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做人最忌諱的,是太有身份感

夜讀丨做人最忌諱的,是太有身份感

夜讀丨做人最忌諱的,是太有身份感

諸葛亮曾說:“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心,勿持功而失信。

自恃身份,臉上寫滿優越感的人,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還會處處樹敵。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如果你要得到的是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的是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做人最大的教養,是沒有身份感。不以勢壓人,才會得到他人的敬重。

夜读丨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別讓優越感,毀了自己的教養。

倉央嘉措說:“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許多人以為,尊重是一種仰視,是弱者對強者的崇拜,是小輩對長輩的恭敬。事實上,尊重是一個人的教養,從不對上卑躬屈膝,對下目中無人。

生活中,也會有許多人會不同程度地擁有某種優越感,比方說職業優越感、長相上的優越感、見識上的優越感等等。

問題不在於擁有優越感,而在於它的輸出方式,不能以不適當的方式,如高傲、顯擺、表功、打壓別人等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

優越感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果應對方式不當,就會走向反面,使人們對自己敬而遠之。

真正情商高的人,懂得在客觀的優越中不去滋生主觀的優越感,而是把優越感留給對方。

二戰時期,有一張照片廣為流傳,記錄的正是英國國王到倫敦的貧民窟視察的狀況。

只見他站在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前,禮貌地對裡面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

事實上,真正有教養的人,早就忘了自己的“身份”,放下了自己的優越感。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員,雖然有貧富之差,但沒有貴賤之別。

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裡,便藏著自己的教養。

夜读丨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迷戀身份感,是一種無知。

劉慈欣曾說:“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梁衡說過一個故事。

曾經有大學教授寫了一書稿,投之某出版社,數月無迴音,便寫信去催問。

內容只一句話: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個頭銜,包括"享受津貼",佔了大半頁紙。

那個編輯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頁紙照抄了這20多個頭銜,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話:"水平不夠,恕不能用。"

想來這編輯回信的當時,內心一定蕩起強烈的厭惡與輕蔑,他指的水平當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所謂各種身份,都是紙糊的老虎。俗話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只有裝不滿的瓶子,走起路來才會晃裡晃盪。水將瓶子裝滿後,才會變得四平八穩。

有真知灼見的人,從不迷戀身份感。不必顯擺自己的“依仗”,換取所謂的認同感。

夜读丨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真正的高貴,是骨子裡的謙卑。

《菜根譚》中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骨子裡有一份謙卑的人,最是踏實實在,最能以德服人,以能力服人。

在私底下,他們不會自恃過往取得的成績,以不卑不亢的姿態示人。如果來往尚淺,你不會意識到他們的獨特;能看到的,只有乾淨的外表,平和的態度,彷彿他們也沒意識到自己很“了不起”。

國學大師章太炎給後人的遺訓說:凡人總以立身為貴,學問尚是其次,不得以富貴而驕矜,因貧困而屈節。

他的孫子是一位民辦教師,每天一身藍布中山裝,教書育人沒有一絲懈怠。

陳丹青和這位教師做了幾十年鄰居,才知道他的“顯赫”身份。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無數人。有些人舉止平凡,卻成就非凡;有些人言行高調,卻淺陋無知。

雖說謙卑並不能直接成就一個人,但卻能促進一個人的修為。他們從不看輕別人,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不奢求完美,因為追求極致的過程,永無窮盡。

許多人總是習慣通過炫耀來掩蓋自身的不足,所謂“身份感”亦然。太過注重自己身份的人,往往侷限於自設的困境中,自以為是,難有作為。

真正優秀的人,是內斂的。因為有自知之明,故而能走得更遠。

夜读丨做人最忌讳的,是太有身份感

主播:楊超越

資深新聞主播

用心吐字,用愛歸音

文章來源:民生週刊(ID:msweekly)整理自國學文刊(ID:GuoXxuewenkan)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