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大廈實拍圖


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25米高的國會山上,是美國心臟建築。

國會大廈是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築,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

大圓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眾議院的會議廳就是美國總統宣讀年度國情諮文的地方。獨立戰爭時期,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地制度時,試圖擺脫獨立前採用的歐洲建築式樣“殖民時期風格”,而美國又沒有悠久傳統,所以只能用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去表現“民主”、“自由”與“光榮獨立”。

所以古典復興在美國盛極一時,尤以羅馬復興為主,美國國會大廈便為羅馬復興的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是古典復興風格建築的代表作。國會大廈東面的大草坪是歷屆總統舉行就職典禮的地方。


站在大草坪上看去,國會大廈圓頂之下的圓柱式門廊氣勢宏偉,門廊內的3座銅質“哥倫布門”,質地厚重,其上雕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浮雕,大門內即為國會大廈的圓形大廳。在圓形大廳,可以看到美國政治的縮影。圓形大廳四壁掛有8幅記錄美國曆史的油畫。

而55米高的穹頂上,則是19世紀意大利畫家布倫米迪及其學生所繪的大型畫作,畫面中心為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華盛頓身側分別為勝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畫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則代表美國初立的13州。大廳所立的傑出總統石雕,每一尊都是一個時代。圓形大廳南側還設有專門的雕像廳,其內為美國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國凝聚力的象徵。

國會大廈整幢國會大廈是一座三層的平頂建築,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圓頂,也分三層。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直立著自由女神銅像。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昇起的地方。


國會大廈內部共有大小房間數百間。1844年5月24日,電報發明者莫爾斯在這裡當著國會議員和法官們的面,拍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報。

穿過雕塑大廳向南走就到了眾議院會議大廳。參議院的會議廳在國會大廈北翼,與眾議院會議廳相對稱,設有100個席位。

參議院舉行會議時,在國會大廈的北翼升起國旗;眾議院舉行會議時,則在大廈的南翼升起國旗。

國會大廈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建在一處高28米的國會山上。

國會大廈的這個圓頂已經成為電視中美國政治新聞報道的最佳背景,圓頂內部是一個可容納二三千人的金碧輝煌的大廳。

國會大廈1793年9月18日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

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被英國人焚燒,部分建築被毀。後來增建了參眾兩院會議室、圓形屋頂和圓形大廳,並多次改建和擴建。

國會大廈建於1793-1800年,與華盛頓的多棟重要建築一樣,未倖免於1814年英美戰爭的損毀。

戰後重建之後,百年以來,國會大廈又進行了包括1851-1867年間浩大重建工程在內的多次擴建,最終形成了今日格局。

911前,國會大廈向遊人免費開放。參眾兩院舉行會議時,有興趣的公眾亦可前去旁聽。

在恐怖活動的陰影下,出於安全的考量,這一沿襲了多年的傳統已有了調整。

1793年華盛頓親自為大廈奠基,南北戰爭爆發後,有人提議停建該大廈,

林肯總統卻堅持把大圓頂造好。

作為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的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二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

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連選得連任。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一名。

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二年,連選得連任。

國會行使立法權,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

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三分之二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

國會每年要開90天會議,討論審議2500議案

能通過的大約只有600個。

作為美國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國會大廈伴隨合眾國歷經了艱難曲折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