀的商業作品,產生了大量該作品的粉絲。粉絲們為了方便內部交流,逐漸出現了粉絲們自己出版的雜誌“Fanzine(粉絲雜誌)”,這些早期“同人誌”性質的刊物主要用於刊載粉絲們對商業作品的評論、讀者討論、小道消息和少量“業餘”的故事。1967年,隨著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Star Trek)》第二季的熱播,其相應的Fanzine上出現了大量Fan Fiction創作,其形式包括詩歌、繪畫、歌曲、小說等,Fan Fiction這一專業名詞這才正式出現,並首次引起人們的注意。

晚清反案小說:中國同人小說的本土化淵源

在我國,類似同人的創作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元代,如王實甫的《西廂記》可看做唐傳奇《鶯鶯傳》的同人,《三國演義》可看做《三國志》的同人等。但真正意義上以粉絲群體為創作主體,通過刊物發表的現代意義上的同人小說,當屬二十世紀初隨著通俗小說發展繁盛而出現的反案小說一脈。

反案小說指藉助原有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來寫自己的故事的小說類型。其中一部分作品由於其所述故事開始的時間點在原著故事結束的時間之後,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續書及續集的概念,因此這類反案小說有時候會被直接冠上續書或續集的書名,但實際上還屬於反案小說的範疇。因此本文中並不區別稱呼此類小說為續書,一概稱之為反案小說。

這類小說在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說創作中曾一度流行,當時幾乎每一部稍有影響力的暢銷小說,都有他人為其寫的反案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秋海棠》的反案小說《新秋海棠》。當時連載《秋海棠》的《申報》副刊主編周瘦鵑是作者秦瘦鷗的好友,周家的三個女兒都是《秋海棠》的忠實粉絲,看到結局時秋海棠悽慘而死,紛紛哭求父親讓秦修改結局。被秦瘦鷗拒絕後,周瘦鵑乾脆親自捉刀,創作了《新秋海棠》一書,不僅將本該慘死的秋海棠救了過來,最後還讓他做了封翁,實現了完滿的大團圓結局。

“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周瘦鵑《新秋海棠》

張恨水的《啼笑因緣》亦有很多反案小說,人物還是樊家樹、沈鳳喜、關秀姑等,不過反案小說的作者把他們放在另外一個場景中,看這些同樣的人物在不同的場景中是如何應對的,主人公的性格一般與原著相同,但在新的“難題”或“機遇”中,將會產生不同於原著的新的故事及發展。這與現在“同人不同文”的同人小說基本一致。

當時反案小說的作者大多是原著的忠實讀者,這些“同好”們雖然沒有專門刊載反案小說的“同人誌”類雜誌,但是四大通俗小說雜誌中的《月月小說》、《繡像小說》等對反案小說都多有刊載。由於舊中國幾乎沒有版權、著作權等意識,衍生類的反案小說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在正規文學雜誌上刊載,反案小說作家與原創小說作家一樣獲得稿酬,可以以文維生。再加上當時出版業的發達,不少反案小說都是跳過雜誌連載,直接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發售。可以說晚清民國時期的本土同人文學曾一度非常繁榮,並且既不同於日本同人誌僅限於同好的小圈子內部私下交流的封閉,也不像歐美地區迫於版權問題無法涉及營利的桎梏(歐美的網絡作家在創作Fan Fiction時,首先要發表棄權聲明,如在文章開頭的文案中註明版權屬於原著作者,同人文不得用於商業營利等。),中國本土的同人文化在晚清反案小說發端時期是開放的、公開的、大眾的、營利的。

從時間上看,中國本土的同人小說發端遠早於歐美和日本。現代意義上的同人——反案小說,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便已在本土的通俗小說中出現了。

有據可查的最早在報刊上連載的反案小說是1905年9月19日,吳趼人署名“老少年”所撰的《新石頭記》 。書中主要講述賈寶玉曆經幾世之後想酬補天之願,便蓄髮下山,巧遇在上海經商的薛蟠,遊歷晚清上海。他看新報、吃西餐、參觀炮彈廠、鍋爐廠、水雷廠、畫圖房、洋槍廠、鑄鐵廠等,大開眼界。後來到北京,時值義和團大鬧北京,八國聯軍進京,看到義和團民諸多醜態和騙人伎倆。冬盡春來,寶玉回到上海,聽演講,到漢口談維新,被官府緝拿。被朋友救出後,北上游歷,走入一個烏托邦世界“文明境界”。經老少年介紹,見識眾多先進科學發明,乘空中獵車,獲大鵬鳥,坐獵艇,過太平洋,遇人魚,得海鰍,到南極,取海貂、珊瑚等寶物,還參觀了學校、工廠、市場等地,最後見到文明境界的締造者東方文明,實為故人甄寶玉,已償補天之願。這種反案小說已經不像高鶚續《紅樓夢》那樣僅對原著做故事的補全,而完全是藉著已有的人物形象去表達對現代社會的思考和對未來中國美好願景的期望與祝福。

“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吳趼人署名“老少年”所撰的《新石頭記》

又如陸士諤的《新水滸》,講述英雄得知朝廷已經維新改革,梁山也要改變依靠“打家劫舍”來維持的“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不分貴賤”、“無問親疏”的大鍋飯政策,於是吳用提議成立梁山會,宋江則指派眾會員下山,各騁所長,經營種種新事業,借林沖、魯智深等人物形象大寫社會經濟生活改革。

再如陳景韓的《新西遊記》中,作者讓《西遊記》中的幾位人物到晚清上海遊歷一番,見識了各種醜陋的奇聞怪事,用以揭示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煮夢的《新西遊記》則讓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百般變化,化作學生、嫖客、警察、政客、妓女等,一一演繹各種人物的醜態,演繹了一出清末民初時期都市浮華背後的眾生“現形記”……細讀這些文本,你甚至會發現不少與網絡同人穿越小說非常相似的情節套路,小說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也已相對成熟。可以說這些晚清反案小說早已跳出了所謂“紅樓續書”類型的桎梏,成為將現代思想注入古代文本的一種獨特的再創作文類。

然而如此自由生長,繁榮璀璨的中國晚清反案小說之花,雖然最早盛放,卻遺憾地並沒能在中國大陸傳承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學家們針對以鴛鴦蝴蝶派為首的通俗文學大加鞭撻,除了原本始終存在的雅俗之爭外,還涉及中西文化、新舊文化等對立矛盾。通俗文學傳統被一再打擊壓抑,至1949年建國後,晚清通俗文學傳統在中國大陸一度徹底絕跡,時間長達三十年之久。

如今對於以80後90後為主的同人愛好者來講,反案小說這一概念實在是聞所未聞。由於對本土通俗小說傳統缺乏基本的認知,一些同人圈內人士甚至對某些研究者動輒追溯到紅樓續書、三國故事的作法感到反感和牴觸。在同人圈中,談到晚清時期的紅樓續書,他們大多認為是和高鶚續《紅樓夢》一般的續寫故事,而非粉絲的再創作;至於三國故事的演繹與改編在他們眼中則不具備“同好”創作的性質,屬於牽強附會,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真正的“同人”。殊不知反案小說中的紅樓續書和三國故事與當今網絡文學中的紅樓同人、三國同人不僅多有類似,有些甚至連內中思想都如出一轍。

斷代後的中國當代同人:從屬於二次元文化的舶來品

通俗小說傳統中的反案小說在大陸經歷了長時間斷層,被歷史遺忘,無人知曉;而歐美的粉絲小說限於則地域及政治的原因,傳入中國大陸地區的時間比之日本動漫同人晚了幾年;再加上在文化接受方面,粉絲小說的西方文化不如日本動漫的東方文化更“接地氣”;這一系列原因直接導致了2006年以前中國大陸同人小說界幾乎被日本動漫同人全面佔領的局面。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同人”一直被視為二次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網絡普及、同人小說大量發表在網絡社區之前,大陸的同人創作及傳播大部分依託於動漫類雜誌平臺。動漫類同人繪畫以及一部分同人小說最早在這類雜誌上出現。比如《夢幻總動員》2000年第一期上刊載了《銀河英雄傳說》同人歌劇,伽萊蒂迦創作的《三幕歌劇:皇帝萊因哈特的婚姻》,第二期開始了吉川明靜的《GUNDAM(高達)》系列同人小說《0079》的連載,2000年10月開創固定專欄《同人無罪,惡搞有理》並介紹了同人的概念:“同人就是用其他作品的世界觀或人物來創造自己的作品”。

“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夢幻總動員》雜誌

由於愛好者天然地希望對喜歡的作品進行更深的佔有,而當時的大環境無法提供給他們方便交流愛好體會的平臺,以中小學生為主的動漫受眾群體既沒有經濟條件組織同人誌的出版刊印,也無專業繪畫的技巧,像港臺地區那樣完全模仿日本動漫同人誌活動的模式自然無法在大陸獲得普及。在電腦尚屬於精英奢侈品的時代,藉助動漫雜誌的讀者投稿平臺進行動漫同人小說的創作,成為中國大陸動漫愛好者們自然的選擇。

如《新幹線》雜誌,1999年創刊之初只是在刊載動漫資訊之餘接受讀者的同人小說投稿,有時會將優秀投稿刊印成小冊子做贈品,後來由於投稿的數量及質量都很高,幾期之後就開闢了單獨的《新幹線小說》。《漫友》也於2003年六月推出《漫友Story100》連載奇幻玄幻等面向青少年的幻想類小說,其中便有一些動漫同人小說,也就是《新蕾》的前身。與此同時,隨著電腦與網絡開始在國內普及,動漫愛好者中的少數精英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了最早的一批以動漫為主題的網站,原本寄居於高校BBS上動漫板塊中的少數同人小說創作很快消失,專門的ACG圈同人創作脫離了“教育網”的高校精英圈,開始在中國大陸的“公眾網絡”上嶄露頭角。如1998年創立的“桑桑學院plus”、“妖精之翼”等動漫粉絲的個人網站,又如1999年11月創立的《電子遊戲與電腦遊戲》雜誌及《夢幻總動員》雜誌官方網站“NEWTYPE網絡社區”等一批專業動漫網站。這些以動漫遊戲為核心的網站為愛好者們提供了交流、交友、分享、展示的網絡平臺。此時,幾乎每一個動漫板塊及個人站中都有有關同人的相關內容,比如桑桑學院plus便設立了“同人樂園”、“演繹空間”兩大同人板塊,一度被早期同人圈尊稱為“聖地”、“同人啟蒙地”。NEWTYPE網絡社區亦開設了“同人論壇”版塊,版主就是當時《夢幻總動員》的編輯,現在《文藝風象》的主編落落(趙佳蓉)。

“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新幹線小說》

2006年左右,隨著紙媒雜誌的衰落,以同人為核心的一大批專門網站亦建立起來,比如現今的隨緣居、LOFTER、HJJ同人板塊以及大量單一作品同人的專門網站等,同人活動的大部分被轉移到網絡上進行,逐漸發展為現在的以網絡同人小說創作為主的局面。正是由於這一歷史現實,時至今日,雖然歐美日韓及中國本土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滲入中國大陸網絡同人小說創作中,但動漫題材的數量仍然佔據很大比重。

那麼,在這一現實的大環境下,追溯本土晚清通俗文學傳統對中國網絡文學的創作發展和研究還有怎樣的意義呢?

各國“同人”文類的創作,都離不開其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日本現代意義上的同人雖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其文化淵源來自日本本土的同人誌文化;歐美現代意義上的同人是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粉絲小說,其文化淵源亦來自其本土的迷文化(Fan Culture); 我國的網絡同人小說創作也本應承接通俗文學傳統,雖有時代的斷代,但本土文化淵源所誕生的核心內質及敘事母題卻仍有一脈相傳之處。

現在的“起點流”網絡穿越小說在很多方面都和晚清民國的通俗小說一脈相承。只不過網絡穿越同人小說往往是一個現代的無名之輩穿越回古代,依靠現代的科技文明與技術,扭轉由盛而衰的國家命運;而晚清的穿越同人則是以來自更古老時代的古代英雄,帶著盛世強國的自信,扭轉現代社會的頹勢,同樣希望實現國家富強,盛世一統的願望。由此觀之,中國通俗文學傳統的某些核心內質,並未隨著時代更迭、媒介進步而改變消失;甚至恰恰相反,隨著網絡文學的繁榮發展,很多斷代百年的通俗文學現象還會在網絡文學中重新出現,印證延續。(本文完整版首發於《百家評論》2019年第一期,有改動,註釋從略。)來源: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