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人越老苦越多,苦越多越想說。但能向誰訴說?誰又能耐心傾聽?想聽的很少,能聽的不多;理解的很少,同情的不多。就算願聽能聽有理解有同情,那又怎樣?老而苦多是人生晚年的常態,誰也躲不過,哪個能逃脫。

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人老有五苦。不同的人命運有好差,福分有厚薄,晚年之苦可能不同,但沒有三五,也有一二,五十步不要笑百步,過來人都能體會到。

一苦於病痛纏身。人老病上身,年老精氣弱,人到老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病痛纏身。病痛不僅折磨著肉體,還煎熬著精神。老年病與器官老化有關,即便治癒也不是恢復,而是緩解。疾病的反覆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樣不離不棄,纏著身體耗著精神,這種苦只有老年人自知。

二苦於日常不便。在年輕人看來,老人的日常生活很普通也很簡單,沒什麼不便。但是,老年人的年老體弱或病痛纏身,卻讓本來普通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而艱難。吃喝拉撒,洗刷換曬,哪一樣又能手到拿來、輕而易舉?這種苦只有老年人自知。

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三苦於孤獨悽清。老人行動不便,每日行蹤除了三尺廳堂廚房臥榻,也就院裡院外。身體稍好點,或許也能溜溜河邊、逛逛公園,難以遠行、不能看景。有老伴還好,無陪伴悽清。那份孤獨誰人能解?這種苦只有老年人自知。

四苦於生活貧窮。人到老年未必就衣食無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並不是都能享受得到的。有存款當然好,有養老金也不錯。但要知道,仍有不少老年人花光了畢生積蓄,為兒娶新娘蓋新房,為女縫婚衣做嫁妝。等到自己老而無力,人還在,錢沒了,關鍵是還不能掙了。這種苦只有老年人自知。

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五苦於尊嚴不再。人一老,不是弓腰駝背行不便,就是鼻涕眼淚擦不完;不是舌短嘴漏話不連,就是有氣無力威不嚴,誰還躬敬誰還尊重?也只能“斷腸聲裡憶平生”了。無用是其最真實的狀態,這種苦只有老年人自知。

人越老苦越多也就罷了,而苦越多越想說,卻是老年人難以丟掉的習慣。可悲的是,這種訴說很難取得什麼效果。有老伴的算是幸福之至的了,沒老伴的,就會把兒女作為訴說的對象,這沒錯。但兒女們真的能做你忠實的聽眾嗎?

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不容易!你必須能預計到:

兒女們沒時間聽。兒女們很忙,要工作,要掙錢,要還貸款,要養孩子,要教子成龍教女成鳳,要做家務,要逛商場,還有朋友聚會、旅遊觀光。老人不給兒女添亂就不錯了,還要浪費他們的時間聽你嘮叨?兒女們很少有這個空閒。

兒女們沒耐心聽。兒女們耐心少不是不孝,是因為耐心不起。在病房裡,一個老太婆不斷地呻吟哀嘆,一開始兒子還問咋了,過一會就不想聽了,再過一會就不耐煩了,便大聲訓斥:不能靜一會嗎?還是小孩?哎喲,哎喲……哎喲就不疼了嗎?老太太就此一聲不吭。是啊,兒子雖身在病房,可心卻不能安靜,他肯定還有很多事等著要做。這個,必須理解。

人老苦多莫多說,多說無益自傷懷


聽了也沒有作用。啥叫有苦難言?有苦不能說,是因為說了沒用還討人嫌,那還說什麼?就放在心裡最好。還記得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嗎?她逢人便說:要是我的阿毛還在……最後怎樣?不僅沒人願聽,再見到她就都躲得遠遠的了,遭人嫌棄到如此程度,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只能說,人老苦多,本是常態,不說是苦,說也是苦,那就不說。沒有聽眾,口無禁忌,不知分寸,遭人討厭,還不如面對一隻小貓唸叨。不是兒女不孝,也不是別人冷酷,而是自己沒有理解生活,也沒有看透人生。人到老年,莫非如此。人生苦短,又何必把苦痛長留心間還常掛嘴邊?誰又願想起來難過聽到了心煩?

讓好心情浸潤自己、感染他人,也許是晚年最好的存在方式。你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