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來源:世界看臺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穿西裝的船員

訪問當天陽光燦爛,臺北的春天溫暖宜人。身穿筆挺西裝外套、白襯衫、白球鞋的廖秉均推門進來約好的咖啡廳。他一身穿得整齊端莊,與許多人口中「跑船的」打扮完全不同。刻板印象中的船員,不是都該穿著「隨性」、口裡嚼著檳榔嗎?


早在去年年底,我便想訪問這位年輕的船副,訊息傳出去後卻如石沉大海,幾個月沒有迴音。「不好意思,你之前密我沒看到,海上沒有網絡,我前幾周才剛下船。」這才想到今日號稱「遍佈全球」的因特網,其實始終仍有一大片無法觸及的領域。


臺灣社會過去對於「跑船」的想象,經常不脫嫖、賭、煙、酒等負面印象;這幾年則因為休閒郵輪的發展和部分 Youtuber(視頻博主) 娛樂性較強的介紹下,多了一層「年薪百萬、環遊世界」的粉紅色泡泡。


「其實,真的投入這份職業後,你必然會發現這兩種標籤,都無法概括形容真正的船員生活、甚至更像是『誤會』。」眼前這名文質彬彬的男生,自 2017 年開始在《換日線》寫下多篇介紹海運產業的「科普長文」,在社群媒體被傳閱多時,也引來許多資深前輩、海運從業人員加入討論。


廖秉均坦白地說,入行至今,始終知道自己與前輩們相比,仍對「跑船人生」所知有限。之所以在工作之餘,仍熱心分享經驗、查找各國數據撰寫長文,甚至前進校園介紹航運工作,是因為不希望人們仍普遍對海洋產業感到陌生、甚至因而出現許多誤會及成見。


所以,在廖秉均的眼中,船員到底是一份怎麼樣的工作,他自己又經歷過甚麼故事呢?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為什麼會想當船員?」

廖秉均高中畢業後,和許多剛發榜的莘莘學子一樣,在選填志願時,不免為自己的未來出路感到憂心忡忡。「我的成績申請不到比較熱門的(科系),不知道自己未來可以做甚麼。那時候有朋友的姐姐念海洋大學,他的遠房親戚則是領港。其實當時我根本不知道甚麼叫領港(引航員)、甚麼叫船副,只因為聽說月薪好像很高、又可以環遊世界,那就瞭解看看、試試看吧!從小,我就是比較喜歡冒險的人。」


廖秉均最後選填上國立海洋大學的商船系──他在填下志願前,先上網惡補相關資料,得知這個科系發展機會其實挺多,畢業後就算不「跑船」,也可以去航港局、海巡署、海運公司等等,應該至少無須擔心失業。因而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可是,家人和師長卻對他的選擇感到十分擔心。


「我外公、外婆、爸媽都反對,甚至高中老師也找我去面談,問我為甚麼要讀這個。『感覺很不好』、工作環境又糟糕。」不過,做好資料蒐集的他心裡清楚,這一行沒有一般人想得那麼糟。


大學期間,家人們仍難以想象跑船的生活、甚至勸他趕快轉系,廖秉均只好不斷遊說家人、努力和他們溝通。直到大四下學期實習,他把家人帶上船參觀,讓他們實際瞭解船員每天的工作、生活環境後,家人才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畢業後,廖秉均順利當上船員,正式展開他的海洋冒險之旅。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船員生活習慣差,又嫖又賭?」

航運業裡,從事商業貿易的船舶(簡稱商船)大致可分為貨櫃船(集裝箱船)、散裝船、油輪/化學船、客船等等。在一般的貨櫃船上,人員編制粗分為甲板船員及機艙船員兩大類,而這兩類中又有「甲級船員」和「乙級船員」之分──


前者的「甲級船員」分別有船長、大副、二副、三副:船長是整艘船的「指揮官」, 3 名船副負責確保航行過程中的順暢及安全,每人每天值班 8 小時,輪流交替;「乙級船員」則是水手長、水手、廚師,負責甲板設備保養,操舵及每日膳食等工作。


至於機艙部門的「甲級船員」,有輪機長、管輪(大管、二管、三管),確保所有機艙設備運作無虞;「乙級船員」則有銅匠、機匠等。一艘船的機艙溫度,長年高達攝氏 30-40 度,械具(機器)運作時亦相當吵雜,這樣的工作環境可算是十分辛勞。


「這只是一般貨櫃船的編制而已,油輪、客輪等不同的船別,人員編組、各自的職掌又有不同了⋯⋯」廖秉均說,所以「船員」這個職業,和其他人們相對熟悉的行業相同,有著細緻的專業分工,無法用「船員都如何如何⋯⋯」來一蓋而論。


此外,每每提起「船員」,仍有不少社會大眾會立刻聯想到「嫖、賭、煙、酒」等不良習慣。當了幾年船員的廖秉均說,其實船上的生活習慣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糟,「我上一條(工作的)船總共 20 幾人,喝酒的人不到 5、6 個,會抽菸的也只有 3 個,沒有人賭博。至於去紅燈區的,有些人本來出國玩就喜歡去那些地方,但多數船員是真的沒有。」「另外,雖然我們也有體力勞動的工作,但不像大家想的一定要長得很粗壯才能當(船員),這幾年女性的船員也不少,前幾年臺灣就出了第一位女領港呢!」


至於另一層近年較常見的迷思,則是認為船員都「年薪百萬、工作兼環遊世界、休假不用請」等,看起來自由自在。


如今身為三副的廖秉均認為,上述這些條件,的確是部分船上工作的優點,但一般人卻忽略了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一上船至少是 8-10 個月,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休假的。因為每個人都要值班,一天值班 8 小時,除了在值班時間裡應付例行公事外,每個人還有各自需負責的業務。


「比如說,我是三副,除了工作職掌外,我還要負責報關業務與妥善滅火設備的保養;二副則要兼做『船醫』,需要具備急救常識,應付每個船員的身體不適。另外大家還要加上一些 paper work 、應付突發狀況等,所以每人一天工作,不會只是那值班的 8 個小時。」而這些超時工作,多已經被包括在船員們相對優渥的薪水中。


船員生活的風險──危險無所不在,死神擦身而過


船上工作環境與陸地上大大不同,甲板上的船員工作雖然算不上是粗重工作,但要是一不留神,很容易便發生意外。


廖秉均就有過親眼見到「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他所工作的貨櫃船行經不同國家,停泊於港口後,碼頭上的工人便會上船進行裝卸作業,這時船方的船員,要擔當監督巡視的工作。一次,貨櫃船停泊至深圳蛇口碼頭,如同往常一樣,值班中的廖秉均正在巡視裝卸過程是否順利。「這時突然收到通報有人受傷,我便立刻去拿醫藥箱趕過去。原來是有碼頭工人摔下去大艙⋯⋯我們的大艙很深,足足有 7、8 層樓高。」


廖秉均補充,一般貨櫃船艙蓋上的堆棧、也就是我們看得到的貨櫃,其實大約只有總貨櫃量的三分之一,餘下的都放在艙蓋下的「大艙」(cargo hold),就是為了讓船舶重心降低。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他(碼頭工人)應該是站在旁邊探頭看貨櫃有沒有裝好,按照 SOP 應該是要掛安全帶的,但他沒有。一探頭,沒站穩,就掉下去了。我過去的時候他已經躺在艙底,便立刻叫救護車過來,但 7、8 層樓這樣跌下來⋯⋯他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廖秉均接著說,如果這類不幸事件發生在臺灣船員身上,那屍體就要用屍袋包著,放在平常大家存放冷凍肉品的冰櫃中冰起來,再運回臺灣。

還有一次,輪機長的手不小心被機艙的機具壓到,整隻手指頭斷掉,負責船上醫藥的二副需要立即替他包紮,也要幫輪機長打破傷風針。「所以我們船員真的甚麼都要會,船上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共同負責。畢竟出了海一遇到突發狀況,船員們能實時依靠的,只有彼此。」


廖秉均口中的「突發狀況」,還包括近年令許多船員聞之色變的海盜──他曾在專欄中分享過自己在馬六甲海域,近距離見證海盜襲擊事件的經驗,並詳細介紹如今各大航運公司和各國海防機構防範海盜的標準作法。


「船員是很需要支持的行業」


「就算資深船員,也很少人會想要一輩子都待在船上,畢竟那終究是很孤單的工作。」船員覺得苦,大多是心理上的鬱悶──雖然貨櫃船上多有休憩設施,如健身房、小型圖書館,船員閒時也會唱歌、聊天、玩桌遊,但如果遇到遠洋航線,在港與港之間的太平洋上,整整數十天面對同樣景色、無法上網,無法聯繫遠方的親人,孤單感難免被枯燥的環境放大。


另外,由於這個行業常被社會大眾誤會,也讓不少船員下船後難以和現實社會接軌。「我(下船後)每見到一個人,經常得先再解釋一次我到底在做甚麼,然後要問現在臺灣都在討論什麼,連這麼喜歡聊天的我都覺得累了,更何況那些性格內向一點的船員。」廖秉均說,更現實的狀況是,有多少伴侶願意接受自己另一半長年離家?又有多少家庭會以孩子(或家長)是「跑船的」而自豪,廖秉均直言:「我覺得它(船員)是格外需要人們去包容、理解、支持的行業。」


其實,臺灣的海運產業在國際版圖上,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世界前 30 大貨櫃船公司,臺灣就佔了 4 間,包括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及德翔海運;論實力完全不輸日韓。


但廖秉均觀察,相對日韓,我們對海洋教育及相關產業卻相對缺乏正確觀念、年輕人也普遍較不願意進入海運專業,「刻板印象中就是覺得『髒、亂、累、辛苦』,或者不那麼光鮮亮麗,大家寧願一窩蜂跑去看起來比較『厲害』的空運⋯⋯。」


這也造成了廖秉均如今在職涯中觀察到的警訊──臺灣的海運地位,尤其是人才這塊,在國際上已經被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比下去了」:


「比如說新加坡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地處馬六甲海峽,很早就致力於在海洋人才培養。現在想要在豪華遊輪上工作,通常都得先去新加坡受訓取得認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人語言能力強,大多除了母語外,英文也很流利,現在國際大型船公司很喜歡聘用;日本、韓國則是本來就已經很強;」「幸好我們的海運、造船、遊艇、海洋休憩產業,本來就已經發展得不錯。但若年輕人不願意深耕、世代出現斷層,我們該怎麼辦?」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走進校園,讓更多人理解真實的船員生活

廖秉均嘗試改變現狀的方式,除了持續寫文章分享更多船員的親身體驗,還走進校園。不用上船的日子裡,他常受邀在北、中、南各大校園內,分享海運產業的現況:「我相信臺灣現在不只有海運產業面臨這種(被忽視和低估的)境況,所以我很想盡一點力,以一個實際在這產業中工作的年輕人身份,把這些被忽視的產業帶進校園,讓學生真的瞭解到底船員是在做甚麼。」


「當你走進校園後,會發現很多人仍對船員有刻板印象,或者說完全不理解。好在臺灣學子多半有著開放的心態,也向往知道一個行業最真實的面貌,(我就)好壞層面都老實講,交給同學們自己參考、自己下決定。另外,現在很多外國 youtuber 拍影片在講(海運)這一塊,或是公視的《誰來晚餐》等節目介紹海運業,我覺得都是很好的事。」廖秉均說,對他而言,綜合來看「跑船」仍是一份利大於弊、也適合自己的工作,但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對於有興趣進入該產業的學生來說,好好了解這份工作的不同面向,是十分重要的。


身為「跑船的人」,年輕的廖秉均期許,不應該只是喊口號,而應該更多的從政策、教育、產業、乃至民眾觀感,都能夠真正實踐的具體行動。

分享最真實的船員生活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關卓琦、廖秉均 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