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我的戰“疫”日記


董娟:我的戰“疫”日記

我的戰 “疫” 日記

原以為像往常一樣溫暖而平常的春節,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變得跟往年不同。當大多數人都戴上口罩宅在家中時,有很多人卻選擇逆流而上,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拼搏著。這些人中,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們用鏡頭去定格那些感人的瞬間,用筆去記錄那動人的故事,通過一篇篇報道、一幅幅圖片、一個個鏡頭,及時傳遞著真情大愛,讓大家瞭解最真實的戰“疫”故事。

這個鼠年,是我有生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年。幾乎所有的人都宅在家裡,街道上只有零星的幾家大型超市還開著門,裡面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戴著不同顏色的口罩。


1月24日,正月初一,舉家團聚的日子。

晚上8點多,記者群發出了“董娟,請於晚上10點前到市政府主樓集合,赴應縣採訪”的通知。和平時一樣,我第一時間回覆了2個字“收到”。緊接著,主任又發了幾個字“出去戴好口罩!”非常時期、特殊時刻,從事新聞工作的我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平時嚴肅的記者群,一下子炸開了鍋。“小董,做好防護,注意安全。”“娟姐,晚上冷,準備好帽子、圍巾、手套。”“出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保重。”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千里之外的母親聽說後,除了叮囑我做好保暖之外,還交代要隨身繫個紅布條(家鄉的風俗,紅布可以避邪)。為了讓母親安心,我翻箱倒櫃找了塊紅布,撕了一條系在手腕,拍了照片發過去。

22時整,中巴車從市政府出發趕往應縣。從來沒有坐在車裡戴口罩的體驗,感覺很悶,堅持了約一個小時,來到了應縣縣政府會議室。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的幾位領導戴著N95口罩,縣領導有的悄悄商量著什麼,有的眉頭緊鎖,氣氛有點緊張。

會議中得知,應縣已有1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會後將按程序上報。確診患者活動軌跡、疫情防控措施、存在困難問題、研究解決對策……凌晨近2點,會議結束,中巴車載著參會人員返程。“把其他醫院的N95口罩和防護服給應縣調過去一部分,還不能全調,以免其他縣發生疫情,又得忙亂。”“回去先從各醫院抽調骨幹力量,成立專家組。”路上,市衛健委、疾控中心負責人就具體工作交換著意見,商量著醫療診治、物資調配、後勤保障等事宜。

回到小區門口,電子屏顯示已經3:48。


隨著每日全國確診病例增加和接連曝光的或真或假的內幕,好多人陷入恐慌之中,不是對病毒的恐慌,更多的則是對信息的恐慌。

危急時刻,每個人都渴望瞭解事實真相,更需要通過正確引導來凝聚精神力量、堅定必勝信心。此時,作為主流媒體,就要挺身而出。

從大年三十開始,朔州日報、朔州廣播電視臺、朔州新聞網的工作群裡就發出通知:全體採編人員進入工作狀態,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隨時待命。

得知山西日報朔州分社記者袁兆輝作為山西省支援湖北醫療隊隨團記者,趕赴疫情前線的消息時,是正月初二晚上,有些感動、有些敬佩,卻不意外。“醫療隊的醫務人員衝在最前線,和死神搏鬥,努力搶救每一條生命。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有機會到疫情一線,去最危險的地方,和他們並肩戰鬥,是我最大的心願。”真心祝願逆風而行的他們,能夠平安歸來!

晚上刷朋友圈時,看到朔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張小菊發了一條在醫院採訪的圖片,戴著口罩的醫務人員低頭忙碌,任勞任怨的羅哥扛著大塊頭攝像機正在認真拍攝,配文“當媽媽以後變得很慫!作為記者,我們應該去報道疫情防控一線,作為媽媽,我不想給孩子帶去一點點風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當了媽媽後,孩子成為每一個女人的軟肋。小菊曾私下跟我聊過,“以前幹工作沒有任何顧慮,出差、下鄉、加班,覺得既充實又快樂。現在,難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總覺得陪孩子的時間太少。”

身為女人,遇到的問題總是相似。好多次、好多人跟我說,“你對工作付出那麼多,不會耽誤孩子嗎?相對工作,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一個母親的責任,不應止於給孩子關愛,還應成為孩子的榜樣。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勤奮做事、善良待人,想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再把這種品質傳給孩子。


2月9日,我市首支支援湖北醫療隊出發。

早上8點多,來自市人民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和各縣(市、區)醫院的醫療隊隊員從不同方向趕到市衛健委門口集合。醫療隊隊員中,年齡最大的59歲,最小的才25歲。他們都為人父母或者子女,在疫情來臨時,毅然選擇衝上前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他們是值得尊敬的英雄。這些天,一躺下,那些被口罩和護目鏡壓出血痕的臉、被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包裹著的背影、卸下防護裝備後溼透的衣衫……就不斷在眼前晃,已經連續失眠三天了。胸中有一股熱流時刻激盪著,總覺得這樣的形勢下,我該做些什麼?

紅秀《延安 延安》裡,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有一句臺詞:我要到那裡去,到紅色中國去,到延安去!而80多年後的今天,同樣有一個聲音不斷叫囂著:“到前方去,到戰場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個聲音攪得我坐臥不安、日夜不寧。


整個城市如此安靜。

早上8點多,本該是一個城市最忙碌的時間段,車流擁堵、人潮湧動。而現在,灰藍的天空、空曠的街道、關閉的門窗,寥寥無幾的行人,也只看見匆匆而漫長的背影。

小區門口、商店櫥窗粘貼的對聯、福字,依然在那裡,但是卻讓人感受不到半點喜慶。藍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口罩,成了新年的主色調;牽掛、焦慮、恐慌的情緒瀰漫著整個國家;堅持、戰鬥、抗擊給人以無限信心和希望。

記者群裡,主任不時發出通知:明天上午10點,市委會議中心視頻會議室,省委疫情防控例會照常舉行;下午3點市委主樓集合,領導檢查指導工作……

疫情發生以來,我先後赴市首例確診患者所在地——應縣、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市傳染病醫院、預備定點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火車站等重點場所採訪,寫出了《愛心餐溫暖卡口》《當好社區“守門員”》《朔州您好,我們回來了》《以責任和擔當守護能源“生命線”》等報道。

而我的同事,也和我一樣,義無反顧地衝在一線。趙福勝負責編輯微信平臺,大年三十剛返回平魯,正月初二又被緊急召回單位;編輯們加班加點,編髮版面,二版編輯劉佔敏,疫情期間母親突然病逝,簡單料理完喪事後,又以最快的速度返崗;攝影記者薛禮偉、馬佔俊等奔赴各行各業,留下了一線醫務人員、卡口防控人員、生產車間工人、社區志願者的最美瞬間,截至目前,朔州日報已刊發圖片專版20個。

我的同行,也和我一樣。朔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孟志龍、任振國穿戴好防護裝備,踏進了市傳染病醫院檢驗科,那個離病毒最近的地方,他們拍出的“朔州戰‘疫’夫妻兵”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山西日報、山西衛視隆重推出;朔州新聞網記者霍愷夫,父親是應縣人民醫院醫生,從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開始,就進入了抗疫最前線,他一邊擔心父親安危,一邊仍然堅守工作崗位。

不論颳風下雨,還是面對危險,我們都未曾退縮。通過我們的作品、我們的照片、我們的鏡頭,全體幹部群眾知道了,我們的領導高度重視、靠前指揮、全力以赴,我們的城市已經集中資源、集中專家、集中收治,從市領導到普通幹部,從市衛健委到醫務人員,從一線防護人員到志願者,所有人都在為疫情防控拼盡全力。

我們不是戰士,卻像戰士一樣,以衝鋒的姿態戰鬥著。


2月19日,雨水,天暖,陽光曬得人直迷糊、想睡覺。

早上睜開眼,按照慣例先看疫情最新情況通報:全國確診人數較上日增加1753;全省累計確診人數131,較上日增加1;全市累計確診人數8,較上日增加0。

上班路上,翻看袁兆輝從前線發回的報道,有感人的事,更有感動的人。有曾抗擊非典,今又義無反顧投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呼吸科主任;有母親剛做完肺栓塞手術,照顧老人孩子重任全部交在愛人手上,舍小家為大家的危重症科主治醫師;有年逾花甲,卻請纓湖北一線的消化科主任……他們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一絲不苟,竭盡所能。

袁兆輝在記者手記中寫道:湖北下雪了,雪過天晴後,一朵小花傲然綻放在酒店院子裡。湖北的春天到了。

路邊的乾草裡,點點綠意已探頭探腦地躥出頭。雨水至,春耕始,萬物生。疫情防控、春耕備耕、企業復工復產、項目建設、脫貧攻堅……每一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上下班路過平日裡較為熱鬧的街心廣場和梁郡路,分外冷清。我知道,冷清只是暫時的,這個春天,比以往更溫暖;這場我們每個人都參加的戰鬥,勝利也將到來。

回到家,正上網課的孩子問了一句,媽媽,疫情什麼時候才能過去啊?我摸了摸她的頭,“快了,很快你就能和平時一樣去學校上學了。”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光,終將迎來最盛大的繁華。



文字:董娟

董娟:我的戰“疫”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