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級文物內開起書店,原為百年老教堂


由於網絡的發展,線下實體書店是很難經營的,但在北京城內,卻有這樣一家實體書店,受到網友的熱捧,它開在一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教堂內,被網民譽為最美書店。書店怎麼開到了“國保”級文物教堂裡?這教堂又有什麼來頭呢?“我是衚衕”今天帶大家走進這個衚衕裡的書店瞧一瞧。

今天要講的這個教堂書店,位於佟麟閣路。這裡歷史上原本是一條溝渠,就是城內的排水溝,明代稱大明濠。上世紀二十年代改為暗溝,上面修成了街道,抗戰勝利後,以佟麟閣名字命名。今天的佟麟閣路已是很多現代建築的大街了,但路邊也能偶見些上圖這樣的老房子。

從佟麟閣路南首進入不遠,在新華社的對過,也就是佟麟閣路西,會看到一個大院,院內有個老的教堂建築,這便是今天的主角了——基督教中華聖公會教堂舊址。教堂前立著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


教堂整體看起來保存完好。這“中華聖公會”是什麼來頭呢?據資料介紹,聖公會原是基督教的一支,十七世紀陸續在全世界建立教會,1845年傳入中國。中華聖公會於1912年成立,在解放前,聖公會是在中國建立教堂最多的新教宗派。因歷史原因於1958年停止活動。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建築,是清光緒三十三年由英籍主教史嘉樂僱傭北京工匠建造的,時為華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

抬頭打量這座教堂,牆上寫著“模範書局-詩空間”,這也就是網紅眼中的最美書店了。

進得教堂,也就是進入書店,眼前是一片圖書的海洋。由於書店叫“模範書局-詩空間”,所以這個書店與其他不同,很多圖書與“詩和遠方”相關,充滿文藝範兒。

書架的佈局與教堂原來的內部空間結合的很好,最裡端還有喝茶和咖啡小憩的區域,都保留了原教堂的建築格局。只是教堂裡的佈設都換成了書店陳設。從建築構件看,部分建築是新修整過的。教堂閒置多年,要想改成書店,估計也花費了不少功夫。

彩窗,老牆,配上書架,使書店的空間充滿書香氛圍。這裡開書店後,也有網友質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怎麼可以出租商用呢?小編也不太明白文物保護法的具體規定,但據資料介紹,這座教堂在聖公會退出後,曾一度成為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的庫房,在1990年代又轉為一家信息公司,成為該公司的辦公場所。看來,模範書局並不是第一家作為經營使用的。


來個窗戶細節,看起來這窗戶還是教堂原有的彩色玻璃窗的樣式,但不知是舊有的,還是後來又重新裝過的。

教堂內一個經典的看點是這個穹頂,從下向上看去,層層疊疊的木製結構,透著窗外的光線,很美。仔細看,下面的木條是新的,而頂部的還是老件。書店裝修這個老教堂,肯定費了不少勁,由於教堂是文物保護單位,據說室內不允許使用電焊,所有鋼材都是切割、焊接好之後,再到教堂內組裝。此外,所有的書架、屏風等都與牆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樣是為了少在牆面上打孔。

我對這個穹頂很感興趣,專程再到教堂外部觀察。從教堂西側,可以看到這樣的角度,樓頂竟然有個兩個小亭子。亭子有八個角,故稱八角亭。教堂顯然是西方建築的產物,而八角亭這樣的建築,又顯然是東方中式的,所以在建築學上,這棟建築也被視為教會建築中體現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早期作品。


中西合璧的風格還有多處體現,如山牆是清代硬山式,窗戶又是圓形玫瑰花窗,屬於哥特式。門兩邊有對聯,看不清,但有資料稱:右邊是“此城真主殿”,左邊則是“此乃上天門”,橫批是“可敬可畏”。

百年光陰流過,整體教堂仍完好。百年前,其所在地原為清政府邢部官員殷柯庭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英軍佔領宣武門區域,英國國教會傳教士相中了這片土地,便強行購置建築了這座教堂,也可以說它承載了中國百年曆史。包括今天成為了書局,也是時代變遷的一種見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