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崗樂耕居:滿園盡是紅軍語

虎崗樂耕居:滿園盡是紅軍語


圖為樂耕居外景。


永定虎崗坑源,有一座土木結構的客家大屋樂耕居。該民居由賴氏十九世周禮公於乾隆二十年(1755)始建,歷時8年建成。

樂耕居,由正樓、圍牆、大門、左右廂房組成。正樓,四間起腳,中間大廳,廳內安裝樓梯,樓梯後隔兩小間,共三層,高12米,歇山頂,坐西南向東北。樓外天井、圍牆、外大門。兩邊廂房四間起腳,二層,高9米、廂房與正樓之間由兩間兩層高的閣樓連接,右閣樓底層是舂米房、豆腐作坊,左閣樓底層是廚房。整座樓房佔地900餘平方米。

這樣的土樓在永定鄉村就是一座平凡的民居。然而,1929年至1931年大批紅軍將士和蘇維埃機構駐紮於此,樂耕居註定又是一座不平凡的大樓。

據老交通員賴海超生前回憶,在樂耕居及其附近駐紮的紅軍部隊先後有幾批。1929年6月初,林彪率領紅四軍第一縱隊到虎崗,開展分兵活動,其中一部分駐紮在樂耕居;1930年12月5日,閩西蘇維埃政府和中共閩西特委等40多個黨政機關遷駐虎崗後,紅新十二軍100團二營一連和本地游擊隊、赤衛隊長期駐紮在此,扼守虎崗南門,防止敵軍從永定、湖雷、堂堡、稔田、合溪偷襲;1931年8月上旬,紅新十二軍、虎崗警衛營和軍事政治學校的指戰員,在蕭勁光、伍修權等的指揮下,接連取得了豐稔、藍家渡、廬豐三次戰鬥的勝利,出師前夜,紅新十二軍在樂耕居集結,得到充足的給養補充。

這裡是一個安全的交通站,周恩來、王稼祥、任弼時等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大批紅軍將領經紅色交通線來到虎崗,總要進入樂耕居休憩。共青團中央巡視員陸定一到達虎崗坑源,在樂耕居向駐紮於此的紅軍、游擊隊介紹中央紅軍靈活機動的遊擊作戰經驗,接見坑源共青團負責人賴大超並提出工作意見。伍修權來蘇區到達坑源山坡上看到樂耕居周邊的情景時回憶:“我到達虎崗時,天氣晴朗,紅日西沉,立在山頂上往下看,山下的平地上有許多兒童團員在做操,隊列整齊,精神抖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長時期以來的緊張情緒,一下子輕鬆了許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啊!多麼清新多麼香甜!”同時,堂堡區(當時為二區)朱羅、三堡、堂堡、溪口、太南五鄉的蘇維埃政府及堂堡區肅反委員會也遷到坑源辦公,時間長達一年多。紅軍駐紮人數多的時候,舂米房每天要舂米12籮,8個婦女輪班舂米,銷2頭豬,30擔大筍,4個師傅輪班每日做24板豆腐。

樂耕居長期駐紮紅軍各部將士,留下了大量的紅軍標語。

正樓一樓大廳左邊,有一幅漫畫,一位紅軍指揮員騎著高頭大馬,頭戴南昌起義軍官帽,腰挎駁殼槍策馬前行。左邊牆上有“蘇維埃政府萬歲”的字樣。

二樓大廳左側有,“買東西要公平”“工農如兄弟”“借物要送還”的字樣,右側有“保護小商人”“開口不罵人”“損壞要賠人”的字樣,應該是宣傳紅軍紀律。

三樓大廳的標語特別多,正中木屏左柱“大同實現——虎岡少先隊宣”,右柱“革命成功!”木屏有“實行調查運動”“實行軍事化”“實行馬克思主義”“培植軍事人才”“實行共產主義”“打破家庭觀念”“打倒軍閥”“打倒官僚”“反對富農”“革命領袖:馬克思,列寧”“擁護閩西政府紅軍”“擁護中國共青團萬歲”,右牆上有“蘇維埃政府萬歲!”“中國共青團萬歲!”左側房間有“平民學校”“主任春超、赤衛隊連超、交通隊海超”等字樣。

這些紅軍標語是革命戰爭年代樂耕居與紅軍隊伍魚水情深的鐵證,也是樂耕居人民踴躍支持並投身革命事業的最硬證明。

周禮公傳下,人口最多時近100人,18個廚房位。周禮公孫二十一世華先公再建燕詒堂,分樓而居。到1949年7月虎崗解放,周禮公傳下人口僅剩20人,其中,老紅軍賴大超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州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廣州市科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市科協主席等職務,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離休後享受副省級待遇。被評為“五老”人員的有賴海超等5人;而原居住在樂耕居的人口僅剩1人,乳名“牛子頭”,8歲時送到隔壁高陂鎮許家村做童養媳,成為樂耕居族人的“眾家姑”,新中國成立後每年回坑源給堂叔、堂兄拜年,總要到空樓前祭拜,回想起逝去的親人,看到空空蕩蕩的家園,總會放聲大哭,引發同族子侄噓唏,兄弟姑嫂淚眼相扶。另外80%的人為革命犧牲或失蹤,其中烈士有賴榮超、賴松先、賴春超等7人,4戶成為絕戶。

目前,樂耕居的人口有70多人,其中博士以及大中專畢業生有28人。後輩們秉承優良家風,傳承紅色基因,奮發進取,在教育、衛生、科研、行政等各行各業盡力盡責。

樂耕居修建年代久遠,人去樓荒,堆滿雜物。永定區司法局退休幹部賴贈洪在發掘整理坑源紅色遺址過程中,發現了這裡留存的大量紅色標語,於是,樂耕居後人自發對它進行打掃、修繕。除老紅軍賴大超故居燕詒堂之外,坑源另外一座衛生整潔,保存完整的紅色大院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