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

文 | 胡 漁。

因為武漢封城,無法及時返崗,年前春節假期帶回的幾本書差不多都看完了。一本歷史,一本人物回憶錄,一本小說名著。

適逢今天晴朗,溫度達到差不多十幾度,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曬書,不是“曬書”,而是真正的在老家院子裡,在地上鋪了一塊涼蓆,席子上,曬著各種書,主要是怕受潮。先前我也曾這樣曬過書。老家是平房,容易受潮。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我不由得也把老家的一些舊書翻出來看看。透個氣啥的。這段時間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很多地方,因為這場肺炎病毒,封城,封村了。我的小村,也不例外。如是,也就有了手頭這本《列寧選集》(第三卷,1960年4月第1版,1975年6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打開扉頁看到了上面的購買時間,大約是上個世紀90年代,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可能是在縣城某舊書店談的舊書。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為什麼買這本書,可能還是受當時政治課老師的影響,加之我的故鄉,又是一個全國頗為有名的革命老區。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就接受了很多這類革命傳統的教育與薰陶。

所以在政治老師的影響下,不免好高騖遠地挑戰一下自己:也要到革命的源頭上去探索一下。如是就有了很多關於此類書的購買和閱讀。

今天回過頭去看,那時候的閱讀,有不少一種非理性的接受。或者還帶有一種少年時代的沾沾自喜:那就是,我那麼小的年紀,敢於讀這類比較深奧的“理論著作”。因為很多人,不會去讀。所以有人讀,就會對這些人敬而遠之,搞得自己有點曲高和寡。拿今天的話說就是: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當然,這“群眾”指的是,我那些可愛的高中同學!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那時候的閱讀其實也未完全懂。當然這話的意思,也並非今日讀它我就懂了!那時候的閱讀,可以說,是想尋求一些書本以外的東西和知識,但事實上,閱讀這類作品,一個無法擺脫的事實就是:不斷的證明課本上的知識,或者進一步強化了那些認識。包括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合時宜的東西。

那麼這樣的閱讀,其實就不是批判性,或者說思辨式閱讀了,而是進一步固化原有的一些可憐的認識,或者某些觀念。加上,與社會科學,歷史等外延知識的不足,這種閱讀不免有些機械化了!

今天,或者說當下。距離當初買這些舊書,可以說過去了差不多24年,將近一代人的時間距離了。而且再這樣下去,比較封閉的鄉村裡,似乎,又能夠重新啃這類書了。另外一個理解這類書的條件,就是自己二十多年來的耳聞目睹,還有差不多三十年的閱讀史。(記憶裡最初的課外閱讀,大約上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第一本課外讀物《說岳全傳》)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回到今天要說的這本《列寧選集》(第三卷),先看看目錄,本想只是作為換換閱讀口味的材料,繼續挑戰一下自己的“閱讀力”,看是否還啃得下去不!

好在還能讀得下去。因為一直從事的是媒體及新聞出版工作,所以對這類革命導師論述新聞出版的著作,頗為關注。如是,就試著從這篇《論我們報紙的性質》開始了!這篇文章,整體篇幅大概2000多字,倒是不長。該文發表於1918年9月20日《真理報》第202號(期?)

開篇裡列寧寫到:

現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動——政治喧嚷——佔的篇幅太多了,新生活建設方面種種事實的報道佔的篇幅太少了”(P600)

在隨後的論述裡,發現這個論點主要是針對真,理報上的相關報道,不能夠及時,快速的報道當時的新聞,提出的批評。布爾什維克派在搞宣傳的時候,不要長篇大論,而應該以更為簡潔,短小精悍的報道,去“指出新生活建設方面的新事實”,以便更為快速的佔領輿論陣地。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結束列寧論述“要少談些政治”。因為當時的政治已經完全“明朗化了”,它已經歸結為兩個營壘之間的鬥爭了。

筆者在想,即使鬥爭變得明朗化了,作為黨的機關報,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而列寧此意,是否暗示,或者提醒大家不要在真理報上去過於討論已經形成定論的東西,以便實現全黨統一思想呢?

政治不管你談,還是不談,它都是存在的。只要經濟關係還存在著,政治關係也必然隨之存在,不可能消失!

後面,列寧又要求大家“多談些經濟”,是否和當時俄共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困境有關?新生的蘇維埃急需經濟復甦,以便更好的鞏固蘇維埃政權?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即使是著眼於報道經濟方面的新聞,宣傳報道,列寧仍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

比如在報道成就的時候,他說:

這些成就得到證實沒有?這裡有沒有無稽之談、吹牛和知識分子的諾言(“整在整頓”、“計劃業已擬就”、“我們正在全力以赴”、“現在我們可以擔保”……)以及其他“我們”所擅長的騙人詞句?

列寧的這些論述。與我們在遇到某些社會問題,某些官員的言論頗為相似。要知道這是距今102年前,列寧對於自己組織機關報某些工作人員的批評啊!

我們是否可以拿這些對照一下自我?認真的學習一下這些導師的作品,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拿這100多年前的“鏡子”照一照自己呢?

寫得有些囉嗦,不妨還是以列寧同志的一段話結束本文吧:

“報刊對於這些默不作聲。即使談判,也是用官僚式的敷衍態度,不像革命報刊,不像一個階級專政的機關報,……”

“少談些政治,多談些經濟。”|讀列寧《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