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霍金曾說:“沒有別的科學家能比愛因斯坦更代表20世紀基礎科學的先進性。”

如今現代人談起愛因斯坦,就像中國人提起諸葛亮一樣,愛因斯坦簡直是人類智慧的化身。

即使去問小學生,他也會脫口而出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瞭解愛因斯坦的貢獻呢?

其實,榮獲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楊振寧,他的最大貢獻幾乎可以和愛因斯坦齊名。

有專業人士認為,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定理還將繼續在21世紀發揮對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對人類未來的貢獻不可限量!

今天,楊振寧先生依舊健在,而愛因斯坦早已作古。兩人看上去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的人。

其實不然,楊振寧和愛因斯坦兩位極其相似的偉大科學家曾經親自會面過,楊振宇還透露過對這場難得的會面的看法。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極其相似的大師與大師

說起愛因斯坦,稍微懂的人能夠說出他的一大貢獻是相對論,還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一問起相對論是什麼,很多人就傻眼了。

事實上,愛因斯坦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在多個領域都大大地造福了人類。他在光學、電學、量子力學等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提出了鼎鼎有名的相對論。

相對論是什麼?

簡單來說,以前的人做科學研究都像盲人摸象。世界的本質對大家來說都是一片漆黑,大家只能抓住一部分去探索。

隨著大家的研究越來越多,大家把對世界的認知像拼拼圖一樣漸漸完整。

愛因斯坦不愧是個奇才,他就不像大多數人這樣想問題。他發現,這個世界的科學原理之間是和諧的,是具有一個大致對應的框架的。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他把這稱為一種獨特的“美”。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幾乎是前無古人般的完成了他對世界的一種想象,人們發現如果理解了愛因斯坦的這套理論,科學研究不會再找不到方向。

這有點類似於我們都學過的元素週期表,雖然表上的一些元素還沒有被發現,可如果往已經知道的大致方向去研究,就能找到這個元素具體的樣子!

這在人類的科學探索之路上,簡直就跟找到了可以預測未來的占卜之術一樣。

而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定理也具有類似的作用,楊振寧突破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某些侷限性,是當今前沿科學研究的指路燈!

所以,兩位科學界的大師都是同樣無比偉大的。只不過楊振寧的理論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相信以後他的地位絕對會被拿來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

那麼,這樣兩位大師如果見面,他們之間會爆發出怎樣的花火呢?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楊振寧的是是非非

毫無疑問,楊振寧先生是華人之光。西方人以其領先於世界的科學技術的實力,掌握著世界大勢的方向。

楊振寧先生在攀登科學高峰上摘得的明珠,照亮了華人們自信。其實不僅楊振寧先生,他的重要合作人,李政道先生同樣功不可沒。

1957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兩位年輕的亞洲男士站在金色大廳中,一時風頭無兩。

特殊的是這兩位黑眼珠黑頭髮、黃皮膚的諾獎得主並不是大眾較熟悉的日本籍科學家,而是兩位華人。

這正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他們創造了華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歷史。

隨著楊振寧的功成名就,也有不明真相的人質疑他為何堅持留在美國,不為中國做貢獻,對不起中國的祖宗。

其實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科學無國界,楊振寧先生研究的方向很先進,可以為全世界都做出貢獻。美國先進的科研環境有助於楊振寧先生的研究,而不只是實現一箇中國的幸福。

更關鍵的是,楊振寧先生的主要貢獻在於基礎物理學,是為前沿的研究打基礎的科學學,不能很快地應用獲得使用價值。

而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屬於戰略科學家,回到中國後可以大大有利於中國發展武器和工業。這兩種科學家是很不一樣的。

指責楊振寧先生的多是門外漢,其實楊振寧先生入美國國籍期間,對中國同樣做出了大量貢獻。

正是由於楊振寧先生的引薦,大量的外國先進科學家跟中國科學界達成了合作,大大加快了中國的發展。楊振寧先生給中國的科學研究捐獻了大量的資金,設置了一批研究項目。

不僅如此,楊振寧先生這麼大歲數,還給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上課。無數的中國學生都為這位崇高的老先生感到肅然起敬。

而在2019年,楊振寧先生恢復了中國國籍。他曾說:

“父親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曾放棄中國。”

論對中國的貢獻和熱愛,楊振寧先生也是值得我們仰望的一座高峰。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大師會面之遺憾

我們已經知道了楊振寧先生偉大的科學精神,那他當年有幸與愛因斯坦對話,他有何感悟呢?

答案可能讓很多人都覺得遺憾。

當時,楊振寧還是一個年輕學者,他還與當時的愛因斯坦在1949年至1955年一起共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楊振寧曾經與愛因斯坦面對面相處過1.5個小時。

但是回憶起當年的對話,楊振寧坦白地說:

“並沒有獲得什麼智慧,很遺憾。”

那個時候,楊振寧非常崇拜愛因斯坦,加上愛因斯坦本身確實德高望重。所以楊振寧非常緊張,用英語對話時還混雜了不少粵語,愛因斯坦聽的很糊塗,

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交流,兩人交流1.5小時,楊振寧:啥都沒學到

所以,兩人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麼深入的交流。楊振寧也確實得不到什麼收穫。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過於糾結。科學研究不少武俠小說裡靠什麼一天半天突然獲得靈感,或者是得到什麼奇遇。

每一個科學家都是在重複有單調乏味的工作中取得進展的,楊振寧的事業也不是因為一場對話就可以改變的。

這確實是楊振寧先生的一大遺憾,不過能夠和自己的偶像有這樣的相處機會,也算是人間一大幸運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